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工院校协同治理探索*
——以深圳技师学院的实践为例
2022-06-07吕利平张宏亮
吕利平 张宏亮
技工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因为行业企业能够深度地、较少障碍地参与技工院校的治理,所以技工院校的管理和教学需要一种体现协同特点的治理模式。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的双方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1]技工院校的协同治理,是指政府、技工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和谐共治,建立产教融合育人新体制、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工学一体育人新模式,以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宏观治理:构建产教融合育人体制
(一)搭建协同治理平台
产教融合既遵循教育逻辑,又遵循经济逻辑。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界、企业与职业院校构成物质生产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建立政府协调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指导和评价,技工院校培养,社会中介组织支持和服务的育人体系,学业、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协同联动,能够有效实现技工教育办学结构和办学效能的优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利益相关方互动交流的平台是一个有效举措。如在21 世纪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深圳技师学院作为副会长单位,承办了两届校企合作高端论坛。中国职协校企合作委员会及其高端论坛为校企全方位的协同行动搭建了有效平台,促进了双方乃至多方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的顺畅流动。2017年11月,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成立,联盟由全省34 所技师学院、11家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16 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组成,确立了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章程。联盟有效集聚各方优质资源,实现强强联合,通过校企、校校的主体融合、要素融合、空间融合、路径融合,全面提升了广东省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发展。
(二)制定协同治理政策
2018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提出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方式,共同承担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该政策对于促进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与技工院校之间正常流动、加强双方的资源共享和治理协同具有重大作用。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技工教育联盟,以此助力技工院校的协同治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治理平台的搭建与协同政策的制定,有力促进了以行业企业为代表的利益主体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推动了产教协同育人。
二、中观治理: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从教育实施方的角度来看,协同治理是技工院校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形成紧密合作的网络结构,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持续互动,促进多主体利益共赢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技工院校协同治理具有参与主体多元性、主体目标共同性、互利合作网络性、互动合作持续性、公共利益创造与共享最大化等特点。
(一)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目标一致
充分发挥多元利益主体的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是职业院校治理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2]进入21 世纪以来,深圳技师学院与深圳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及时跟踪行业前沿技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实现高水平办学。深圳行业企业经过充分的市场化洗礼,深刻认识到自身与技工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目标的一致性,愿意参与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为了吸引高端企业参与治理,还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一是高端企业可优先挑选本校优秀毕业生;二是学校助力高端企业的技术标准、认证体系在行业内推广;三是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四是学校通过购买企业的设备设施,师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认证培训等,成为企业的客户。
因而,众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战略发展意识的行业企业提供其技术标准、真实项目、技术专家等与学校共享:一是共享企业技术标准,共同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学校引进华为、亚马逊、华大基因、商汤科技等企业的技术标准,建设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生物检测技术、人工智能等特色专业,打造涵盖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等7 大专业集群,其中有国家级示范专业5 个、省级重点专业5 个、特色专业13 个,如下页表1 所示。二是共享企业真实项目,共同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引进宝马、周大福等企业的生产运营项目,设立“校中厂、校中企”,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三是共享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打造特色师资队伍。四是共享企业认证体系,共同打造特色评价标准。高端企业的设施设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较高,其人才认证体系得到全行业的认可与肯定。学生能够获得高端企业的技术认证证书,相当于在该行业取得了就业通行证,保证了高质量就业。五是共享先进企业文化,共同培育特色技能人才。
表1 深圳技师学院校企协同治理共建专业
(二)建设治理组织,加强治理交流
与管理相比较,治理具有多元、开放、协商等特点,需要具备相应的系统和机制。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试验区,当地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较强,深圳技师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需求,在2004 年4 月就成立了专业顾问委员会,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是第九届。最初有13 个专业顾问委员会98 名专家,现在已发展为有20 个专业顾问委员会174 名校外专家。这些专家遍布各行各业,均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有一定建树,享有较高声誉。专业顾问委员会下沉到专业教研室,在学校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专业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前沿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制定了专业顾问委员会章程与管理办法,明确专业顾问委员会在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功能,以持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领军企业用人标准的精准对接、学校专业布局与深圳产业布局的精准对接。此外,学校搭建了技能俱乐部、技能节、技能竞赛、技能精英计划“四技平台”,其中技能节已举办了17 届。学校邀请深圳及广东企业以冠名赞助、出任评委、提供项目、举办讲座、设立奖金、优先招聘等方式参加相关活动,以平台建设促教、促学、促训、促改。2022 年1 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设立深圳技师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市级)。深圳技师学院可自行选择高校和企业合作伙伴、确立科研项目、制订招生计划,多元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学研高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追求公共利益,共享治理成果
技工院校的协同治理主要依据现代组织管理学的融合理论,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如新型学徒制、校中厂、技师工作站、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双创基地、技能大赛实训基地等,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协同行动,为创造公共利益而努力。
2016 年,深圳技师学院就与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按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校企合作、智力扶贫、技能就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全国第一家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具班,面向广西河池、广东河源、湖南花垣等贫困地区,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学生入校成为全日制学生的同时,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银宝山新公司的正式员工。贫困生3 年就读期间,月平均工资3000元,可向家中寄800~1000元,助力家庭脱贫。该模式入选2019 年全国人社系统扶贫典型,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表彰。参与新型学徒制的多元主体有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学生等,协同治理实现了“企业得人才、学生长成才、学校育好才、家庭能脱贫、政府有业绩”的多方共赢。
三、微观治理:构建工学一体育人模式
微观治理指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具体层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协同,主要体现为工学一体育人模式。这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技工教育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一)校企合力,开展工学一体改革
技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最合适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自2002 年开始,深圳技师学院在企业深度参与下,全面开展了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教师一体化观念的建立开始,到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场地、教师队伍的全面一体化,范围逐步扩大,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职教能力测评阶段(2002—2005)。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形成职业教育特色。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以讲座、培训、研讨等形式,推动教师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相应教学方式方法。
二是任务引领课改阶段(2006—2008)。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学校以汽修和微电子专业为试点,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
三是工作过程导向阶段(2009—2018)。该阶段学校主要构建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专业市场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项目课程开发、一体化项目教材开发、一体化项目课程实施5个环节。
四是工学一体教改阶段(2019—目前)。该阶段学校全面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有10 个建设环节:确定培养目标、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提炼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和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学习任务描述、鱼骨图分析、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教学活动策划、工作页编写、教学资源的收集和转化。最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要求、社会规范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的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二)建设师资,实现供求标准对接
工学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师队伍既可以是学校与企业的“双师”一体化,也可以是校内不同专业教师的一体化。从协同治理的角度,“双师”一体化更有探索的意义。双师即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或技师,后者是指经学校聘请,兼职担任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教学任务的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是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举措,深圳技师学院通过严控招聘质量、教学培训指导、课酬发放激励、跟踪服务管理等措施建立了一支高质量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将企业最新人才需求标准引进课堂,持续实现了人才供求标准的精准对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新时代技工院校在治理主体、要素、关系方面实现技工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融合。从深圳技师学院的实践来看,协同治理使得校企关系和谐、育人质量优异,有力支撑了深圳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学校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共获得2 枚银牌、2 枚铜牌、2 个优胜奖,奖牌总数在全国参赛单位中位列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