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现代意义及其价值转化*

2022-06-08

中州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原传统节日习俗

刘 向 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关键载体。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诞生于有着辉煌农耕文明的中原大地,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成熟,传递着顺应天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工业文明不断冲击着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文化,西方节日的流行、节日物化现象泛滥等问题日益凸显。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要立足中原文化“根”与“魂”的优势,发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创新传统节日的时代表达方式,发挥其凝聚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一、中原传统节日习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要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只有尊重自然种植规律,按规律办事,农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的生产节律、生活节律及节日习俗一般都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运转来安排。中原大地作为黄河流经的核心区域,有着四季分明的时令节气,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伴随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而产生,凝聚着“四时有明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文明智慧和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第一,体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四季鲜明的时令节气。为了实现传统节日习俗指导和服务农耕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其日期选定、仪式设定与饮食选择一般都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规律及其关键时间节点。例如,二十四节气从开端就同农事劳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备耕本身就是庆祝春回大地的重要主题,立春催耕,“鞭打春牛”习俗,不管“春打五九尽”还是“春打六九头”,一个“打”字都无非劝桑、勉农、催耕的意思。春种秋收,天道酬勤。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不仅是农民耕作的规律,也是中国人生存发展遵循的规律。第二,反映谢天地神灵、感祖先恩德、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人文精神。例如,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伏羲被华夏儿女尊为“人祖爷”,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河南周口淮阳太昊陵的庙会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三月初三拜轩辕黄帝的习俗自春秋战国以来在溱洧之滨延续千年,河南新郑拜祖大典早在2008年便被列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表达风调雨顺年丰的永恒祈求。例如,二月二、春社、清明、中秋、秋社、腊八、小年等节日中祠门户、迎紫姑、舞龙灯、祭耒、祭灶等习俗都包含着农业祭祀的意涵。第四,强调敬祖尊老的伦理道德。农业社会基于血缘宗亲构成基本的社会网络,重视人伦礼俗,强调对上要敬祭祖先、孝敬父母,对平辈要亲睦友悌,对下要亲子爱孙。例如,春节的礼神祭祖、拜年走亲,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中秋节的家族团聚,重阳节的敬老爱老等都体现着对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视。

二、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现代价值

1.建构集体记忆,增进民族认同

传统节庆总是以其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一年一次地重复,周而复始地强化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集体记忆、共享的传统、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是保持集体认同凝聚性的重要前提。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前人对天地自然、社会关系、人伦道德的深刻思考,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价值理念、情感追求和审美意趣。传承和发扬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民族身份与文化的认同。

“要么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要么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要么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要么是表达一种精神向往”,中原传统文化节日内含丰富的纪念仪式。例如:清明节祭奠先人,表示后人没忘记祖先的血液传承;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在历史传承中串联起人们丰富而相通的情感世界,形成人们对于节日的共同记忆。

文化认同不是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的,而是植根于具体的现实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中原传统节日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极具亲融力。春节,人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走亲访友;元宵节,大家猜灯谜、逛灯展、看舞狮表演,这些集体活动塑造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有学者从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角度肯定了传统节日之于国家共同体的价值,认为“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高兴地延续下来”。面对全球化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具有丰富纪念仪式和广泛群众参与性的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在强化民族集体记忆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传承节日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中原传统节日源于农耕文明,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数千年来百姓寄托精神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精神的重要象征。自古以来,关于清明节气、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的文学佳作不胜枚举。以清明节为例,这既是一个祭奠先人的节日,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又是一个出游踏青、享受春光的节日,体现着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豁达的生死观。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还彰显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元宵节为例,其舞龙狮、跳秧歌、挂彩灯、猜谜语、吃元宵等习俗文化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文学、饮食等方面,传递着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美感与浪漫气息。中原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青年一代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自信心意义深远。

3.维系关系网络,促进社会和谐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节日庆典是社会网络、社会交往的一种呈现形式。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有着浓厚的人情味,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例如,春节期间,很多公司会举办年会,贴对联、聚餐、表演节目等,组织丰富的活动来加强同事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公司内部人员的稳定。再如,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会在中秋节布置灯展,组织小区民众体验做月饼等,加强小区内邻里关系的和谐。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在乡村保留得更为完整。例如,春节期间,舞狮活动、高跷表演、锣鼓表演、戏曲表演等集体活动将村民聚合在一起,增加了村民之间的互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有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元宵节文化习俗对于维系和重建村庄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村庄整合机制和村民集体情感,都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城市化语境下,个体独立意志增强,中原传统节日所包含着的家族观念、乡土情怀等,有助于凝聚社区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感受自然馈赠,促进生态保护

