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爬坡过坎 提升应急容灾抗压能力
——访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树森

2022-06-08赵苡萱

劳动保护 2022年5期
关键词:北京市应急规划

文/本刊记者 赵苡萱

编辑 赵苡萱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树森

2021 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完成机构改革、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第3 年。面对艰巨的改革任务,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大胆探索、深耕细作,狠抓防控重大安全风险不放松,系统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向纵深发展。

为了解北京市应急管理系统改革3 年来的成果,以及“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方向和面临的挑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树森。

以关键带全局推进应急管理纵深发展

采访伊始,张树森告诉本刊记者,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成立3 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事故灾害形势、艰巨的改革任务,大胆探索、深耕细作,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安全发展基础、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基层基础工作等方面,以关键带全局,狠抓防控重大安全风险不放松,系统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向纵深发展。

明晰路径 应急管理机制改革有成效

自2018 年11 月16 日挂牌成立后,北京市应管理局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把握大势、明晰路径,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卓有成效。

二是全力做好顶层设计。擘画应急管理工作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三总”蓝图,构建“1+7”的“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体系。

三是全力发挥统筹职能。依托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森林防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定期统筹研判安全形势,实施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一体化考核。

攻坚克难 安全基础夯实有突破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为夯实安全发展基础,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在筑牢安全基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下大力气细化责任层层压实。制定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出台《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总监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全面落实市区两级安全生产督察制度,高标准完成对各区和25 个市级行业部门的全覆盖督察。

二是下大力气防控安全风险。在全国率先进行韧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率先印发指导意见、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办法、总体实施指南和相关分指南。全面完成10 个重点行业领域、19 万余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风险评估,实现企业、区域风险“一张图”。

三是下大力气攻坚克难消除隐患。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抓牢抓实液化石油气、外力破坏管线、危化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消除各类隐患4 万余项。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部署,累计疏解退出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40 余家,化工企业22 家,工业企业611 家;关停金属非金属矿山6 座,对8 座尾矿库、3 座排土场实施销库治理,煤矿全部关闭退出。

以治设防 自然灾害防治有进展

为促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进展,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寓防于治、以治设防,从风险管理体系、灾种防御体系、物资保障体系方面都取得了稳步推进。

“本”是指事字,由一个“木”字和一横组成。“木”指树木,一横是指事符号,在“木”的下方,表示树在地下的部分—根。因此“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源,与“末”的意思相反。

一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国家级试点任务,“房山经验”在全国推广。成立市、区、街乡镇三级普查机构,组建普查员队伍。

二是健全多灾种防御体系。推动多灾巨灾应对研究,在全国率先出台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措施和识别判定标准,制发大风天气应对工作规范,编制《北京市大风天气应急预案》。启动自然灾害防治7 项重点工程,如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等,协调推动68 个项目落地实施。例如,2018 年以来,对18 座公路桥梁实施大修工程,对33 座桥城市道路桥梁实施加固改造。

三是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发布“十四五”时期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制定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指导标准等文件。

全力奋战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提升

为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精准施策、全力奋战,夯实完善值守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一是构建高效统一的值守和指挥体系。制定落实指挥中心基础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规范应急值守、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协助市领导赴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建立重要时期“三办联合调度”工作模式。

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21 年修订)》和北京市预案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

三是打造首都特色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在全国率先印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业保障办法,率先组建航空应急救援队和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率先发布实施10 个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规范和3 个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地方性标准,组织认定25 支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首都地区军民融合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机制。

强基固本 打基础工作有成果

为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创新驱动,强基固本,聚力夯实为民服务基础、社会动员基础,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夯实为民服务基础。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在全国率先连续两年发布《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面总结展现应急管理系统工作成效。

二是夯实社会动员基础。构建北京市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区支队、街乡镇大队三级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探索出首都特色“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模式。

三是夯实科技人才基础。印发“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科技与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北京市“智慧应急”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市49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90 处重大危险源点位和4 座三级以上尾矿库持续开展24 小时在线风险监测预警。

多种风险并存 提出更高要求

张树森坦言,3 年来的成绩令人欣慰,但我们深知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的非常规性、偶然性不断增强,各种风险隐患交织并存。北京作为首都,存在加强“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中央对首都工作的基本要求,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能力水平,以及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等迫切需求,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6 个方面。

一是国际形势变幻考验大。北京作为首都和深刻转型的超大型城市,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所造成的外部安全风险和内部各种不利因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影响着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是自然灾害诱发因素多。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区域灾害风险系数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高温、大雾、冰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极易诱发对首都经济社会活动、城市运行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三是城市安全保障压力大。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各组成要素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新技术革命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社会治理方面新的矛盾愈发凸显,“城市越现代越脆弱”的难题亟待解决。

四是安全隐患分布范围广。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消防、燃气、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突出,城乡结合部、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安全隐患尚未根治。储能电站、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安全风险不断涌现。

五是首都职责履行要求高。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重大活动频繁,安全保障任务重、要求高。对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监测感知、快速响应处置等应急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六是应急综合能力基础薄。应急管理体制还处于过渡完善阶段,“统”与“分”“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尚未完全理顺,应急物资储备、调拨缺乏整体统筹,应急救援力量专业性不强,风险隐患的早期监测、早期识别、早期预警、精准发布等能力仍有欠缺,基层应急能力薄弱等问题突出。

7个规划12项工程支撑应急改革事业发展

面对客观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从顶层设计、补齐短板等方面着手,力保“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张树森介绍,《“十四五”规划》是根据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应运而生的。它是北京市首个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是对原有分散的“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规划。

首先,通过专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张树森告诉记者,《“十四五”规划》确立了以1 个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7 个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7”应急管理规划体系。“1”即《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是应急管理领域的统领性规划;“7”即配套的其他专项规划,作为“1”的细化、支撑和补充。专项规划分别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救援力量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科技与信息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防汛减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其中,《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着眼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实施安全生产精准治理,解决好“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面临的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及新业态的涌现带来各类新兴风险。

综上,7 个专项规划是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总的统领下,着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发展、物资储备等重要方面,固化并压实市、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职责,对各类突发事件统一领导、集中指挥,将各方应急力量和资源“融合聚集”,形成有效合力。

其次,通过重点工程着眼补齐短板。在《“十四五”规划》中,12项重点工程是为亮点,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应急装备能力提升(一期)工程、“智慧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物流枢纽基地建设工程、应急管理社会化建设提升工程、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巨灾情景构建与风险分析工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程等。

对此,张树森介绍,12 项重点工程是“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推进的重要支撑,涉及应急管理各领域、全过程,旨在据此补短板、强弱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确保12 项工程有效落地并实施好,我们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沟通、持续协调,最终将这12 项工程全部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可以预见,12 项重点工程的落实落地将会有力地支撑和串联起北京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织密应急管理风险防控、治理能力、责任制度“三体系”,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协同化、智能化、社会化“四化”进程,为全面提升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北京市应急规划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