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深藏草木中

2022-06-07李艳霞

知识窗 2022年3期
关键词:雨鞋蓑衣斗笠

李艳霞

无论是《诗经·小雅·白华》,还是《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抑或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都提到了“贡包茅”和“白茅束兮”,均诠释了茅草的作用和价值。与其说是科普或诗情,不如说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茅”是较为常见的植物,其种类很多,比如:白茅、菁茅等,统称为茅草。古时,人们通常用它来祭祀、占卜等,其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很多名贵植物。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茅草,比如“茅茨不翦,采椽不斫”,“茅茨”就是茅草屋顶,这种用途一直沿袭下来。而“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是说人们割取茅草用以搓绳子,同样也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先秦时期,人们还用茅草来过滤带渣的酒,以达到澄清的功效。

此外,据《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所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征伐楚国的借口,就是“尔贡包茅不入”,因为不能按时向周天子献上茅草,导致祭祀中的缩酒仪式无法进行,因此联合鲁、宋、陈、卫、郑等诸侯国来讨伐楚国,使之发生战乱。可见茅草的作用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茅草与古代雨天的“穿搭”密切关联。比如,身披“袯襫”、头戴“斗笠”、脚穿“油靴”,并且成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先看“袯襫”——古代雨衣。《国语·齐语》里记载:“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早在先秦,齐国农民逢雨天做农活时,就用“袯襫”避雨,到了三国时演变成“蓑衣”。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制作袯襫的材料多种多样,通常以莎草为主,也有用蔺草、白玉草编制成的蓑衣。

再看“斗笠”——古代雨帽。古人戴笠,历史悠久,同穿蓑衣一样久远。“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晴雨两用,遮阳用的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制作原材料较多。一般说来,底层劳动者常戴笠,在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中记载:“笠,乃贱者御雨之具。”“贱者”可理解为草民、贫民。

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唐代诗人陈陶《避世翁》有云:“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渐渐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文人的“隐士服”,一袭蓑衣、一顶斗笠,逃离世俗,归隐江湖。

且看“油鞋”——古代雨鞋。古人有了防雨的“袯襫”“斗笠”之后,脚用什么保护呢?先秦时,便出现了一种双层木底鞋,称“舄”。这种鞋子可以防止湿气入侵,一般为贵族所用。

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叫“油靴”的雨鞋。油靴也称“油膀靴”,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用木片做底,木底钉钉子以防滑,靴面用细绢制作,外面涂上桐油或蜡。

到了宋代,木屐多用作雨鞋,便有了故事:东坡一日访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此后出现的桐油“雨靴”“ 铁屐”等等,都是由“舄”演变而来。

然而,茅草最为吉祥的一种用途便是,可以作为男女双方互赠的情物。《诗经》曰:“自牧归荑,洵美且異。”其中的“荑”,就是初生之茅,象征恋人之间萌生的爱情。

当透过茅草制作的“袯襫”“斗笠”“油靴”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作用,我仿佛看到一群草根民族,他们虽以白茅一样最卑微的方式生存在社会底层,却能够在极其困苦中与逆境抗衡,并且一直在脚踏实地、勤奋劳作、坚忍不拔、默默无闻地过着平凡的生活,又将茅草的精神气象传承给后人。

猜你喜欢

雨鞋蓑衣斗笠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快乐的泥坑节
斗笠
奶奶的斗笠
题蓑衣鹤育雏图
一只想去远方的雨鞋
小赛的新雨鞋
竹斗笠
妹妹的红雨鞋
流泪的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