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一个缩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世界观,反映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孜孜追求。不少传统节日与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们在清明节娱乐健身,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恩赐。秋天是丰收的时节,人们通过中秋节、重阳节表达对丰收的庆祝和感恩。中原传统节日习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人们应时而作的生活节律以及感恩自然的心理特征。清明踏青、端午采艾、重阳登高等活动有利于鼓励人们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唤醒人们心中的生态保护意识,激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价值的思考,对于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的共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5.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循环

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促使人们集中出行,促进居民购物、旅游等消费,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生产和发展,是当今国内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杀鸡宰牛,宴请宾客,带动了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的发展;百货、超市、餐饮、酒店、交通、旅游和电商等企业的销售额也随之大幅提升。在乡村地区,春节期间的集市、庙会上行人往来不绝,小摊贩也迎来了一年当中的“销售高峰”。此外,中原传统节日还能够提升经济活动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经济活动工作者在节日期间为了经济效益会不断更新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与相关技术,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价值转化途径

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环境的一种表现状态,如果传统节日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不适应新的变化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就会被人们淡忘,而那些契合新需求的传统文化元素则更易被现代社会的人们所接受。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越来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人们的现实需求,多途径、多角度地找寻传统节日文化与新时代人们对节日文化新需求的结合点,才能使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1.根据时代需要,更新节日仪式

仪式是节日动态的文化表征。“假如存在集体记忆或者社会记忆,那么很可能存在于各种仪式之中,有关过去的意象和记忆正是通过某种程度上具有仪式性的操演传递和保持的。”仪式是传播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要避免传统节日丧失其文化内涵而变成一个平常的日子,就应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将传统节日放在现代条件下加以创新发展,赋予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元素,通过吸引人们参与节日仪式,从而实现节日文化的重构和传承,发挥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因此,建议对传统节日的仪式内容进行微调或创新。例如,清明节,不但要纪念祖先,还要祭奠为中华民族做出伟大贡献的仁人志士,以倡导人们的家庭责任感与国家责任感,弘扬感恩精神与人文情怀。在形式上,淘汰一些繁琐、铺张浪费的活动,借助于现代科技,举办各类“云过节”活动,让人们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足不出户,也能够体验节日氛围与节日情感。

2.多元主体共建,丰富节日活动

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企业、商家、社区、学校等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创造丰富的中原传统节俗活动,吸引民众自觉参与。一要发挥政府在立法、政策、财力、人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健全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机制,挖掘区域内优秀地方文化,开展丰富的节日活动,营造全民同乐的中原传统节日氛围。以洛阳地区为例,近几年在政府引导下,洛阳发挥古城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众多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如关林庙会不仅有传统祈福仪式,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洛邑古城庙会有河洛大鼓、剪纸、戏曲曲艺等表演,将节日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农村地区,政府动员和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文艺活动,营造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二要注重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与集体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学校文化相结合。例如,企业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员工出游踏青,参观烈士纪念馆等;社区可以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纪念屈原诗歌朗诵会等社区集体活动,以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协调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增加集体凝聚力。三要鼓励节日文化产业开发。商家要立足现代,在充分把握人们现实需求和中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丰富的节日文创产品和活动,促进节日文化旅游的发展。四要发挥学校力量,鼓励和支持节日文化进课堂。在中小学以及大学各个阶段,针对不同年纪的学生,以中原传统节日为依托展开丰富的活动,培养下一代人对中原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传承。

3.重视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新媒体为中原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河南卫视陆续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文化类出圈节目,立足中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为观众展现中原传统节日的魅力。例如,“清明奇妙游”通过精彩绝伦的节目向观众传递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并融入了诗词、汉服、茶道等文化元素。同时,河南卫视在传统的电视直播外,融合了新闻手机客户端、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进行节目推广,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点赞,使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中原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在中原传统节日期间设置节日话题与节日活动,吸引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通过深度分享让人们了解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展示中原传统节日文化细腻、鲜活的一面。

①参见《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光明日报》2019年10月8日。②⑤参见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天府新论》2008年第2期。③参见[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8页。④参见刘德岗:《从节日民俗看中原文化对越文化的影响》,《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⑥参见高丙中:《节日传承与假日制度中的国家角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⑦参见[美]罗伯特·D.帕特南:《流动中的民主政体:当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演变》,李筠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4页。⑧参见林磊、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以武汉市郊区李庄元宵节习俗为个案的分析》,《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⑨参见[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猜你喜欢

中原传统节日习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习俗
处暑
清明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