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國戰“疫”

2022-06-06

台商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產消費投資

今年3月以來,複雜演變的國際局勢和跌宕反複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預期因素疊加,尤其是本輪疫情多點散發並且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核心城市,給恢複勢頭良好的中國經濟帶來不小沖擊,下行壓力備受關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二季度,不僅直接影響服務業,也沖擊了製造業。供應鏈阻塞給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帶來挑戰,穩就業壓力增加,消費恢複將更為緩慢……

多重壓力當前,避免疫情沖擊的影響長期化將變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要高度關注市場主體的生存問題,改善預期、提振內需,避免疫情對中國製造業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住疫情,並嚴防疫情再次反彈,盡早實現複工複產,落實「六穩」「六保」。在此前提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快落實、貨幣政策須有效配合財政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為底線,全力支持經濟恢複和發展;同時,中國必須深化市場化改革,推進制度型開放,持續優化國內營商環境,並營造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有效穩外貿,促進中國經濟平穩發展。只有這樣,下半年經濟才能走出困境,行穩致遠,取得中國戰「疫」的全面勝利。

疫情衝擊

多項經濟指標下滑

受疫情及相關防疫政策影響,大陸主要宏觀經濟數據繼續下滑,部分指標低於市場預期。4月以來的疫情如何影響經濟?隨著疫情逐漸好轉,經濟是否已經觸底反彈?

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均較前值明顯放緩,顯示疫情對經濟的拖累加劇。統計局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來概括4月經濟運行情況。

製造業受衝擊較大

供給方面,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出現2020年4月以來首次負增長,低於市場預期。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由增長4.4%轉為下降4.6%,對總體增速拖累加大。從分項數據看,由於上海、長春等地疫情沖擊汽車供應鏈產業鏈,4月汽車製造業增加值降幅進一步擴大30.8個百分點至31.8%;前期增勢強勁的醫藥製造業增速也由正轉負,同比下降3.8%。

「當前工業生產確實面臨一定壓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在5月16日舉辦的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這主要表現在市場需求不足、產銷銜接水平下降、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一些堵點、生產循環不暢、生產成本上升、營利能力下降等方面。

與工業生產相比,服務業生產受疫情及防控措施沖擊更大,4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降幅擴大5.2個百分點至6.1%,延續了3月以來的下降趨勢。需求端,內外需均呈現放緩態勢。隨著海外生產逐漸恢複,國內生產、物流受疫情擾動,此前高歌猛進的出口,在4月增速明顯放緩,不僅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因訂單回流東南亞等原因,增速明顯放緩;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也出現近兩年來的罕見下降。

消費大幅下降

從內需看,疫情後的短板——消費,4月大幅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1%,為2020年4月以來最低。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稱,扣除價格因素,4月消費實際降幅更大。

中金公司研報稱,與2020年初相比,本輪疫情對消費影響的不同之處在於,全國範圍的疫情擴散和物流封鎖對商品消費形成了更大的約束,跨區域物流受限拖累網上消費。2020年2月疫情影響最大時線上消費依然維持3%的正增長,但2022年4月線上消費同比下滑5.2%,為2015年有數據記錄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付淩暉稱,4月消費的主要特點是非生活必需品銷售和餐飲銷售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受疫情沖擊比較嚴重的長三角和東北地區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幅度均超過30%。

分商品來看,糧油食品類、飲料類消費等必需品和藥品消費增長較為穩定;可選消費和升級類消費增速大幅放緩:化妝品、金銀珠寶類消費增速由正轉負,且降幅均超過20%。由於人員、貨物流動受限,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石油及制品等出行相關需求增速降幅超過消費總體水平。

投資增速下滑

投資方面,1~4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6.8%,比一季度回落2.5個百分點,是少有的表現好於市場預期的經濟指標。多家券商測算稱,4月當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只有2.3%,低於3月4.8個百分點。

三大類投資中,製造業投資累計增速最高,達到12.2%。不過,機構測算的4月當月製造業投資增速為6.4%,較3月回落5.4個百分點。中金公司分析稱,在上海、昆山等地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影響下,部分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下滑較多,醫藥、電子設備投資增速分別下滑超過10個百分點。

作為穩增長重要力量的基建投資,1~4月累計增速回落2個百分點至6.5%,機構計算的當月基建投資增速放緩7.5個百分點至4.3%。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表示,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基建投資的資金約束仍在顯現。2022年重大項目開工時間早於往年,專項債資金撥付金額也早於往年,基建投資面臨的資金約束並未明顯緩解,一季度新增基礎設施中長期貸款1.3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少增2513億元,1~4月城投債淨融資同比下降22.0%,其中4月當月同比下降38.8%。

房地產和就業指標不容樂觀

房地產仍然是拖累經濟的重要因素。盡管調控政策繼續邊際放松,但市場預期減弱、房企融資仍然困難及疫情影響銷售、施工等環節,前四個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由正轉負,同比下降2.7%,回落3.4個百分點;當月同比下降10.1%,降幅擴大7.7個百分點。房地產先行指標繼續下滑,據財新計算,4月土地購置面積同比降幅擴大16.3個百分點至57.3%,商品房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降幅均擴大20個百分點以上。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導致穩就業壓力繼續上升。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1%,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8.2%,較3月上升2.2個百分點,為有歷史數據以來最高;外來戶籍人口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也升至6.9%。

中金研報解讀稱,疫情影響企業運營,企業傾向於通過壓減新增雇傭的方式來節約固定開支,對年輕人就業形成較大壓制。餐飲、居民服務、建築等線下活動受疫情防控影響較大,使得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承壓。未來就業問題的紓解,一方面有待疫情形勢的緩解,同時也需政策加大穩企業、保就業的支持力度。

多重挑戰

經濟隱憂不容忽視

疫情衝擊下,經濟運行原本就有的矛盾和挑戰變得更為凸顯和緊迫。既定的5.5%的GDP目標如何達成?包括外貿和進出口等的經濟外循環,都有哪些不容忽視的隱憂?

