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仪式链构建与情感能量分析
2022-06-09赵雪芹彭邓盈政
赵雪芹 彭邓盈政
摘要: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档案数字叙事凭借其沉浸式和互动性特点,使档案数字叙事用户与档案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空间中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情理共鸣。论文依据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互动仪式链构建的空间界限、符号焦点、用户群体、情感基础四个方面分析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运行机制,对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构建提供可行方案,最后对档案数字叙事仪式链进行情感能量分析。通过引导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中的情感积累,构建差异化的档案叙事互动市场,为档案利用与赋能提供理论方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 档案数字叙事 仪式构建 情感能量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 the digital narrative of archives, by vir? tue of its immersive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 enables the users of the digital narrative of archives to establish a deeper connection with archives, us? e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digital narrative space of the archives, thus obtaining the rational resonance. Based on Collinss theory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gital narrative service from four aspects: the spatial boundary, the symbol focus, the user group, and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feasi? ble scheme for the ri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ve digital narrative service,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emotional energy of the archive digital narrative ritu? al chain. Through guiding the emotion accumulation of the users in the digital narration of archives, con? structing the differential interactive market of the narrative of archive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meth? od for the utilization and empowerment of archives, and providing the help for the harmonious and sta? 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words: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Archive digi? tal narrative; Ritual construction;Emotional energy
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档案的利用形式与认知方式,档案数字叙事服务在虚拟环境中的非面对面互动,使用户在档案利用与知识创新中获得认同感,并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主题化的档案叙事文本使得用户主动参与叙事,讨论内容趋于一致,将情感作为感性判断,为互动仪式链在档案数字叙事中情感能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互动仪式”概念首先由欧文·戈夫曼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面对面交际的场景,并赋予参与者符号的身份[1],促进了仪式的产生。认为互动仪式是指人与人在特定场景中互动而建立情感联系,并受情感驱动而产生一系列行为的动态过程。此后,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通过整合微观和宏观社会学理论,结合涂尔干的仪式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关于互动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动力机制,即互动仪式链理论,归纳总结出仪式的组成要素,即群体聚集、共同焦点和共享情感。[2]国内学者主要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框架、模型及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且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如唐诗韵[3]从虚拟身体在场、社群身份认同、互动符号的塑造与应用三方面分析了互动仪式链在抖音APP中的架构;刘艳[4]以互动仪式链视角,从场域、程式、驱力三个层面研究场景式阅读的发生机制;廖春雨[5]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统出版社图书直播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传统出版社图书销售和品牌构成模式的新思考。綜上所述,互动仪式是将具有共同特性的用户集中于同一场域内,发生实时的面对面交互行为,互动仪式链则是多个互动仪式关联形成的链式结构,其核心是相互关联和情感共鸣。在档案叙事服务中,档案数字叙事相对于传统叙事更加注重用户的互动关系,因此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档案数字叙事领域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档案数字叙事指将数字方法、工具、技术等应用于档案资源,使用户以“讲述人”和“创作者”角度,将档案以数字形式呈现,从而实现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和档案记忆功能的过程[6],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档案的活化利用、满足知识传播和创新需求、树立档案意识及构建数字记忆。基于以上目的,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以用户需求为主导,以数字技术融合叙事赋予档案的沉浸式和互动性,达到作者、用户与叙事文本之间的互动结果。与其他形式的叙事不同的是,档案数字叙事能够创造虚拟人物,实现与用户在共同场域内进行交互的目的,实现虚拟场景中的人际传播。因此,探究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仪式链构建十分重要。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仪式能够引导用户表现出强烈认同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法律监督和网络监管的效率,促进情感能量的正向累积,构建个性化的档案叙事互动市场,推进数字记忆构建进程。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
