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用相机为冬奥“做史”
2022-06-08◎熊科
◎ 熊 科
2022年2月4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绚烂焰火点亮夜空,惊艳全世界。美丽稍纵即逝,然而,作为此次开幕式摄影师之一的林毅,却把这一幕永久定格。
65岁的林毅,一米七多点,长相温和,腰板挺直,虽有满头白发,但藏在黑框眼镜后面的眼睛,却炯炯有神。
2008年,林毅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摄影师,为国家档案局,留下了近百万张珍贵历史图片。
拍摄焰火,主要是拍摄烟花的绽放轨迹,对曝光有极高要求。林毅说:“因为焰火瞬间即逝,极短时间内,产生强光,既要准确捕捉焰火的轨迹,又不能让画面曝光过度。稍不注意,镜头只剩下白花花一片,丧失美感。大型盛典活动的现场拍摄,没有补救机会。”因此,要紧抓绽放的宝贵三分钟。
因保密和防疫要求,林毅在冬奥会开幕式前一天,才拿到入场许可。虽对自己的拍摄器材心中有数,在拉上摄影包前,他还是反复检查了五遍。林毅把设备背在身上,模拟在现场的情形。有人问他:“这几十斤的设备一上身,您感觉怎么样?”他回答道:“没问题。年轻那会儿,百十来斤的设备背起来,说走就走。”
参与过多个大型节目的成功拍摄,林毅靠的是经验、热情与专注。而这次,他却捏了把汗。他说:“像开了个盲盒。”因为他没有看到彩排,也没有参与开幕式的前期筹备工作,对节目内容一无所知,拍摄只能靠猜测和经验。
4日白天,林毅像钉子一样守在机位前,大脑飞速转动,预想各种可能。他在等待、观察、猜想:到底出什么节目?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导演的想法,方能清楚什么时候、以什么表现手法来拍摄,才可以抓住精髓,做好二次创作,拍出精美照片,这才是艺术摄影的真谛。
白天与夜晚完成转换,演员、观众就位,林毅的紧张与兴奋达到了最高点。12个小时的等待,终于要来了,他似乎听到了自己心跳加快的声音。
“林老师,要来了!”对讲机里,有人对林毅这样说道。他知道,很快,鸟巢上空,又将迎来一次烟火的绽放。而他,是此次开闭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钦点”的最佳焰火拍摄者,深知责任重大。
林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琢磨出一套提前三分钟准备的方法。提前三分钟左右告知他,以便快速进入“战斗状态”,精准捕捉画面。
林毅一人,同时操作四个机位,当场要拍好照片,难度不止一点点。而他清楚地知道,他的职责是守住这里,记录开幕式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他说:“想拍出好图,要有一定的预判,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感觉。”
当蒲公英出来时,林毅才明白,原来低碳是这样完成的,以最小的方式,完成视觉盛宴。林毅说:“我最熟悉蔡老师的思路,这一点是公认的。”他大脑快速思考,瞬间就决定用特写、广角、慢门、高速4个不同方式来演绎这个作品。
当“立春”绿色焰火升起,两台相机互动拍摄。林毅盯着屏幕,担心慢速与高速的拍摄,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时间不允许他过多考虑,他继续操作着设备。开幕式结束后,林毅回放图片,担心的事并未发生,精彩瞬间被完美记录了下来。有成功,也有遗憾。距林毅较远的相机,受信号干扰,联动出现问题,很多精彩瞬间没有拍下来,他很遗憾。他说:“我的字典里没有完成,只有完美。”
两个多小时,林毅拍了6000多张照片,这是他“全记录”的拍摄方法。他说:“全程式跟拍,记录导演们的创作过程,灵感迸发,虽有很多照片用不上,但它们是活动过程的宝贵记忆。我希望把这些影像留存下来,成为中国的大型活动史。”
林毅的脚步,并未止步。北京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这位白发老林的身影继续出现,正如他在个人社交平台写下的这段话:“双奥摄影是我的情怀,为国而战,是我心中永远的梦想。努力,就不会后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