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路径审视

2022-06-09潘治

理论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潘治

关键词:文化视域;高校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033 — 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透过思政课堂以及主题活动等形式能够丰富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并为红色文化、抗战历史等典型文化塑造优质环境,从而培养具有深切文化认同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探索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价值以及路径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思政学术问题。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体现。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国家优秀人才培养的发送站,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承载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国家的主要思想阵地,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作为一种育人途径,不仅对高校师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说到底,高校作为国家文化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育人需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新时代提倡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宗旨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框架,以新媒体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真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教育意图。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是当代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基本诉求。高校承担着培养当代与未来中国优秀人才的重任,加强学校思政教育建设,特别是如何培养兼具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使广大师生能够在党的思想正确领导下,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是高校思政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指引着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原初动力,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为学校长时间保持竞争力提供了活力,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高校的使命、发展愿景等等形成特定的学校文化,它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课堂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认知等等。

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不仅丰富了高校文化研究的内容,对于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深层问题也能够得到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说到底,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实质是使高校师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作用来提升自身的认知、想象、言行、意志、情感等等,培养人的德性品格和完善人的道德品质,从而将他们培养成符合新时代理念的、大写的与自信的文化人。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本质在于“化人”,因此也便显得尤为重要。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如何构建文化育人原则、方法及其途径,对于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第一, 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有助于高校师生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完满统一。人在本质上来讲是整全的人,是尚待完成的人,而不是自然的或者学科化、专业化与工具化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只有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可能实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人化”与“化人”的作用。所谓“人化”,即将自然人向社会人改造的过程;所谓“化人”,即使学科化、工具化的片面发展的人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过程,这是一个高度人性化的过程,也是人与文化双向建构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便是教师带动学生、成年人带动青年人的伟大工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走向统一的主要阵地。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理念的发展。育人是高校思政專业建设的根本诉求。作为一个历史学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的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达到意识的觉醒和解放状态。

不管在任何时代,文化是一个部落、民族、社会或者国家的群体性象征。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术语来形容在同一族群中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文化永远是凝集一个社会或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载体以及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发源地,更是肩负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挖掘和弘扬的艰巨任务,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是赋予我国高校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切实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必然之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效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是一种集动态性、关系性与整全性为一体的生态化建设,因此,思政教育建设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就要紧密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使其完美地融入其中,让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牢牢地印刻在每一位大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从而在行动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现代化精神的中国公民,以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新时代中国的文化根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发展都是基于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合理批判与反思之上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师生找到当代文化的根基,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中国智慧,融入了具有中国元素的个性化人才所必须的中国经验。从而实现特色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逐渐形成以培养兼具传统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时代人才为最终目标。

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任务首先就是分析思政教育建设面临的真问题与真命题。所谓真问题,即制约、影响和干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偏离其正常轨道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就要不断地诊断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与准确定位自身发展价值。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过程的真问题、真命题和真课题的基础上,高校一定要详细深入地分析和诊断出何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真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影响学校发展的真问题,只有找到了这些真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才能有迹可循,才能对症下药。其次,也要追寻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真命题。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重塑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它首先要解决的命题是高校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以及高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校师生值得过的,并且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必须要澄清的命题。这样在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谨记思政教育的价值使命和学校长远发展的使命,高校思政课堂中教与学发生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价值与意义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等等。具体来说,在思政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四点:首先是优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传统,融合外来先进文化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途径;再次是发挥网络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有效手段;最后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保障〔2〕。

在历史进程中,人们经历了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的历史性变迁,随之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新媒体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象等等都发生了全新改变,尤瓦尔·赫拉利在其“简史三部曲”中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组成的未来图景,令人们感到局促不安的是,网络文化所形成的新媒介文化将会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建设带来更多的挑战,高校应该如何做出应对呢?如在教育领域,MOOC、翻转课堂、智慧学校等等新的形态都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可以说,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无论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结果,还是教育范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可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也可能被一些不合理的思想“洗脑”。面对这一危机,高校应该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迎接这一挑战?是张开怀抱还是拒之门外?

当然,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和引领高校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的灵魂与旗帜,也是引导、规范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与准则,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思政专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永远正确。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要不断地培养师生的文化自觉性,只有充分认同和接受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和传统、中方和西方的多元比较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确立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发展方向。文化自觉是一个不断培养、提高的过程,并在比较、理解多种文化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上,高校才能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精神,真正起到思政教育的“化人”功能。

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如果我只是我,我就是荒芜。”孔子亦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个人主义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极有可能使人走向片面性发展。然而,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高校师师、生生之间充满了竞争,高校严重缺乏使人们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与肥沃土壤。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必须坚持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旨归,鼓励高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力合作,构建高校思政师生共同体。这就需要高校师生摒弃自身专业的局限,在与他者(教师、学生、领导、家长)的对话与交往中重构思政教育教学关系。对话是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式,它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更有着强烈的实践品质,它是个体与个体(主体与主体)之间彼此深入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思政教育的师生关系建设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开放的态度,比如团队备课、协同教学等等,都使得高校教师之间的协商、对话大大增加。具体地来说,构建高校思政师生共同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创建信任的氛围。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团队的支持来获得教育信念以及情感的归属感,这是一种源于他者的“承认”与“关怀”伦理,团队之中的信任氛围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文化土壤,只有在这样的土壤里,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得以健康的发展。二是构建高校思政师生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表征一种“希望”,它是在共同体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对思政教育专业的期许,在这个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确定共同目标,为他们的共同发展做好预设。三是创造一种自由的时间条件。时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在工作时间里,高校思政师生共同体要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作支撑,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在非工作时间里,高校应该实施时间柔性管理,让全体师生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参 考 文 献〕

〔1〕满炫.“以文化人”理念下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科学设定〔J〕.江苏高教,2018,(05):68-71.

〔2〕侯典举,陈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49-51.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1 — 06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430)。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