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看来,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仪式的内在逻辑是通过档案数字叙事平台中作者和用户构建共同场域,对外界设置屏障隔绝场外因素,通过档案数字叙事的双向互动方式引起情感共鸣,再通过程式化过程,即情感刺激,将短暂的情感共鸣转化成为情感能量,用户在此过程中形成共同体意识,通过群体转化使用户树立档案意识,传播档案文化,引导用户回答“我是谁,谁是我”等文化认同问题。[7]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和知识性,档案在叙事过程中会加速档案信息的传播,数字叙事能够使档案触及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促进用户对档案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弥补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知识差异,促进中华文化的良性发展。
一、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仪式链运行机制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仪式顺利运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在同一场域内,参与档案数字叙事的用户至少需要两人,且他们都关注同一焦点,并且会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经过程式化过程的转化而获取情感能量。以下将从档案數字叙事服务的空间界限、符号焦点、用户聚集及情感共享四个方面探讨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仪式的运行机制。
(一)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空间界限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需要构建特定场景来帮助用户完成叙事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其空间进行界定,相对于传统的互动仪式,档案数字叙事服务跨越了现实空间的障碍,构建了虚拟空间。因此,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仪式需要在虚拟空间设置界限,以保持该空间内主题、人物、事件、用户相互关联,同时阻绝外界无关因素及不参与互动的用户,避免其对档案叙事用户、叙事文本、环境等产生干扰。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空间界限可以视为对暂时形成用户聚集的群体的保障。
(二)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符号焦点
符号是一切传播现象的逻辑基底,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载体。[8]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中的符号可分为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言语符号通过档案叙事文本和其他文字材料直接传达档案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线索,而非言语符号则通过视频、音频、VR体验等形式,对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及意义进行传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而不通”的问题。档案数字叙事的符号焦点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引导用户进行想象,在虚拟空间中引导用户与档案叙事文本进行对话,利用符号创造互动焦点,成为用户进行互动的内驱力。
(三)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用户聚集
在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中,用户利用网络技术或者数字技术构建自己的虚拟形象,达到虚拟在场的前提条件,档案数字叙事平台中的情节选择、虚拟人物交流以及成果展示平台中的评论、点赞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互动条件。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中的用户聚集要求用户有进入相同叙事空间的经历,达到虚拟在场的条件。用户达到虚拟在场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档案数字叙事平台的推送,平台根据用户偏好、学科背景、身份年龄等进行推送,对于能够触发其情感体验的叙事作品,用户可能会接受,并进行叙事;二是用户进行检索,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搜索关键词,主动加入档案数字叙事空间;三是用户选择档案文本提出叙事需求。并且,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用户聚集的前提是叙事文本或作品能够触发情感。在档案数字叙事平台中,非面对面式的互动降低了用户聚集的门槛,用户结合个人经历及自我认知打造虚拟空间中的形象,通过角色塑造奠定其在档案数字叙事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基础。用户聚集融入档案数字叙事空间的社会环境中,将具有相同标签或相同符号的用户集中起来,相互认同后不断增强用户的身份感,达到互动性的沉浸式叙事需求。
