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最大化体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2022-06-07张军红

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李颖数字化数字

张军红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2020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32.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9.6%,增速居世界第一。有专家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50%以上,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数字经济时代,应如何最大化地体现发展红利,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分享了观点和建议。

李颖

需求、供给、治理“三位一体”

《经济》: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应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全球制造业转型和产业变革?

李颖:从全球新形势来看,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从海关统计数据、欧美地区在华商会相关报告、在华外企投资动向来看,产业保护主义不是产业界的内心诉求。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制造业的赋能应该是开放式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而安全则体现在对外部攻击的联合防御、重大网络安全漏洞的联防联控,以及对数据黑市和敏感信息交易的监测治理等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对数据要素流动、交易、使用的可视化的洞察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兼顾实体与虚拟。对实体经济而言,数字经济将带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而不是破坏性的颠覆。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车等新技术在改变传统产业链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和财富总量,新生了大量的新职业。鉴于此,产业链各方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新业态发展的监测与培训,注重职业联动能力,处理好资产、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在老旧业态的兼容调配问题,最大化地体现出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

三是注重公平与效率。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刻认识到数字平台对地方产业经济的支点作用。同时,随着“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决策的落地,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也会不断建立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对不同类型数字龙头企业的态度,以及法律政策对数据存储、交易流通、标注脱密、跨界开放、开源创新等的包容审慎空间,决定了数字经济对当地产业的赋能提质空间。

《经济》:近年来,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磅文件相继出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站在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应如何实现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李颖:数字经济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作出过重要论述。《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是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大而不强、快而不優、带病发展的问题,从过往实践来看,需要重点把握需求、供给、治理三位一体的关系。

一是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需求,形成数据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生产生活场景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等带动优势,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比如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在线经济、无人经济,就是典型代表。

二是以强化重大产业供给能力,保障数字经济发展可持续动能。随着全球不确定风险的增加,产业供给能力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的能力建设和内外包容的集群化发展,是保障我国数字经济稳中向好、好中提质的关键。另一方面,“东数西算”战略布局牵引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产业供给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是以破立并举的制度建设,营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随着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流动、管理、分配的赋能,传统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格局不断被打破,并得到重新分配。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素在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动聚集的同时,也会带来公平竞争、监管疏漏等问题,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成为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对核心技术、战略资源、头部企业、关键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治理,以及风险监管能力制度体系建设是完善治理体系的关键。

数字化转型“打铁还需自身硬”

《经济》:当前,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从产业发展角度,您认为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李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需求牵引和市场规范,两者缺一不可。比如,过去我国很多基础软件企业追赶全球数字化浪潮,但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市场规范没有及时建立,盗版等违法行为带来的软件付费问题,导致“早起”的企业没有把握住市场需求的机会。结合发展历史来看,影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需求的把握与创造能力。这不单指企业自主创新,还包括了政府对创新环境和创新要素的保障。近日,孕育了互联网技术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布预算文件,在2023财年投资约8.83亿美元优先发展微电子技术,这是美国“电子复兴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恢复其在微电子领域的领导地位。另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量子科技等三个领域,也共计获得近7亿美元的投入。

二是市场的治理与规范能力。4月23日,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谈判代表就《数字服务法案》达成一致,该法案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对虚假信息、假货交易信息、针对未成年人的定向广告、算法“黑盒”等加强监管,违法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将被最高处以其全球年销售额6%的处罚。这体现出欧洲希望通过强化治理能力建设,构建数字经济新优势,确保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按照自身战略利益发展的布局思路。

《经济》:在您看来,企业应如何把握机遇,为数字经济向纵深化发展贡献力量?

李颖: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目前全国各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已对外公布,整体来看,数字经济产业核心能力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转型融合、数字要素市场建设等,是各地推动的重点工作。企业可以在政策的指引下,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布局,抓住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企业要想在数字经济纵深化发展赢得空间,核心要义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国家战略布局、安全应急重大场景、工业生产重点保障等需求,宕机、丢包、断网、功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问题的出现,表明缺乏硬实力的企业难以获得纵深化发展的机会,这个硬实力既包括自主创新能力、需求响应能力、安全防护能力,也包括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产学研金”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能力。

《经济》:作为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在支撑产业发展、人才供给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李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产业科技人才成长的起源地,特别是在育人树德方面,高等院校对青年人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国产业科技整体尚处于爬波上坎的阶段,还有无数的科研难题等待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去征服挑战。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卓越工程师,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要求。而目前我们人才培育工作还面临人才供给对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足、“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文化传承不够、学科建设同市场需求不适应、产教融合深层次融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20年12月成立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学院一直本着面向产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的办学理念,注重瞄准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趋势,以“政产学研用”和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做到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才能确保“创新有思路,就业有出路”,才能确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强国建设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65E71114-E2A4-42E9-96FB-4A0F5E09D398

猜你喜欢

李颖数字化数字
An overview of quantum error mitigation formulas
《二次根式》拓展精练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Human body
Stochastic responses of tumor immune system with periodic treatment∗
数字化制胜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