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研究大有可为
2022-06-09陈建成
陈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论述,特别是在重庆调研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瞄准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充分挖掘行业优势和林业资源要素,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强化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模式,采取加强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选聘生态护林员、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等方式,着力开展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林业科技扶贫,协调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促进了片区生态保护恢复和乡村经济建设协同发展,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场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片区80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林草生态扶贫成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脱贫的主要途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急需解决林业生态扶贫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等重要问题。
广西财经学院教授奉钦亮团队撰写的研究报告《林业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与广西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机制研究》,对上述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研究内容视角看,该报告继续围绕有效的林业生态扶贫脱贫方式为研究内容,重点针对生态补偿、国土绿化、林业产业、林业科技四类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系统梳理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架构与体系,定量分析这些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综合评价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果,明确其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衔接的方向。报告中测算了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与广西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政策的衔接程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衔接机制和衔接内容,特别是公益林生态补偿、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等政策,已经成为广西石漠化地区群众和异地搬迁群众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的重要政策举措。该项研究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创新性地指导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广西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从研究特点视角看,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前瞻性。研究成果立足于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结合广西石漠化片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态恢复与治理任务重的现实条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难点,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相结合,综合分析广西石漠化片区林业生态扶贫脱贫成果,致力于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程度,提出了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与广西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政策体系,为广西党委和政府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文件精神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政策着力点。二是实践性。研究成果聚焦广西石漠化片区,因地制宜地分析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向、衔接程度与衔接内容,突出了理论研究与广西林业扶贫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三是综合性。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种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连结的角度分析广西林业生态扶贫脱贫取得的效果,探索了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内容与方向。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维的集合,有效形成了从部分而整体、整体而部分的研究范式,有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利于还原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与广西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原生和本真形态。
从创新性视角看,研究报告内容填补了现有评价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与广西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定量研究的空白,弥补了公共政策项目绩效评价层面的林业生态扶贫脱贫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公共理论政策项目绩效评价和项目管理的理论,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当然,作为中青年学者,需要关心更多的黨和国家政策,需要关注更多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需要挖掘更多的经济规律。期待奉钦亮教授团队和广大中青年学者努力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与维度,掌握更多最前沿的动态、趋势与方法,潜心钻研,产出数量更多、价值更高的研究成果,取自于社会,反馈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最终造福于社会。
(作者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务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D3038074-6B22-4DC7-844B-385DE6FB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