(四)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情感共享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中,共同情感是建立互动仪式的基础,用户产生共同情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相似经历或共同经历,如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用户具有共同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教育基础,就能够在评论或者弹幕中自发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二是产生相悖的言论或意见,如评价历史人物时,用户通常对历史人物事迹的看法有所不同,或因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刻板印象,因此可能产生相反的评价。兰德尔·柯林斯将“情感能量”定义为一个“连续统(contin? uum)”——“从高端的自信、热情、良好的自我感觉,到中度的平淡常态,再到低度的抑郁、缺乏主动性、消极的自我感觉”,高情感能量是一种对互动充满信心和热情的感觉[9]。情感能量的产生与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仪式中,并非所有的互动仪式都能促进档案的传播与知识创新,积极的情感基础可以增强用户黏性,消极的情感累积则会导致用户之间的信任消失。因此对用户情感的引导是贯穿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关键点,在互动仪式链的情感刺激下,用户愿意持续进行互动,由此不断吸引其他用户进行档案叙事,从而促进档案叙事的良性循环。
二、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仪式链构建
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构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仪式模型,如图1所示。用户在档案叙事空间中以虚拟身份聚集,将叙事文本作为用户关注的共同焦点,并对其进行程式化转化,对用户群体产生的共同情感进行刺激,使其短暂的情感表达转化为情感能量,达到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结果。
(一)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场景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场景是互动仪式形成的基础,通过档案叙事平台,用户进入档案叙事空间则表示用户已经进入互动场所,并加入档案叙事平台构建的虚拟空间中。档案数字叙事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所要求的“身体在场”在数字环境下则转化为虚拟人物身份,利用数字技术模拟用户真实情况,代替用户入场。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交互模式发生改变,实现了线上情感交流,档案馆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网站讨论区和微博超话、活动直播等形式,通过主题设置吸引用户聚集,进行发言讨论,表达情感等。例如“央视新闻”通过抖音APP发布视频,用户在浏览视频后发表评论,同时也能浏览他人评论,对内容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央视新闻”该条视频评论区则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互动场景,用户与作者之间的评论、点赞等活动即形成了用户身体在场的证明,在视频内容的引导下,形成具有特定主题的虚拟空间,即互动场景。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
(二)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准入机制
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中存在局外人设限,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谁被排除在外。[10]强化边界,对外界设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同时保证互动场景内的稳定性,体现了档案数字叙事互动仪式的权限属性。准入机制的设置建立在用户符号焦点的基础上,用户通过共同的符号标志进行身份认证,对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符号的用户会产生身份认同,这些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从而产生集体认同感。准入机制的设置则是为用户提供可供选择的符号标志,对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学科背景的用户进行分类,以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目的和用户需求为导向,对用户筛选和组织,形成闭合环,用户通过查看特征信息确认身份,没有参与档案数字叙事或者为成功加入互动的用户则会被排除在档案数字叙事的互动仪式之外。这种准入机制一方面可以在社群内部增强集体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在闭环外具有共同关注和情感连带的用户群体更快更容易找到组织,从而扩大闭环规模,增强情感能量。[11]
(三)檔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焦点设置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符号焦点是用户识别身份、产生聚集和引起用户情感共鸣的前提条件,每个档案数字叙事互动空间中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主题的焦点,在即时通信工具承载的平台中,可通过推送主题化、特色化的档案资源吸引用户参与互动仪式,或结合影响广泛的事件、日期、人物等推送相应主题的资源,邀请用户参与叙事互动,用户在弹幕或评论中自发地产生互动仪式的一系列行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焦点设置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对目标用户群体设置成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人物形象,用户根据去中心化的形象进行编辑修改,产生同时具有个人特点和群体特征的虚拟形象;二是档案数字叙事服务平台将某些评论置顶或对叙事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加强处理,以促进共享符号的诞生和识别,带动用户的关注度升高,达到高频次的互动效果。
(四)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情感基础
采用相同符号并聚集在同一焦点下的用户作为主动参与者,会逐渐发展出集体兴奋[12],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用户所关注的共同焦点转化成为群体符号,互动仪式过程中用户对这一焦点积极的关注使共同的情感能量不断累积,同时,若集体符号被侵犯,用户则会产生愤怒情绪,抵制此类行为和用户。基于共同关注焦点,用户将生发的情感嵌入言语符号并展现在屏幕上,其他用户在浏览的过程中通过评论、回复、点赞弹幕来回应情感,是发生情感互动的体现。在档案叙事空间中,用户个体收获的情感会受到群体共同情感和其他个体的影响,档案在数字叙事中持续输出情感能量,引导用户对档案数字叙事互动仪式产生积极正面的意识。当个体用户关注和共享情感得到强化,用户都参与到互动仪式过程中时,用户、作者之间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三、档案数字叙事服务情感能量分析
互动仪式链理论将工具性的“互动仪式”转化成既代表生产又代表消费的群体身份成员符号的程序。[13]互动仪式链中研究发现,互动仪式能够产生一系列结果,人们通过互动仪式链增进感情,并通过共同关注点引发共同的情绪,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而根据道德规范将其符号化。
(一)档案数字叙事用户的身份认同
