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
2022-06-09郭向红
郭向红
近几年,关于青少年意外身亡、自杀的悲剧常见诸报端,令人痛惜。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有关专家认为,当前学校和家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和心智,亟待加强生命教育。
一、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不佳,多流于形式
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借鉴、套用、照抄照搬,甚至有的心理健康知識是错误的。多数学校未形成适合当前教育体制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二)心理健康教育未实现学科渗透
当前,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孤零零的独立个体,没有渗透到主课(语、数、英、科、社)和副科(音、体、美、劳)教学之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较差。
(三)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个人心理学”领域,较少涉足“社会心理学”
据笔者了解,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从个体心理出发,很少从整体(家庭、学校、社会)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甚微。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面对学生,忽略了学生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的,缺失了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心理健康处于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尴尬境界。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是生命教育可以做到的。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成为消极心理的温床
近年来,离婚率逐年攀升,单亲家庭愈来愈多;年轻人随着职业迁徙,隔代教养、保姆带孩子的家庭愈来愈多;同时,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接触的信息愈来愈复杂且带有难以把控的导向性。人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体——家被逐渐侵蚀。没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中途补给站,人变得进而不敢攻,退又无处可守。家庭出现问题,向上影响自己的原生家庭,向下破坏子女的原生家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三、推动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往教师满足于“传”“授”“解”,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将自己知道的“道”与“业”传授给学生,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不理解的“惑”。当前的教育环境则要求教师的“传道”应当变化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道”,教师的“授业”应当变化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业”。至于“解惑”,则应变化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前是“授之以鱼”,现在是“授之以渔”,知识即“鱼”,能力即“渔”,怎样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生命教育即能解决这一问题。
推动生命教育势必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如何把这三大领域的资源整合到学校,以学校为核心同步涵摄家庭与社会生命教育?学校可建立和制定“种子教师——种子家长——种子学生”三合一的生命教育专业资源发展模型。同时,将生命教育与志愿服务教育相结合,联合家长、学生、教师组成志愿服务团队,并贯彻中小学生命教育训练与生活实践方案,发展整个学区成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学区”。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从整体出发,对当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进行了综合补充,从亲子关系、子亲关系、师生关系、生师关系、同学关系、学业关系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解构和重构,在现有教育体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让整个教育“硬中有软”,提升学生的“韧性”,让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
(作者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