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报道需要点儿“慢思维”

2022-06-08张林栋

中国记者 2022年5期
关键词:网红受众经济

□ 张林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分重要的时刻,经济报道只有坚持自己的方向和风格,有定力、有担当,有坚持、有创新,才能扮演好经济发展护航者和引路者角色。经济报道只有在改进、创新经济报道思维和思路的同时,坚持固有优势,放大自己特点,才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保持一种和当前信息爆炸时代有点儿脱节的“慢思维”,是经济报道更好体现自身作用和价值的一种坚持。

一、坚持多思考,少抢流量

电影《功夫》有句经典台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话放在新闻报道领域,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时效性往往比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更令读者或受众关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快”意味着上头条,“快”意味着有流量,“快”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关系到信息的存在价值。

在信息海量化面前,受众信息获取途径多、速度快、成本低、更便捷,这是信息时代带给普通受众最大的福利。与此同时,以流量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在悄悄改变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消费的模式,逐渐形成轻捷、简单、直接的信息生产风格和习惯,以此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消费者对信息消费的庞大需求。然而,流量不等同于传播效果。当前信息因为高速传输、平台叠加、海量呈现、内容碎片化等原因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逐渐培养出信息消费者的“快餐”习惯,人们习惯在手机上浏览碎片化新闻,无暇用心用时去研读深层次的分析信息,自然就忽略和遗忘对新闻信息的思考和探讨。

追求流量的新闻理念对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的严肃报道也产生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报道,因为与社会、文化、民生等密不可分,很容易受到新媒体时代风气的冲击。经济报道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报道,它既要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实现接地气的宣传报道效果,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专业气质,实现应有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因此,经济报道既不能故步自封,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也不能被新媒体的风格和导向,带跑了自己固有的节奏,舍本逐末,迷失自我。不以流量为奋斗目标,不再一味追求热点,经济报道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应该保持固有的一种“稳重”气质。通过充分采访,深度思考,沉下心来研究问题,经济报道便会拥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慢”思维和心态。当经济报道体现出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后,自然会把握住经济舆论的主导权,而不会被所谓的焦点、热点话题牵着鼻子走,逐渐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和气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信息消费群,凸显出话语权和报道分量。

在时空上,新闻报道要实现速度、广度和深度的报道目标。对于经济报道而言,这个排序是有自己的安排:深度要重于广度,广度重于速度。只要把责任和担当放在首位,让点击率和流量让出主导位置,经济报道自然就会多出一份深沉的思考气质,在深度上做足文章,在广度上有充分考虑,在速度上跟上节奏,经济报道就会展现出应有的状态和能力,也是真正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

二、坚持多深耕,少凑热闹

经济报道同样需要追求时效性,需要产出海量信息,满足读者和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但是经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稳定,经济报道更要体现新闻价值,提供有思考性、指导性的信息,而不是炒热点、当网红。

在相对浮躁的报道环境中,经济报道要有深耕细作的心态。经济报道领域的记者要沉得下去,既要沉到基层、报道一线,也要让自己的心态沉下来,认认真真做好专业知识积累与采访素材积累,不争一时快慢,不抢片刻风头,踏实采访、观察、研究,努力做出准确、专业的判断,推出深度、严谨、厚重的报道,这是经济报道固有的传统,也是应该坚持的优势。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要努力当“名记”,但不能争当网红记者。网红记者需要抢热点、制造热点,时刻保持自己的热度,不管报道一时如何火热,这种网红思维都会将经济报道引入一个死胡同,那就是放弃思考、放弃沉淀,最终为了博人眼球而丢掉自己的职业操守。名记者是通过自己的报道质量赢得受众喜欢,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是热点、焦点,出镜的频次,只是考虑报道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注意力在作品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经济报道不仅要赢得普通读者受众的掌声,更应该引起行业的关注和思考。经济报道的对象不只是普通大众,还有最重要的受众——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经济报道的核心价值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如果经济新闻报道仅仅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那只能说明记者具有较好的新闻敏感性;如果经济新闻报道也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与探讨,才能有效凸显记者的专业素养,体现经济报道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对于经济报道而言,最重要的受众是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的报道和分析,只有为他们带来知识更新、认识提升、思路拓展、理念碰撞,才能真正达到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这一切,需要记者潜心深耕,透过经济现象看到背后的问题、规律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令专业人士关注的观点和见解。

2022年4月15日,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上开幕,为期10天的展会以“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吸引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55万家,共同助力“稳链稳贸”。■ 上图为江苏省淮安市一家陶瓷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展厅直播介绍产品。(新华社/发 赵启瑞/摄)■ 下图为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营销人员通过广交会直播平台推介出口产品。(新华社/发 梁孝鹏/摄)

