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者自清,美名自留

2022-06-07齐世明

清风 2022年9期
关键词:白沙芳草斜阳

文_齐世明

早前,家中晚辈收到南开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书。此时,看看仍然摆放在我案头的这份通知书,顿生老子所谓的“见素抱朴”之感。值得我存念以至想长久纪念的,是那随录取通知书寄赠的青莲紫的精致丝绒荷包里,眠着两颗玲珑莲种。在我看来,这蕴含两种嘱咐:一颗种在桑梓,不弃初心;一颗种在校园,从此坚守清意。

关于“清意”,古人多有阐释。明代诗人刘羽在《一鹭图》中叹道:“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说的是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于芳香的水中陆地,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

清意首先指的是意念纯净。一个意念纯净的人,往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读这一句“见素抱朴”,笔者常悄然心动,深以为是老子“话语”中最亲切的一句。此处之“见”“抱”,不是普通的接触、接收,而是入心入肺地领悟到“朴”“素”的真意,是融到血液之中的理解。而“朴”和“素”,就是事物之本质,真正回归到了“朴”“素”,也就是拥抱不加雕琢的初心,坚守了清意。如此“见素抱朴”,自然思想清明,清心寡欲,不会搞什么歪门邪道。

这样的人自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亦可称纯粹的人吧。

明代小品文集《小窗幽记》为明末陆绍珩纂辑,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鉴心录》有言:“世人皆醒时作浊事,安得睡时有清身?若欲睡时得清身,须于醒时有清意。”说的是人在清醒时做一些糊涂事,睡时怎能求得自身清白?若打算睡时求得自身清白,必须在清醒时有清白的念头。

清白的念头为何难守?古话有云:“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也;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也。”意为凡是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本心的人,都是因为内心修养不够;凡是被邪恶战胜的人,都是因为自己正气不足。“皆正不足也”一语道破根底。清意自是一种“正”,是人格的清雅、思想的清白和操守的清廉。

巴尔扎克说:“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上的廉洁。”长沙有句流传甚广的民谣,叫作“长沙沙水水无沙”,出自对城南白沙古井清冽清澈、至纯至净水质的赞美。私认为,领导干部应有“水无沙”的情怀与境界,追求政治清明、环境清新、生态清秀、社会清正,像白沙井水一样纯洁、透亮、干净。宋朝人吕本中著《官箴》有言:“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何谓清?纯净无浊;为官之清,则指公正廉洁,敢于惩恶扬善,为民做主,为民造福。唐太宗曾如此劝官吏们清正:“寸丝千命,匙饭百鞭。”说的是一寸之丝需要千条蚕的生命、一匙饭食牛要受百鞭之挞。多么深刻!当今之党员干部既为公仆,如能生反思、尊民心,安能不兢兢业业、夙夜在公?

想想我们的基层票选,是画“正”字做统计,这是中国独有的计数法。“正”在书法上易学难写,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之相通。一笔笔横、一画画竖,“正”字垒起的是一份份信任和希望。守“正”,便是坚守清意之底蕴与内涵。至此,可与诗仙李白商榷,应改其名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自有清者留美名”。

犹记得,某机关党委开展的一次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中,有一条格言为“历数尧舜千载下,唯有清者留美名”。

确乎!清者,自属持守清意者。

猜你喜欢

白沙芳草斜阳
张诩与陈白沙的师生情缘
斜阳巷里
望斜阳
竹之韵
院墙开门
美人指
被误会的白沙漠
小满节感怀
游白沙坡温泉
叼烟斗的老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