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西”为“中”,勇攀重症高峰

2022-06-07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医院胸痛心肌梗死

他是“首届白求恩好医生提名奖”“十大医学贡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医精诚先进个人”,医师行业最高奖“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张敏州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专科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人生第一次转折:从妇产科转向心内科

张教授最初并非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高中毕业时,张敏州服从分配,就读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卫生学校,实习时做了一名男护士。大学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他被分配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妇产科工作。但男性的身份带来的工作不便使他不得不考虑更换研究方向。内科是他的首选,但内科门类众多,呼吸、消化、神经、肿瘤……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张敏州在多年的历练中一直在思考。父亲突如其来地因心肌梗死而去世,讓悲痛万分的他认定了自己的专攻方向——心血管内科。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张敏州教授一直希望可以到欧美进修现代医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他终于等到了医院选派人才去日本留学的机会。1990年,张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医院派往日本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听说日本人注重礼仪,临行前张敏州还特意学习了打领带,就为了能融入日本的学习生活,以更好的状态学习知识。但让他失望的是,本来3月就应该前往日本,因各种原因到10月才出发,导致留学的时间仅剩半年。仅仅半年的时间,他根本无法深入钻研心脏介入技术。不过幸运的是,张敏州以优异的成绩被批准在日本多学习1年。回国后,他的医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山二院的大内科副主任,主管整个科室的医疗工作。此时的张敏州教授是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在业内享有盛名,可以说前途光明,但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选择。

人生第二次转折:从西医院转到中医院

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省中医院,正急需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重症医学科(ICU),张敏州教授也因此进入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视线。

1997年7月,张敏州接到了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求助电话,请求他协助救治一位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他欣然前往并在广东省中医院完成该院历史上的第一台心脏手术。手术过程中该院内科的谢海珍和文旺秀主任也进入手术室观摩,说是观摩,其实是要考察张敏州。手术后第二天广东省中医院的吕玉波院长就约见了张敏州教授,邀请他牵头组建以心血管救治为主的综合性重症医学科。在现代医学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的张敏州,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邀请。当被问起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笑着说:“当时收到吕院长的邀请,了解到他对中医院重症急救中心的规划以及未来中西结合医院平台的建设,我真的感到满腔热血在心中激荡。我当时就决定要把自己在西医院掌握的知识、技术,包括科室管理经验都引进来,结合中医的优势,建立一支强大的心血管救治队伍,并成立重症医学科。”

1997年8月1日,张敏州以新员工身份走进广东省中医院。他没有接受按序发放的工号牌1414号,而是特意选择了1423号,取其谐音“向死而生”,以一位心血管重症急救医生的身份向死亡发出挑战,向生命致敬。

入院后,张敏州面临的第一项挑战是转变现代医学思维、学习传统中医,从背方歌开始学起。他凭着不惧困难的勇气,敢于挑战的决心,一步步地学习传统医学知识。入职1年后,1998年7月13日,张敏州牵头成立了全国中医院首个ICU,组建了科室团队。张敏州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2004年,他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师,潜心学习中医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总结邓铁涛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同时他还拜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师。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他系统地整理、挖掘、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边探索边传承。他为广东省中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中医院第一:

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手术

第一台心导管手术

第一台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支架手术

第一台冠状动脉搭桥术

第一台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

第一台心脏瓣膜病球囊扩张术

第一台体内心脏转复除颤器

第一家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医院

……

这数不清的第一,是张敏州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奋斗得来的,并受到了医院和社会的认可。但他们不满足于此,他们一往无前地向着建立全国最好的ICU的目标砥砺前行。现在广东省中医院的ICU已经是全国中医院中综合实力最强。2018年8月17日,作为“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张敏州教授受邀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座谈会上代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发言,汇报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模式的研究成果。

让中医从“慢郎中”转为重症医学中的“大有可为”

传统中医一直被视为“慢郎中”,它在抢救重症患者的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而张敏州教授用一个个实际行动消除了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这一误解。

2003年抗击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非典)疫情

2003年非典疫情突起,非典重症患者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成为医学救治的重点人群。回忆起那段往事,张教授说:“我记得非典疫情时期,我们医院因在重症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很好地承担了救治任务。而全国的中医院里面能够救治非典重症患者的也只有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所在的ICU,便成为集中救治非典型肺炎危重患者的攻坚战场。E05CBAF1-2EF1-429E-917F-2481C65DD24E

张敏州是科室里最年长的医生,但他始终义无反顾地冲在救治重症的最前线。“当时ICU30多位医务人员,有17位医生和护士在救治重症患者时被感染了非典,有的也是在我们重症医学科抢救,我们医院牺牲的二沙分院急诊科叶欣护士长也是在这儿抢救。”在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中,不断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但ICU所有医务人员毫不退缩,前赴后继,为成功抗击非典疫情做出重大贡献。

谈及非典疫情期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最低,张教授认为是得益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非典疫情期间,现代医学的方法就是用呼吸机进行治疗,同时使用大量的激素辅助治疗。这种救治可能会延续患者的生命,但也会出现因激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等,如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后遗症。我们也看到,通过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激素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确实是产生了非常好的疗效,患者并发的后遗症明显减少。”