档案数字叙事的互动仪式中用户会产生高强度的情感能量,即对档案内容、档案叙事乃至社会互动充满积极的感受。档案数字叙事的作者与极具热情的用户作为情感能量的重心,引导其他用户持续参与档案数字叙事的热情,使个体用户在互动仪式中产生思考,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的想法愈发强烈,主动表达的动力增强,有利于用户对档案发展出积极情感,并将短期的情感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能量。
由于档案数字叙事互动仪式中形成了用户聚集,个体用户在此过程中与群体中的其他用户产生了归属感,聚集的用户群体则表现出团结感和凝聚力。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用户基于各自偏好在不同主题和不同类型的档案叙事作品或叙事过程中聚集,用户群体的互动仪式通过对档案叙事主体的共同关注,发展出相互关注行为及情感连带反应,叙事的参与者则被互动仪式节奏带动而强化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团结感。
(二)档案数字叙事符号的共享增值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互动仪式中,用户已经生成属于自己的符号。用户符号的设置随着群体聚集而改变,用户通过符号识别和选择交互的对象,匹配某一主题的档案叙事文本。符号代表了特定的情感、背景、偏好等信息,用户多次以同一符号参与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仪式时,就可将短暂获得的情感共振转化成长期的情感能量,当这一类型的符号影响足够广泛时就能够形成这一主题的互动符号。
(三)档案数字叙事情理的共鸣赋能
档案数字叙事服务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其原因除了档案叙事文本之间的连续性,还有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档案数字叙事以个性化、沉浸式、互动性为发展目的,建立数字叙事服务平台和档案数字叙事作品交流的虚拟社区,引导用户在叙事空间和虚拟社区中进行交互,加强用户、作者、档案机构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强化情感共振,为创建差异化的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市场创造条件。其次,通过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推进,增加用户对档案主题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使其互动性不断增强,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实时监控档案叙事用户的情感状态和关注点变化,增强用户的档案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以保证用户合理利用档案资源,传播正能量,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促进情感能量的正向积累,确立符号资本与道德感,自觉规范档案叙事互动行为,发挥自身在群体中的作用,促进互动仪式链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通过分析人们沟通与互动的需求,以社会学理论将情感与理性相融合。数字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互动仪式链和档案叙事过程中的时空界限问题,降低了互动的门槛,使得用户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档案叙事,形成档案数字叙事互动仪式链。档案数字叙事服务因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产生了互动仪式,通过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互动仪式构建将情感作为贯穿整个叙事过程的关键线索,建设互动叙事场景,设计共享叙事符号,实现互动仪式的程式化转化,使得档案数字叙事能够积累和吸收情感能量,建立差异化的档案数字叙事互动市场,有助于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增强身份认同感,塑造档案形象,促进档案领域的创新发展,建设良好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监管水平。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万里茶道档案资源叙事服务研究”(编号:21Y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强月新,孙志鹏.互动仪式链理论范式下官员直播带货现象分析[J].编辑之友,2020(10):21-26.
[2]曾媛.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指导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无锡市图书馆“阅读使者全城行”活动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1,34(4):25-29;52.
[3]唐诗韵.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的互动仪式链建构: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21,29(3):27-30.
[4]刘艳.场景式阅读构建:场域、程式与互动驱力:由《一本好书》说起[J].图书馆论坛,2020,40(10):142-149.
[5]廖春雨.图书直播: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新思考[J].新闻世界,2021,(9):63-66.
[6]赵雪芹,彭邓盈政,雷春蓉,等.数字记忆视角下的档案数字叙事服务模型及实现路径[J].档案与建设, 2022,(1):29-32.
[7]王玉珏,牟胜男,郭若涵.档案与文化认同的价值实现:公民、社群、国家的视角[J].山西档案, 2021, (1):5-13.
[8]冯蓓蓓,张凯翔.场景·符号·情感:移动短视频的互动仪式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1(6):53-55.
[9]COLLINS.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M].Prince? 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107-109.
[10]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1.
[11]赵玉环.分享经济下潘多拉珠宝品牌营销的互动仪式链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12]韩运荣,于印珠.网络亚文化视野下的B站“破圈”之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研究[J].社会科学, 2021(4):181-192.
[13]王晶晶,刘俊飞.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情感能量分析:以微博话题互动为例[J].声屏世界,2021(13): 94-95.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