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科技课程“专起来”信息科技教师“强起来”

2022-06-07张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学科数字

张玲: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首席专家,宁夏创新素养教育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主编出版教材5部,获得宁夏大学明德教师奖,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正式成为国家课程,这是从1982年我国中小学开始有计算机课程以来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对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具有战略价值。

● 标准让信息科技课程“专起来”

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深度数字化时代,对人们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数字素养并非自然天成,需要经历富有建设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具有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对提升国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具有先导性作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站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的高度,面对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制定面向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字素养和技能培养的表现、标准,并以此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包括信息素养表现、信息科技学科逻辑、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信息科技社会情境案例和信息科技学业质量在内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具有了学科特性和学科归属。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即: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具体内容由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构成。第一学段包括“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和“数字设备体验”;第二学段包括“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和“数据编码探秘”;第三学段包括“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和“小型系统模拟”;第四学段包括“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和“互联智能设计”。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帮助青少年认识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践,建立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融入数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利用数据和算法实现过程控制,维护个人数据隐私和社会数字安全,维护人与数字、人与算法、人与机器和社会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次课标的修订,让信息科技课程真正“专业”起来,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体系、学科解决问题方法体系和学科能力体系有了清晰的架构。

● 标准要求信息科技教师“强起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信息科技依据标准单独设课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教材和资源的建设非常关键,但教师和教学是落实课标、提升学生素养的“最后一公里”,需要花大力气打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专业发展严重滞后,大多数教师的学科能力还停留在办公软件使用、编程语言的简单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层面,信息科学和技术的专业能力急需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有关课程开始于1982年,当时称为计算机课程,2000年11月,教育部正式把课程名称确定为信息技术,属于综合实践领域,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计算机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的目标和内容不清晰、教材审查的依据缺乏时效性等问题,也造成各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异彩纷呈”,教师教学各自为政,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千差万别”。

因此,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全面加强,强化培训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国家、省、市、县多级培训机制,构建面向不同对象、不同阶段、进阶衔接的全员培训项目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学科的作用,共同为教师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密切关注教师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的问题和困惑,发挥培训团队和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做好培训设计和组织工作,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

发挥教研的作用,提升其實效。依据信息科技课程的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师实际教学需要等关键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灵活选用专题讲座、听评课、工作坊、微论坛、线上教研、专业文献研读等方式组织多样化的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深化教师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使其掌握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拓宽教师的学科视野和技术应用视野,改进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师理解、设计、实施素养导向的信息科技教学,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专题教研,提升教师项目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能力。发挥高校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教育等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大学、企业、政府、中小学协同创新机制,在教研、教师培训、课程实验环境、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等项目与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中共同作为、合作创新,打造、共享优秀成果,共同促进信息科技课程有效实施和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拓展教研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研模式,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推动区域内跨校大教研,实现区域间尤其是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教研,推进信息科技学科共建共享,在“教研训一体化”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强大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猜你喜欢

教研学科数字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答数字
“超学科”来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数字看G20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