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陶行知说"新教育"

2022-06-08李镇西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教育共和文集

李镇西

“新教育”并非我们今天的“首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美。20世纪初,陶行知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有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全面阐述了他的新教育主张。该演讲收入《陶行知教育文集》时题目就是《新教育》。

陶行知一开口便谈到“新教育的需要”。“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国家就是富而强的共和国。怎样能够造成这新国家呢?”(《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8页)陶行知说,固然要有好的领袖去引导老百姓,但老百姓怎么知道哪个领袖是好的呢?“所以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來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8页)在这里,陶行知明确了中国需要一种新教育,来造就一个新国家。

紧接着,陶行知专门对“新教育”三个字进行讲解。他先说“新”字是什么意思:“新字的第一个意义是‘自新。今日新的事,到了明日未必新;明日新的事,到了后日又未必新。即如洗澡,一定要天天洗,才能天天干净。这就是日日新的道理。所以新字的第二个意义是‘常新。又我们所讲的新,不单是属于形式的方面,还要有精神上的新。这样才算是内外一致,不偏不倚。所以新字的第三个意义是‘全新。”(《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8页)

讲了“新教育”的“新”后,先生又解释“新教育”之“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什么东西?照杜威先生说,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Continuous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我们个人受了周围的影响,常常有变化,或是变好,或是变坏。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8~49页)

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陶行知讲了两点:第一,让学生有利用自然界的能力造福于人类;第二,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地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一方面利用天然界,一方面谋共同幸福。可说一句,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说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9页)也就是说,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三自”新公民。陶行知具体阐述:“自主的就是要做天然界之主,又要做群界之主。即如选举卖票一事,卖和不卖,到底由自己的主张。果能自主的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人家有什么法子对付他呢?至于自立的人,在天然界群界之中,能够自衣自食,不求靠别人。但是单讲自立,不讲自动,还是没有进步,还是不配做共和国民的资格。要晓得专制国讲服从,共和国也讲服从,不过一是被动的,一是自动的,这就是他们的分别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9页)1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是不是人人都成为“三自”公民了呢?陶行知的教育主张至今还有生命力啊!

接下来,陶行知又讲了新教育的方法:第一,要“适合”,即“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这就是适合的道理;教育也要对着目的设法”。也就是说,方法不可一概而论,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二,要“依据经验”,“怎样做的事,应当怎样教”,即更多的时候应该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第三,共同生活,以培养共和精神,有互助的力量。第四,有正当的游戏运动。第五,注重启发。尤其要培养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第六,鼓励自治。“教学生对于学问方面或道德方面,都要使他能够自治自修。”第七,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第八,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和睦,“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这里,陶行知先生特别提到:“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第九,讲究效率。“要用最简便、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9~50页)

陶行知的新教育还包括“新学校”,其内涵就是将学校与社会打通。陶行知的原话是:“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所以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须把社会上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件的举行起来。不要使学生在校内是一个人,在校外又是一个人。要使他造成共和国民的根基,须在此练习。”(《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50页)

新教育所培养的新学生,也有特定的含义。这里,学生之“学”,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50~51页)而“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进一步说,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51页)先生还提出,所谓“学生”是随时随地的事,不只是孩子在学校的事:“天天变动,就是天天受教育,差不多从出世到老,与人生为始终的样子。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孔子到了七十岁,方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是一步一步上进的。凡改变我们的,都是先生;就是我们自己都是学生。以前只有在学校里的是学生,一到家里就不是学生;现在都做社会的学生,是从根本上讲,来得着实,不至空虚。虽出校门,仍为学生,就是不出于教育的范围。所以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学生。”(《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51页)

陶行知的新教育对“新教员”也提出了要求:“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51页)这样的教员必须具备如下素质:“第一,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第二,要有责任心。不但是自己家中的小孩和课堂中的小孩,我应当负责任;无论这里那里的小孩,要是国中有一个人不受教育,他就不能算为共和国民。……第三,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第四,要有开辟精神。时候到了现在,不可专在有教育的地方办教育。要有膨胀的力量,跑到外边去,到乡下地方,或是到蒙古、新疆这些边界的地方,要使中国无地无学生。……第五,要有试验的精神。”(《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51~52页)3F33F563-42DE-44D1-87D4-24C3C56777AC

有了新教员,还得有新课程。这课程从社会方面讲,要合乎世界潮流,合乎共和精神;从个性方面讲,要符合每一个人的需要。有了新课程自然就有新教材。陶行知认为这教材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要符合鲜活的生活,而且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變化,不要用“死书”去教“活泼泼的人”。新教育的考试也应该和生活相联系,要考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考无用的死知识。

在这次演讲中,陶行知系统地论述了他主张的新教育,几乎就是他的“新教育大纲”。我理解,陶行知的“新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公民教育。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面临着特定的时代主题。陶行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受教育,成为共和公民。这是以前的教育没有解决的。这就是他的“新教育”。

当今中国,以朱永新为发起人,由千千万万一线教师参与的“新教育实验”如火如荼。这与100多年前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中国陶行知等先驱的“新教育”有何联系?朱永新说:“我发起于21世纪初叶的这场新教育,也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声‘回响。因为,我们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自发的行动,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朱永新教育演讲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第189页)

时间过去了100多年,中国今天的教育和陶行知时代显然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已经基本上没有了文盲,义务教育已经快普及到高中。也就是说,陶行知的新教育所期待的“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实。但他们是否成为了素质完整、发展全面的“共和公民”?这个任务还不能说已经完成,还需要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1936年7月,陶行知在香港发表了题为《新中国与新教育》的演讲。他的话振聋发聩:“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125页)而我们今天的新教育实验也主张,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无论是陶行知所处时代的新教育,还是今天的新教育,共同之处都是对准一个个具体的“人”,为国家培养公民。今天的新教育在汲取陶行知的新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尝试通过“十大行动”,改变师生的精神状态,赋予师生及家长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今天新教育的使命。

(本栏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3F33F563-42DE-44D1-87D4-24C3C56777AC

猜你喜欢

新教育共和文集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相约“新教育”的美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走进新教育,拓展“大阅读”
走进“共和”
寻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