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苏灵岩山揽胜

2022-06-08颜士州

养生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琴台花池砚池

◎颜士州

姑苏城(即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有座灵岩山,虽然高仅百余米,却挺拔奇秀,享有“吴中第一峰”“灵岩秀绝冠江南”之誉,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山上多灵巧之石,尤以灵芝石最为突出,旧有“十二奇石”之说,其中多数与吴王西施有关,十分引人入胜。

灵岩山之名闻遐迩,与古代在山上建造馆娃宫是有很大关系的。吴中俗称美女为娃,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在姑苏建都,为讨得美女西施欢心,特在灵岩山起造馆娃宫。越王勾践当时被吴国战败,采取“与人不睦,劝人盖屋”之策略,进献大量木材,水路运至灵岩山脚下,连沟塞渎三年多,遂形成今日灵岩山下的木渎古镇。

据载,馆娃宫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皇家花园,“铜勾玉鉴,饰以珠玉”,富丽堂皇。馆娃宫西侧建有御花园,后因败于越国,被越人烧毁。东晋末陆沅舍己宅为寺,梁代名秀峰寺,唐始称灵岩寺。唐宋以来一直是佛教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抗日战争前,高僧印光法师主持重建了除宝塔外的各殿宇。灵岩寺基原来即馆娃宫遗址,千百年来多少游客为之陶醉,又有多少名人为之题诗赋词,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范仲淹、文徵明、唐寅等,都曾登山访古探幽,并吟诗怀古。宋代范成大还写了618 字的《馆娃宫赋》,流传至今。

灵岩山上古迹众多,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响屧廊、琴台、梳妆台、砚池、西施洞以及山下划船坞、采香泾、脂粉塘等,都流传着吴王与西施的故事。吴王井,相传“浣纱往事惯临流”,西施常在此对井梳洗,以水为镜,吴王夫差在旁为之插花理妆。明代淘井时发现镌有“敕”字金钗一支。玩花池,约三四丈见方,传说是吴王专为西施赏荷而凿的。池内出产莼菜,入口即化,为西施爱吃的一种清香之叶。玩月池,圆形,绕以假山,传说西施习惯于临流照影观景,懒得仰首望月,为此要吴王开凿这个月池,让月亮倒映池中。兴浓时,西施伸出纤纤素手遮住半爿月影,名之曰:“水中捞吴月。”

灵岩山之最高处就是琴台遗址,从琴台远眺太湖及东西山,滴翠丛碧,一览无余。自琴台右折而向东,直至灵岩塔西边,这一带便是著名的响屧廊遗址。此廊乃把地下挖空,置一排陶甏,上铺木板,西施和宫女在廊上轻步曼舞时,就会发出木琴般“蛩蛩”之音,颇有情趣。唐代诗人白居易《题灵岩寺》首四句云:“娃宫屧廊寻已倾,砚池香泾又欲平。二三月时何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就记述了这个古迹。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香泾仍在,从灵岩山半山石龟旁朝南望去,可看到山脚下一条溪水,笔直指向太湖,即箭泾河,又名采香泾。当初西施天天要用太湖边香山上香花香草熏香沐浴,到香山需从木渎、胥口绕道而行。吴王为取悦西施,遂引弓对准香山射出一支令箭,命侍从们立即按箭射方向开出河道,直通太湖,因此后人说“十里银河一箭开”。据说当年宫女们常在溪边沐浴洗妆,溢脂流香,便形成“脂粉塘”。

馆娃宫虽已荡然无存,在灵岩山上仍有不少西施遗迹,给游人增添了不少怀古之情和游兴。

猜你喜欢

琴台花池砚池
武汉琴台美术馆——月湖畔的银色“梯田”
过梅林
冬爷爷的美味
专注
专注
武汉古琴台
带乌龟散步
从《蜀相》《琴台》用典浅析杜甫创作心态
洗砚池
春游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