2008年心脏支架植入患者创世界纪录

2008年,广东省中医院曾收治一位104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刚开始采取保守治疗,但入院第三天,老人出现剧烈胸痛,病情加重,只有植入心脏支架才能挽救生命。手术后,老人出现消化道出血,服用张敏州教授创新研发的通冠胶囊,老人得以顺利康复。

通冠胶囊是以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心脾相关”学术思想及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的“血瘀证”理论为指导,创新研发的益气活血的中药复方,将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介入治疗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挽救患者生命。该胶囊配方简单,临床疗效显著,体现了传统医学简便验廉的特色。目前张敏州带领的团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高达95%。

2018年万米高空的中医药急救

2018年8月10日上午11點30分,在广州飞往哈尔滨的飞机上,一名中年男子突发眩晕,伴冷汗。同机的张敏州教授听到广播,迅速前往患者处,经过简单问诊、把脉、面诊,他一边应用中医外治法,按摩患者合谷穴、内关穴,并让患者尽量长吸慢呼,一边将宽胸气雾剂给患者舌下喷雾3次。为谨慎起见,他与同行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心脏专科吴伟教授对患者进行了临时会诊,合议排除急性心脏病可能,采取持续按摩患者太阳穴、百会穴,并应用宽胸气雾剂喷洒这些脑部穴位,刺激血管扩张,气血运作。十多分钟后,患者手部回暖,心跳、脉搏恢复有力,飞机上乘客一起点赞:中医药真神奇。

从经验治疗转向标准化建设

现代医学技术在心肌梗死上是采取精准治疗,即哪根血管病变就用支架等方法开通血管,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对病变进行干预和处理。然而,不断地增加支架并不是治疗的最优选择。而传统中医可以采取更为宏观的治疗,将血管看成心脏,把心脏看成人的整体去治疗,找到病因,减少病变,并在术后综合调理,用中医药调整阴阳,调畅气血,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能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做到能不放支架就不放,能少放支架就少放,以药物控制为主。虽然传统医学在心肌梗死救治方面有独特优势,但因为中医诊疗过去以名老中医的个人经验为主,难以被“量化”,缺少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及中药方剂,成为中医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的瓶颈问题,而张敏州教授应用循证医学的证据让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救治走向标准化。

全国最早成立中医院胸痛中心

如果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就容易出现心肌梗死漏诊或诊断不及时、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等情况。美国研究数据显示,因胸痛收入院的患者中,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有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

而中医通过病证结合、益气活血等方法救治急性胸痛,取得一定的疗效;在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功能、调节炎症反应、调控凝血系统等方面,也起到辅助作用,成为现代医学的良好补充。“病证结合”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共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中医药走向国际。

在张敏州教授的努力下,2004年广东省中医院在全国中医院中最早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缴费”的治疗策略,缩短了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时间,降低了死亡率。2010年12月18日,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成立,这是广东省内第一家胸痛中心,也是全国中医院内最早成立的胸痛中心。目前医院胸痛中心实现了院内、院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模式,院前对患者进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远程诊断,做到诊断及治疗策略选择阵地前移;在院前急救车上配置便携式12导联心电图,能够在医疗接触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诊断,实现了绕行急诊中心和冠心病监护病房直达导管室的“双绕行”。E05CBAF1-2EF1-429E-917F-2481C65DD24E

张敏州教授还创立“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的治疗模式。在临床中,张敏州教授发现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梗后出现气促、心功能不全、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张敏州教授注重运用中医药,研发了通冠胶囊。同时,张教授很重视运动康复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改良的“坐式—立式八段锦续贯养生操”早期便可参与辅助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经过多年的努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在5~7天,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管理及宣教也是张教授一直关注的重点。除了普通门诊外,张教授还开展了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病管理门诊,开办冠心病公益学校“塑心学堂”,全方位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让他们恢复健康人生。

2018年标准化建设重要成果(指南)發布

2011年张敏州教授在广东省中医院牵头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并开展了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证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能规范中医诊疗行为,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这表明规范的中医药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在此基础上,2014年,张敏州作为发起人之一,汇集众多专家发布了我国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及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得到国内著名专家的高度认可,进一步肯定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势及作用。2015年张敏州教授牵头成立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2018年张敏州教授再次作为发起人之一,联合国内众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及方法学领域专家,汇集专家群体的经验和智慧,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指南制定的方法,通过多轮问卷、书面调研及全国专家会议论证后,制定出有证据级别及推荐意见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从1997年到2022年,整整25年,张敏州教授用青春、毅力、信念和担当去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峰,他一直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坚信中西医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他曾说:“传统的中医学一定要跟现代医学结合。中医药要走向国际,那一定要在我们原创的临床、科研的基础上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循证医学证据、客观的评判指标、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我们中医药才能够走向世界。”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临床推广应用》是中医类别的唯一奖项,对张敏州教授而言,他探索这一道路的脚步将永不停止。

(编辑    周逸宁)E05CBAF1-2EF1-429E-917F-2481C65DD24E

猜你喜欢

中医院胸痛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有些胸痛会猝死
浅析中医院财务预算管理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汝州市中医院好护士拾金不昧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