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社交媒体中的“体象陷阱”吗?
2022-06-07张雨晨
张雨晨
惊觉自己可能是别人眼中的胖子是在经常使用小红书之后,这里“体重不过百”才是正常现象,在“腰精”“腿精”扎堆的社交媒体,体重达到三位数当即被打入超重行列,无数拥有“完美身材”的博主为“何为美”制定了全新的、足以引发超额焦虑的标准——瘦。从BM女孩(身材姣好,能穿下S码衣服的女孩)到灰姑娘体重,当瘦与美之间被画上等号,瘦被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秘诀时,我们太轻易就争先恐后跌进“非瘦即死”的陷阱。
何为体象,这是我在课堂上初次听到的概念:你如何描绘镜中的形貌、如何评价自身外表、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这一切构成了体象。当我们被社交媒体潜移默化地改造认知,进而对体象感到消极不满,可能就成了“体象障碍者”。
这种心理变化有许多蛛丝马迹可循,比如习惯性地照镜子,称体重并详细记录变化,轻一点情绪高涨,重一点自责恐慌,马上着手减肥计划,对自己的身材越来越没有信心。
怕胖心理常见,但即便是胖,大多也达不到疾病的程度,怕只怕病而不自知。这里有一个小测试:
1.我时常为自己吃了多少食物而担忧;
2.很多食物被我列为禁忌,我很少吃;
3.多数我认为有吸引力的人都比我瘦;
4.我的一天经常是以构思节食计划开始的;
5.吃任何会致肥的食物都使我感到不安;
6.若有人看着我的身体,我会感到紧张;
7.大吃一顿后我会计划如何消耗多余的热量;
8.我讨厌看到镜中的自己;
9.我每天不进行大量的运动,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差劲;
10.我觉得自己的身材毫无吸引力。
回答“是”得1分,1至4分为正常,5至8分说明比一般人更加关注身材和体重,9分以上则意味著可能已经需要寻求心理帮助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意,如今谁不减肥?可减肥也分等级。
初级选手学明星减肥,每天只吃水煮青菜,可能一周就放弃了,因为不够美味的食物让进食变得不再快乐;高级选手能坚持数月,甚至更久,当进食逐渐变得毫无吸引力,事情就会走向极端——进食障碍或者阶段性暴饮暴食。曾经有位朋友告诉我,她吃完了一整袋土豆片,吃到最后只觉得恶心,可还是机械性地将那些土豆片塞进嘴巴,然后跑去厕所催吐。她平日的午饭是青菜、白菜、豆芽,且一日一餐,拒绝碳水。
对莉莉·柯林斯主演的电影《骨瘦如柴》中的厌食症患者来说,食物只是用来嚼一嚼再吐出去的道具,哪怕已经肋骨高耸,哪怕仰卧起坐练得满背瘀青,他们也依然如故。体重多少才足够瘦?恐怕人对瘦的追求永无止境。
我见过有人以卡路里精确计算每样东西的可摄入量,吃完会增加多少,又需要运动多久才能消耗掉这些“诱人肥胖的恶魔”。如果把社交媒体呈现的世界当作真实,视为唯一正确的标准,就会逐渐扭曲价值判断与认知——“胖”是一切失败的缘由。因为你看,那些光鲜亮丽、生活充实的博主都是又瘦又美又成功。
这些都是体象的陷阱。体象障碍者不能客观对待进食引起的体重增减,重即胖,轻即瘦,体重秤手握生杀大权。极大的心理负担转化为抑郁和焦虑,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愧、不适和尴尬,甚至发展成抑郁症。
其实,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并不容易发胖,可意志不坚定者,奶茶和油炸物招招手,很难不为所动。是不够健康的饮食让摄入和消耗失衡,才导致了现实和预期的南辕北辙。
当下社会对美和瘦的普遍追求已然固化,但我们可以选择对社交媒体的“毒鸡汤”敬而远之,不要过分羡慕不现实的“美”:有的人选择用整形和美颜消除每一处瑕疵,也有人希望像奥黛丽·赫本一样,每一条皱纹都美丽而优雅地老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他人是映照自我的一面镜子,可这面镜子的存在是让我们更好地认知和接纳自我,绝不是永远借他人的眼睛审视、挑剔自己。体象障碍是来自社会他人的压力,更是源于内心否定“瘦”以外的一切价值,一叶障目。当不接纳自己变成追求极端的“美”,断神经、开颅骨、精灵耳这些损害身体健康的丧病式医美整形才会层出不穷。
我也曾一度掉进“体象陷阱”而迷失自我,可生命中除了减掉无中生有的肥,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求,如感受春天的细风、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飞雪,还有,最好的自己。18757293-D111-44C9-A02A-03F32DB48B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