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2022-06-07张小娟卓细弟
张小娟 卓细弟
摘要:为了解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与特点,采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361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良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个性品质最高,认知品质最低;男生的心理素质及各维度发展均低于女生;五年级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显著高于四、六年级。可以通过开展常态化、全员化、系统化的心育活动;营造积极的学校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认知品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积极适应能力;关注性别和年级发展差异,提高心理服务针对性等四方面,来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个性品质;认知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7-0009-04
一、研究背景
(一)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中国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其他素质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可见,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指的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认为心理素质是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对后者起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2]。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更能稳定地预测个体潜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比如,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显著地负向预测课堂问题行为和学业倦怠,还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孤独感和抑郁感[3-5]。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个体激发积极潜能,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通过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極潜能的力量来预防和抵抗心理疾病,最终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并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和心理健康监测评估双指标体系,认为我们要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6-7]。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强调学生的积极适应和发展功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应运而生。而小学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
采用张大均2015年编制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共36道题,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能力)三个维度,其中认知品质包括元认知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包括抱负、自信心、独立性、自制力和乐观性;适应性(能力)包括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问卷采用5点计分,1分代表“完全不像我”,5分代表“完全就是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二)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抽取4~6年级学生,发放问卷380,回收有效问卷361份,有效率95%。其中,四年级117人,五年级146人,六年级98人;男生194人,女生167人。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整体现状
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素质均分为3.87±0.53;认知品质均分为3.74±0.66;个性品质均分为4.01±0.55;适应性均分为3.76±0.67。所有维度均分都处于3~4分之间,以3分作为5级评分的临界值,则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维度都超过了对应的临界值,呈现积极向上的特征。各维度发展不均衡,表现为:个性品质得分>心理素质得分>适应性得分>认知品质得分。
(二)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素质和各维度均分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男生的心理素质及各维度均分都低于女生。(见表1)
(三)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发现,在认知品质和适应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心理素质方面,五年级>四、六年级,四、六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性品质方面,五年级>四、六年级,四、六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四、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整体较好,呈现积极向上的面貌。一方面,政策驱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随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家要求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工作机制、专业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辅导室建设等方面都做出具体要求,大力推动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各地区各学校全面铺开对全体学生的心理调适和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心理微课堂和系列讲座,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利用微信推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路径切实开展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促进。DD83D735-F0D7-4A7A-9DFD-09FD39CA921F
小学生的个性品质最高,有很强的理想抱负,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实。小学生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心态,也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乐观心理思想。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强,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觉、主动完成学业任务。这也符合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水平,中高年级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
小学生的认知品质最低,主要反映为,学生的元认知和创造力发展欠缺。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不成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不足。这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联,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根深蒂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中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知识的接受而不是知识的主动探究上,学生的元认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发散性维度和创造性想法表达都受限。
小学生的适应性还有提升的空间。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普遍在学习上的适应性较差,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内容,会因为上课听不懂而烦恼。在社会适应方面,学生普遍对学校表现满意,并且能主动融入自己所处的班级和学校环境;但是19%的学生没有机会经常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即部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不高。在人际交往方面,多数能够做到与同学和谐相处;但是33.7%的学生表示,同学不会和自己谈心里话,说明同伴交往只停留在交往浅层话题。
(二)小學生心理素质性别差异分析
女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维度都高于男生。依据概念界定,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生发育水平和活动特征,而女生的生理成熟要远远高于同龄男生[8]。从调查结果中的具体因子来看,课堂中女生的克制力更强,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当学习和玩之间产生冲突时,女生更能把学习放在首位,这样的状况对女生的认知品质发展的促进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拥有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微笑看待生活,可能是由于女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有更多机会参加班级活动或学校活动。相比男生,女生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寻求同伴帮助。
(三)小学生心理素质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呈现倒“V”型发展。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快速发展,五年级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高峰期。这也印证了,人的素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发展水平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六年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落现象,特别是在学习适应、自信心和情绪适应因子上得分很低。究其原因,六年级处于小学阶段的毕业年级,学习的知识更难、更抽象和更综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完成作业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上课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等,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来自教师、父母等外界的压力激增,学生普遍出现焦虑情绪,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学生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得不到排解,这些都导致六年级学生的情绪适应性低下。
五、建议与对策
(一)开展常态化、全员化、系统化的心育活动
研究表明,学校心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预测效应[9]。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限较大,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然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没有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设置,只是偶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覆盖面不广,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片面和零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常态化、全员化和系统化。实现阵地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活动建设常态化,每学期定期开展系列心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系统化的心理素质提升训练。
(二)营造积极的学校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认知品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环境也称学校氛围,指的是学校为学生在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等方面营造的心理环境体验[10]。积极的学校心理环境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校风、班风、校内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等。首先,在学校管理层面,要秉持“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培养观念,学校的校风要凸显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多元创新。其次,在班级管理层面,要营造一种尊重、宽松及民主的班级氛围,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都可以参与班级建设;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敢说敢为,可做可为。最后,教师要营造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想法,支持和接纳学生的多元性想法,鼓励学生创造性想法的表达,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积极适应能力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学生的积极适应能力,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学习压力,构建积极的同伴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消除消极的心理状态,例如反感心理、自卑心理、气馁心理等。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较难的知识点,要搭建好逐步学习的台阶,避免学生因为接受新知识遇到障碍而产生自信心下滑、学习焦虑等系列心理问题,满足小学生在学习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提升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对于调查显示的班级活动中学生参与面不广、机会不多等适应不良问题,学校需要多提供帮助学生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利用学科特点开展科创节、数学节、艺术节等校级活动,引导多数学生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其次,学校通过开展啦啦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研学活动、劳动实践等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班级活动和校级活动的机会。在同伴交往方面,一些学生的交流仅限于浅层话题,学生个人的心理秘密习惯于藏在心里,增加了消极情绪得不到排解的风险,因此,学校要针对性地开展提升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求。DD83D735-F0D7-4A7A-9DFD-09FD39CA921F
(四)关注性别和年级发展差异,提高心理服务的针对性
小学阶段,男生在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人际适应方面的发展都比女生滞后,需要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点关注。首先,教师要形成对男、女生不同行为表现的心理预期,男生的情绪更容易出现起伏和冲动,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在学业表现上容易出现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克制力不够、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可以帮助我们积极面对出现的问题。其次,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遵循不同性别差异性发展的心理特点,避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男女生行为标准做一刀切。
六年级学生也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六年级学生刚开始进入青春期,面临将要到来的毕业考试,内心会发生较大的心理起伏。首先,學校要组织专业心理力量,采用心理主题班会、师生谈心、个性化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其次,要加强家校沟通工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树立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意识,不把考试成绩作为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为孩子创建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Zhang D J,Wang J L,Yu L.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s Psychological Suzhi[M].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2]王鑫强,苏志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0-114.
[3]武丽丽,张大均,程 刚,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一项观察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1):12-19.
[4]朱政光,张大均,吴佳禾,等. 心理素质与学业倦怠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西 南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2018,40(10):58-64.
[5]彭小凡,鲍未,钟媛媛,等.儿童心理素质对孤独感的影响:情绪调节和同伴关系的连续中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10):53-57.
[6]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1,136(10):68-73.
[7]熊昱可,骆方,白丁元,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3(1):16-24.
[8]梁英豪,张大均,梁迎丽.3-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探新,2017,37(4):345-351.
[9]王元元,潘月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2):44-49.
[10]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等.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 4~6 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心理学报,2016,48(2):185-198.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DD83D735-F0D7-4A7A-9DFD-09FD39CA92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