经济报道需要资深记者,需要名记者,唯独不需要网红记者。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电视财经节目主持人,几乎都不是思维活跃、言语犀利、擅长表演的人气型主持人,而是经济理论扎实、熟悉经济领域,能够和企业家在采访时聊得很深很专的专业型主持人。

当然,给普通读者带来信息、知识、认知上的更新,满足他们的信息消费欲望,也是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能因此而降低报道的视角和眼界,一味追求热点,过度炒作,哗众取宠。在经济热点、焦点问题面前,经济报道既需要及时提供信息,也要保持冷静的态度,观察、分析、研究、判断,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慢动作”,经过这个慢动作,最终呈现出来的经济报道会更客观、专业、理智、全面,才会拥有经济报道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这个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

三、坚持多号脉,少开药方

经济报道最需要的是专业性强的专家型记者,但同时也最惧怕以专家自居的自大型记者。

记者的采访工作往往会碰到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浮光掠影。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尝试,即使最深入的采访,也是临时客串角色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和长期从业者的认知、经验肯定有差距。因为新闻采访容易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开给新闻战线的一剂良药。经济报道也是如此,采访要有“泡”基层、深入一线的习惯,真正扎根到经济报道领域中去,了解第一手信息,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接受更多的意见和声音,让自己的新闻作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能够引起行业的共鸣和思考,成为可以借鉴的专业参考,但不是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给患者开方抓药。受“网红”效应影响,个别记者喜欢出位,扮演“专家”是最容易走红的途径。“客里空”效应在新媒体时代更有市场,一个出格的言论、一个惊世骇俗的定论,往往会受到关注,击鼓传花式复制、扩散,“网红”效应格外突出。一个轻率的结论和药方,会让更多的人错误吃药。

房地产是近十几年一直不退烧的焦点话题,每当金融、地产政策出现微调,经常有专家型记者的经济分析报道推出,有模有样地对房价走势进行判断。这样“井底之蛙”式论断性报道,在经济领域屡见不鲜。因为有的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在天然拥有话语权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错觉——自己就是专家。专家型记者称呼,更应该看作是一种荣誉,专业上的认可。资深记者凭借深入采访、丰富经验、扎实知识、更多信息,可以写出有专业深度的分析,有专业认知的建议,但很难做出专业性的论断,也很难提供专业性解决方案。把自己当成专家,就是记者自身的一种错位。记者是观察者,是记录者。分析、讨论、建议,是本分;指点江山、盖棺定论,则是出位。

四、坚持多启发,少拔高

经济领域活动涉及范围广,变化如涨潮落潮一般,是一个缓慢而全面推进的过程。虽然经济活动会时常出现标志性的瞩目成就,但更多的变化和成就,都化为不断变化和缓慢升降的过程。用标志性的成就断章取义,来给经济发展现状下定论,难免不负责任的拔高式表扬,它所体现的自然是急功近利的“快”思维。“慢”思维需要足够的耐心去观察和了解经济活动,从一个较大的维度,判断经济发展的强与弱、快与慢,研究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经济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经济报道,给受众或者行业,带来启发和思考。

急于歌功颂德,只会让观察的眼睛短视,看不到更广的范畴,看不到更真实的变化规律,在某些看似具有标志性的成就上,以点推测全局,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经济发展的真正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数据的公布,就是最直观的表现。在专注这些数据报道的同时,经济报道更要潜心研究这些数据背后的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经济数据的优劣,在背后无法直接找到一个清晰而统一的答案,各种繁杂的经济变化动态,都可能成为原因之一。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入的采访去寻找答案,是经济报道最重要的使命担当,而经济报道所展现的答案,也应该是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带给读者启发。在经济社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哪一个哈姆雷特最符合莎士比亚赋予他的气质,就是最好的一个哈姆雷特。经济报道如果不能最客观、最真实地接近问题实质,那么就是失败的报道。只有慢下来,仔细观察,或者远观,或者近瞧,才能让判断和分析更客观一些。关注经济领域的标志性成就,其实就是关注在点上,而不是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面,由点带面,才是真正反映经济界真实情况的关键。

经济发展需要媒体的鼓励和支持,这种鼓励和支持不能变成像蜜糖一样甜甜的赞歌,甚至变成一种情感上的偏袒,经济报道更应该赋予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的引导和启发,这种具有中性味道的报道,会让读者更全面、客观认识经济发展现状,这是经济报道最应该呈现的效果。

猜你喜欢

网红受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不要上“网红”的当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