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真的不需要太“用力”
2022-06-08袁晓萍
袁晓萍
常听到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已如此努力,为何教学效果还是事倍功半?”且让我们看看这部分教师是如何在教学中“用力”的:设计教学时兼顾“难度”“深度”“宽度”,努力把各种“营养”填塞入有限的课堂学习中;上课时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沉迷于与优秀学生的流畅对答中无法自拔……教学的“用力过猛”会让学生窒息,教师要得太多,往往失去更多,教学留有余地,才能圆满灵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该悠着点,不要用力过度。
少就是多,课程是可以作整合的。学生的时间是一个常量,教师不能无限量地叠加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们并不是在做缓慢的加法,而是在做乘法,他們的知识、经验、能力只有积累到某个阶段,才会呈指数级增长。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形式上的臃肿,探索最本质的数学思想,而这需要教师用整合的方式去思考教学,厘清哪些学习内容其实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不需要教师教。基于数学核心概念和学习者的需求,教师可以按照单元、领域、项目等角度对单元内或单元间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结,将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课时进行有机整合,适度改变“小步子”的教材结构,统整单元学习内容。通过整合、重构、重组,以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材料、环节来推进教学,可以从整体上构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单元学习体系。
变即通达,课型是可以作改变的。能够激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能够进入沉浸式学习。教师要对传统的课型进行审视,在学习的场景、模式上做一定的转型升级,尝试各种不同的学习打开方式,如单元开启课、活动探究课、史料交流课、专题练习课和自主整理课等。这些新的学习课型生动有趣,能为学生提供有效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让学生主动投入,释放学习天赋,激发数学学习的无限可能。
慢就是快,学习过程是不可压缩的。课堂上应该少一些眼花缭乱的假情境和无效练习,多一些在知识生成阶段的“慢动作”。慢是一种功力,慢慢地听懂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慢慢地打开每一个问题的层次,慢下来的课堂才会是有生成与思辨的课堂,才能看到学生自由开达的状态,看到学生活泼泼的生长。落实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压缩后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因为过度压缩的信息会损伤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提高。教师在教学时要舍得放出时间,让主动思维、活动体验的“子弹”多飞一会儿,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全过程,去理解、去应用、去分析、去评价、去创造,对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当然,充分的过程展开与活动体验,会让教学有“失控”的风险,教师要努力设计低结构的“教”去成就学生高结构的“学”,让学生循着有效的学习支架去探索、去发现,促进认知的进阶和思维的发展。
“双减”政策的落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习惯,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教育人,我们要具有这样的基本常识:教得简单,才能学得丰富。
教学,真的不需要太“用力”。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BC511FD1-3693-4259-AAB1-E7F37823EC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