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胃复春片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2022-06-08张晶晶孙培养王玲王婉云
张晶晶 孙培养 王玲 王婉云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tis,CAG)作为常见且难治的消化系统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食少便溏、气短懒言、痞满腹胀、泛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具有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易发生癌变等特点,该病症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相关范畴[1-4]。有关研究表明CAG患者中,以脾胃虚弱型最为多见,其症状多表现为脾胃虚弱之象、病机以脾胃虚弱贯穿始终,正如李杲所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5]。关于脾胃虚弱型CAG治疗,目前西医尚未见特效的治疗方案,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而祖国医学则在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能够很好的体现个体化治疗方案、深入贯彻绿色治疗理念,且临床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少,方药随证加减极大的体现调整的灵活性等优点[6]。基于此,为进一步探究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将腹针结合胃复春片治疗脾胃虚弱型CAG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病例,以上患者西医均经过无痛电子胃镜检查诊断及留取相关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均经辨证为脾胃虚弱型CAG患者,且未见其它严重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按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年龄30~70岁,平均(49.80±11.12)岁;病程1.2~11.5年,平均(6.14±1.03)年。治疗组30例,年龄30~70岁,平均(48.98±12.25)岁;病程1.5~11.3年,平均(6.37±1.22)年。两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统计学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及相关内容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1.2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7]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为脾胃虚弱证型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8]结合胃镜下观察和活检病理结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1.3纳入标准 ①30~70岁,病程不等,性别不限,年龄均在研究范围内;②入选前均经中西医诊断,符合以上脾胃虚弱型CAG的诊断标准;③参与本研究2周内未服用其他中、西药及相关中成药,尤其是损伤胃黏膜类药物;④参与本研究期间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有节;⑤患者及家属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大出血倾向者及怀疑或确诊为初期癌变者;②存在严重心、肝、肾、肺、血液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倾向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怀疑有精神疾病者及抑郁倾向者;⑤依从性较差,不能遵嘱至研究完成者;⑥因过敏体质而不能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而过敏者。
1.5脱落标准 ①研究期间因不良事件发生而导致必须终止者;②不能遵嘱服药并违反治疗方案或原则者;③因自身各种原因而要求主动退出本次研究者;④私自服用损伤胃黏膜的食物或药物而影响本研究观察效果者;⑤违反医学及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则,必须退出终止本研究者。
1.6治疗方法
1.6.1对照组 单纯的予以胃复春片治疗方案。选用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胃复春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0003,0.36 g×60),4粒/次,3次/d,饭前30min温水送服。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8周,共治疗4个疗程。
1.6.2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腹针治疗,即腹针结合胃复春片治疗方案。参考薄智云《神阙布气说与腹针的关系》[9]结合临床经验将腹针取穴如下:中脘穴、上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双侧)、滑肉门穴(双侧)、外陵穴(双侧)。
具体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1.5寸针)的华成牌不锈钢毫针(由北京科苑达医疗用品厂生产,A161201-A180801),嘱患者仰卧位,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双滑肉门穴及双外陵穴均用1.5寸针针刺,直刺1~1.5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至得气为度。双天枢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及关元穴均用1.5寸针针刺,直刺1~1.5寸,均采用捻转补法,行针至得气为度。以上腧穴,得气后均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每周周一到周五,1次/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治疗4个疗程。
1.7疗效观察
1.7.1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以《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为依据,将两组治疗8周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进行观察对比:胃脘疼痛、食少便溏、气短懒言、痞满腹胀、泛酸嗳气此5项主要症状,以无、轻、中、重4个程度分别计0、1、2、3分,分数越低说明说明症状越轻、恢复越好[10]。
1.7.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1]拟定。显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2 结果
2.1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并未提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胃脘痛”“胃痞”“嘈杂”“纳呆”等范畴,最早在《内经》有相关记载,《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后世医家对该病的病机也各持己见,其中张仲景《伤寒论》认为伤寒太阳病阶段失治误治是造成痞满形成的主要原因。《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12]相比于西医,中医学在CAG的治疗上更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的逆转肠化和异型增生并能减少胃黏膜固有腺体进一步萎缩,从而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3]。近些年来,中医学中的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14-15],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在阻断病情恶性发展、减少复发频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6-17]。
胃复春片作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中成药,其上市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批准[18]。其主要由红参、香菜茶、麸炒枳壳组成。其中,红参补气温阳、祛邪活血,发挥着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香茶菜解毒消肿、活血化瘀,能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损害;枳壳行气宽中、消食导滞,既能防止红参的太过补益之效,又可缓和香茶菜寒凉之性。诸药合用,可标本兼治,共奏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之功效[19-21]。临床上作为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常用药。多项研究表明:胃复春片对抑制Hp感染有着显著疗效,并能调节胃液PH值和胃蛋白酶原水平[22],减少胃黏膜损伤,降低胃恶性病变发生率[23],对于促炎因子及幽门螺旋杆菌[24-25]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有效逆转肠化生水平[26-27]。
腹针疗法作为一种特色的传统针灸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集中于腹部取穴,通过针刺腹部腧穴达到调理全身脏腑气机、疏通经脉等疗效,从而实现治疗相关疾病。薄氏[28-29]认为腹部(以神阙穴为轴心)作为人体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具有输布气血灌输全身的功能,同时具有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关元穴位于神阙穴下3寸,素有“十二经脉精气之根源”之称,是人生命之根本,具有补气温阳,培肾固本之功,作为人体元气之关口,可聚一身元气[30]。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下脘穴在胃体下部,能够行气和胃,消痞除满;两穴合而用之,具有调胃腑之气机,理中焦之升降作用[31]。上脘穴降逆止呕、和胃除满;天枢穴可促进胃肠蠕动,以助消痞除满,从而改善消化功能;气海穴具有补气温阳之效,素有人身元气之海之称,主一身之气疾。滑肉门穴、外陵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有疏通局部经气、理气调胃之功。其中,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称为“引气归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四穴称为“腹四关”。以上诸穴,共奏运转输布周身之气,调畅全身之气机功效,使得脏腑气机调达,阴阳平衡[32]。
通过观察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3.33%),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胃复春片口服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临床疗效有限,但结合中医腹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因此,笔者认为腹针结合胃复春片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确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