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022-06-08赵小宁
黄 江 赵小宁
(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广东 新兴 5274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件指出,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很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都围绕课程思政这个目标纷纷在教学环节、教材环节等进行研究设计与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效[1]。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思政”的倾向,课程思政工作开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2]。
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中药专业是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特色专业,也是省级双精准专业,主要以培养吃苦耐劳、严谨务实、钻研刻苦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笔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中药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在保持中医药相关课程特征基础上,以育人为核心目标,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并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进行刻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教育,期望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背景下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融合,为我校中药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实现课程思政的基础在于课程,重点在教学内容,这也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主要媒介。在中药专业的课程中,无论是公共基础课、核心课还是方向课均含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思政资源,为课堂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2019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数千年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涌现了大批优秀医家,他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使命感以及工匠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学生学习。
1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
课题组通过走访医药企业以及连锁药店,与实习以及毕业学生座谈发现,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职业认同感不高,在工作中缺乏吃苦耐劳的劳模精神,存在实习期间退学率较高的情况,因此亟须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药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两不误、两手抓[4]。2020年,笔者组织各专业带头人重新制订教学计划进程(表1)以及课程标准。在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中,结合专业特点,强化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就业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德育目标,增加了爱国精神、劳模精神、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社会伦理、仁爱之心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具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能力。在“药用植物基础”课程中安排三天的野外实习,主要内容是药用植物的野外观察与分类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小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中药学”以及“中药栽培技术”课程中,安排学生到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中草药科普园以及南药种苗种植基地实习与见习,了解何首乌、牛大力等多种南药的生长环境要求、种植周期、入药部位、病虫害防治以及田间管理等问题,同时进行田间劳作,体会劳动的魅力。
表1 中职学校中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
2 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责任感
课程思政最本质的过程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有课程[5]。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课程思政不应单单是几门公共基础课以及几个思政教师的责任,而应该以专业核心课、限选课甚至是综合实训课教学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培养出能够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专业素质过硬、职业素养好、富有人文关怀的中药技能人才。
“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技术”等课程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弘扬文化自信的当下,卫生类学校的课程思政也应该要以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认同感”为目标。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著名的“三药三方”,在中华民族滔滔历史长河中,岐黄之术明灯盏盏,百世医家薪火相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成为与病魔斗争的重要武器,古老的中医药智慧也因在抗“疫”中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些都让我们切身感到学习中药制药专业的价值和自豪感。因此,从2020年开始,笔者通过召集各专业带头人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涉及11个专业的56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对教材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重新整理教学计划、教案、PPT等上课内容。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分享中医药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3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卫生类中职学校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技能,因此大部分专业课均以实训为主,如“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其中,在“中药炮制技术”课程中就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制药人的制药原则。一直以来,新兴县的中医中药业十分繁荣,从事此行业的人员较多,在鼎盛时期有“无新不成行”之说,从事中医中药行业的人员影响遍及广州、港澳地区。新兴炮制人始终恪守古训,树立“制药无人见,存心自己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6]。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成立“中药炮制师承工作室”,邀请新兴县著名的老药工进行传统中药炮制工艺的授课活动,促进了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中药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师承工作,让新兴县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目前,对30多种中药的炮制工艺进行了录像、录音和笔录,并整理成教学材料,用在中药炮制授课中,包括中药、中医和药剂专业。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背景下开展中药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要善于挖掘所有课程中具有思政特点的典型案例,有机融入并贯穿于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课后作业、实验实训、考试考查等全部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中医药传承的使命感,从而提升其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或者两个教师的责任,应该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方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