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折中的“化蝶”之旅
——读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2022-06-07杨雪梅
杨雪梅
【书籍简介】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的斯科特·派克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发现了人们不敢面对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20 多年的行医生涯让斯科特·派克看到的是沮丧、绝望、内疚、恼怒、焦虑等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对人们的折磨,这些见闻促使他沉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所承受的这无尽的痛苦,其根源究竟是什么?他在总结后发现:拒绝成熟、回避问题、逃避苦痛等会导致人们的行为永远停滞不前,这才是人类心理疾病的真正根源。《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出版30 余年已发行数千万册,连续20 年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许多读者因为这本书走出心理阴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新生活。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映入我眼帘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就足以撼动我的心灵。彼时,打压与排挤、不屑与孤立正将我满满的教育热情一点点蚕食磨灭,学校“边缘人”的身份令我在焦虑与苦痛中挣扎。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却以如此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一个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真相——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认为,只有领悟这句话的真谛,愿意正视人生中的问题和苦痛,人们才可能挣脱桎梏,实现自我的超越。一次次走进书中,就如同一次次走在一条自我审视、自我觉醒的路上,我一路追问探寻,又一路感受着直面现实、羽化成蝶的惊喜蜕变。
只有直面痛苦,才能解决问题
谁的人生没有落寞之苦、失意之痛呢?可是,派克告诉我们,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会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还会让我们的心灵“萎缩”和“退化”,心智永远难以成熟。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也曾有过“无力担当之苦”,也曾有过“不能承受之痛”。我无数次地自问反思:“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自己只是一个不甘平庸、不愿意彻底沉沦的教师,当意识到闭塞的环境会使教师目光短浅和不思进取时,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和磨砺:在讲课比赛前,我主动请缨,坚信所有的付出都是成长的历练;在论文写作时,许多人都以“不会写”“没内容可写”为由放弃了机会,我却挑灯熬夜、绞尽脑汁,最终写出一篇篇的文章……时间久了,那些一点一滴的积累便慢慢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助推我在第二期威海教育名家(班主任系列)工作室评选中顺利入围。
入围的消息原本应该是巨大的惊喜,可消息在校园里传开来后却成了一颗“定时炸弹”,“炸”出了一些教师的愤愤不平。我以为,只要把存在感降到最低就能远离“攻击”,便能在集体当中拥有“容身之地”。但我的一味退让并不能换来想象中的平和,自己的心绪愈发焦躁、沉郁。之后,我决定不再逃避问题,而是直面它进而调整自己:为了自我安抚,我以阅读来充电,用丰盈的知识润泽灵魂,以写作梳理思绪,用审视的目光查找问题之源,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挑战。我脚踏实地,让那些烦心之事、苦痛之事统统化为垫脚石,最终成就了一个努力而自信的自己。
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保持平衡
我常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为什么总在进退之间徘徊不定?又为什么总在左摇右摆中神伤不已?在两难甚至多难的抉择中,苦痛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当我走入与斯科特·派克的深度对话中才发现,因为缺少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也缺少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我们的生命轨迹会开始偏移。若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冲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而“放弃”则是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
工作近20 年,我一直在为自己做着生命的加法:追逐成绩,这是我能力的证明;追逐荣誉,这是我起跳的砝码;追逐外界附加的光环,它能让我绽放光芒;追求别人的认可,似乎那才能证明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一路走来,我收到的只有仆仆风尘和身心疲惫。
“少有人走的路”其实也是一条放弃与放过之路。在派克的指引下,我决定遵从内心放下一些并没有重大意义的坚持:既然单位的小圈子里容不下我的进取,索性就“放下”,换一个更宽阔的圈子。在外面更为广袤的教育世界里,很多专家名师不断地鼓励我:“不要停止对生命的刷新!”“不要停歇了成长的脚步。”我开始沉潜于文字的深度思考中,用文字不断地向内观照,也不断向外延伸,找寻别样的精彩。因为有所“舍”,所以生命的能量更为聚焦。真正“放下”后,我才发现自己获得的东西远比放弃的东西多。
只有克服懒惰,才能靠近成功
派克说,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曾经,我也为自己的懒惰披上过“华丽的外衣”: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阅读,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何写出可以发表的文章,生活琐事太多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下功夫……在种种借口下,掩盖的恰是一颗不愿行动、不思进取的怠惰之心。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的指引下,我决定开启一段自律的生活。我取消了每个周末的娱乐安排,以钻研的姿态开启了教育理论学习之路;四处探听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把每一个用来放松的小长假都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在与懒惰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有了属于自己的蜕变与成长,我开始给杂志写专栏、做课题研究、出版专著。克服懒惰,能让许多梦想成为可能。
只有不停追寻,才能不断超越
很多人问我:“在教育写作这个圈子里,你是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拥有丰厚的收获的?”我的回答是:不问收获,只管前行。我在书中又找到了更确切的答案,那就是“既需要去追寻,又不能刻意追寻”。
每个人都有对成长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求,但我觉得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好好修炼、沉淀,把目光放到成长的远方,而不是盲目地将精力耗费在沿途的风景中。教育读写这条路于我而言,它是我经过不断找寻后最终坚持下来的事。一路走来,我的坚持始终都在,探索的脚步也一直不曾停歇。我把许多同我一样葆有教育热情的教师召集起来,成立了“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鼓励教师在自我沉潜与思考中丰盈教育生命,完成自我蜕变。当我发现中小学生当中也普遍存在“不乐读、不善读、不愿写、不会写”等问题后,我从“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中精选了几位成员,成立了“领读者”志愿服务团队,用公益授课的方式促进学生提升读写素养。当各大媒体报道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所做的成长引领时,我也没有因成就而沾沾自喜,而是把成长的脚步不断地向专业发展的方向继续延伸。
2019 年,我成立了“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并确立了两个工作室宗旨:一是引领班主任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发展。在班主任成长的路上,我引领大家从职业走向专业,以研促学提升班主任个人素养;针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我注重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双线并行构建“阳光成长”育人体系。经过3 年的尝试与实践,我的工作室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建设经验在《中国教师报》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
“心智成熟的旅程艰苦卓绝,这条路上,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让你一蹴而就。”我想,能让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唯有自己不曾停歇的追寻、超乎常人的努力。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心智成熟的旅程也并不容易,因为太多的人明明看到了路却总是迈不开自己的脚步。人生本就是一段化蝶之旅,蜕变的关键就在于自己要有一往无前、奋力向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