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下的风雅
2022-06-08
1621年,晚明文人文震亨完成了一部园林美学著作《长物志》。“长物”二字寓意身外余物,全书十二卷尽写室庐、花木、禽鱼、书画、器具、衣饰、蔬果、香茗等闲居之乐,作者用“古、雅、幽”等审美标准,赋予了日常之用以诗意化和艺术化。如此从琐碎生活中发掘情致的文人意趣,在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袁宏道《瓶史》、陳继儒《小窗幽记》、高濂《遵生八笺》、计成《园冶》等作中皆可见到。
明代中晚期,政治生活的颓靡与商品经济的发达相互交织,导致社会发生转型,文化出现明显下移,一股个性解放思潮在思想、文学等领域陆续兴起。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富庶的经济背景下,催生了园林、书画、戏剧、小说、收藏、出版等文化领域的繁荣,市民文学臻于成熟。而在文人群体中,一部分人选择逃离“修齐治平”的人生,在时代的大潮中选择了一条与正统儒家理念不同的道路—在现世生活中开辟自我的生命空间,求真、求实、求雅,即在物质审美下追求自在适意的生活品格,任情而发,率性而行。这背后有无奈,有逃避,有焦灼,也有对自我生命意志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发现、释放与解构。
这些文人嗜器、玩器,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将无处安放的精神寄托落在俗世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实物上,品画、鉴古、焚香、饮茗、选石、造园……他们放任自己沉迷于“无用”之物中,物的价值被极度放大。然而,这物又是有灵性、有境界的,他们所追求的风雅并非一味奢华,而是“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具有自然本真的风骨和气韵。同时,人与物是联通的、共生的,是能生发出无限生命乐趣的。
因此,这一批明代文人成了极懂闲居清趣和生活美学的群体。而由他们所倡导的、被后人冠以“明式风雅”之名的美学理念也影响至今。中式美学之返璞归真的造物之法、因时因地的各得其宜、寄情于一石一叶的艺术诠释,以及于有限之物中体悟无限之境的精神内核,大抵便是明式风雅所赋予今人的意旨所在。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