3月以來,大陸多個地區疫情反複、形勢嚴峻,在防控過程中給經濟增長造成了明顯沖擊。上海、吉林、浙江、江蘇等疫情反複地區的城市出行、貨運物流均急劇收縮。

疫情影響如何達成既定GDP增長目標?

從景氣指標來看,4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7.4%、41.9%和42.7%,低於上月2.1、6.5和6.1個百分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放緩,景氣水平繼續回落。從外貿數據來看,4月出口當月同比增速從3月的14.7%下降至3.9%,降幅較為顯著;進口當月同比增速為0%,基本與3月持平,較2月的10.5%下滑超過10個百分點。

如果按照二季度G D P環比增速顯著低於2018、2019、2021三年均值的悲觀情形假設,則二季度實際GDP同比增幅有繼續下行的可能性,這會使全年完成5.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面臨重大挑戰。

加快複工複產進程是經濟複蘇的必然選擇,但目前企業想要複工複產伴隨著很嚴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企業不得不面臨很多「既要又要還要」的難題。例如,企業複工後內部「紅黃藍綠區」的劃分和管控,難度一點都不亞於居民小區,還要負責員工的吃喝拉撒睡,企業相當於一個小社會,確實非常不易。

雖然有這麼多挑戰,企業對複工複產的緊迫感還是很強。雖然目前複工申請、防疫和支持政策都在不斷細化,但還有不少斷點堵點有待打通,比如人員封閉、物流阻塞、財務靜止、配套不足等,以及市、區、園區和街道之間的政策銜接。此外,還有多家企業反映,他們面臨著物流和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一些企業的原材料來自於海外,希望能在清關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優先級考慮等。

外循環多重隱憂不能忽視

自從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之後,中國疫情防控高效、供應鏈保持穩定為中國的外貿局面帶來了積極正面的影響。2020及2021年,中國進出口占世界份額較往年有較為顯著的上升,進口份額由2019年的10.76%上升至2021年的11.93%,出口份額由2019年的13.15%上升至2021年的15.10%。

雖然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從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外貿往來數據來看,近年中美貿易額的減少主要發生在2019年,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中美貿易額又恢複快速上升勢頭。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金額由2019年的4186.7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5761.1億美元,累計增幅為37.6%;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由2019年的1227.1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1795.3億美元,累計增幅為46.3%。

中國外貿在2020及2021年的強勢表現主要依托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中國在疫情初期採取了果斷的封鎖措施,在主要經濟體中最早實現生產恢複,保障了供應鏈對外需商品的支撐;二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在2020及2021年實行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畫,拉動經濟強勢反彈,外需強勁也是提振中國外貿的主要因素。

同時,中國外循環也存在一些風險點:

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在近年快速上升,一些製造業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及東盟國家。例如,蘋果公司已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3,以減少其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又如,2020年以前,中國還是耐克鞋類產品的最大製造國,現在,耐克一半以上的鞋子產自越南。雖然近年來,東盟製造業以較快速度增長,但從體量上來看,東盟五國製造業增加值與中國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西方發達經濟體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中國如何進行產業的重新再佈局需要考量。中美貿易摩擦就是西方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的最集中體現,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一年後,美國事實上已經對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加征了懲罰性關稅,涉及產品價值超過5000億美元。2022年4月,隨著美國通脹水平升至40年以來的高點,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美國將採取任何措施來降低通脹,降低中國出口商品關稅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選項也值得考慮」。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關稅貿易壁壘有實質性改變。

關稅等貿易壁壘問題,也是中國部分企業近年來向外轉移製造基地的原因之一。此前也曾有歐盟對中國部分產品增加關稅,造成中國生產企業向外轉移製造基地的情況。

中國高科技行業受到美國制裁的打壓,關鍵技術存在「卡脖子」情況。截至目前,美國已先後把近百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實行高科技出口管制。2022年2月,美國商務部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未經核實清單」,這意味著美國公司向這些中國實體出口受到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約束的物項時,不再享受通常的許可豁免,甚至對一些無需許可的低技術水平物項,也需要中國實體聲明最終用途、用戶和目的地國家,並同意美國方面的核查。

疫情使中國供應鏈的作用受到的影響。上海作為長三角的中心港口城市,3月以來的新冠疫情導致進口產品在港口的等待時間大幅提高,許多進口企業只能選擇成本更高的空運或直接繞開上海港。例如,有位於長三角的跨境電商提出,上海疫情對長三角的供應鏈、物流影響比較嚴重,一方面是原材料不能及時到位,由於原材料生產企業的停工斷供,影響了生產進度;另一方面也推高了物流成本。

短期變化

不改穩中向好基本面

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變化,是階段性和外在的。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變,韌性足、潛力大、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變。

4月經濟明顯放緩,也讓市場擔憂二季度經濟走勢。在回答二季度經濟是否會出現負增長的提問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稱,4月當月工業和服務業出現了下降,並不意味著二季度整個經濟運行會下降。從一些實物量指標來看,5月經濟整體在改善,各項助企紓困政策在持續發力,二季度仍然會保持較好增長態勢。消費、投資等仍然會成為中國經濟穩定、抗擊各種風險挑戰的堅實支撐。

最艱難時刻已經過去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也認為,疫情對經濟沖擊最大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5月經濟將觸底回升,不過內生性修複動力仍然不足,國內疫情雖有所好轉,但防疫措施仍然嚴格,北京等地限制堂食,5月消費同比回升的幅度可能有限。

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則較為謹慎。他認為,盡管確診病例數量已從4月中旬的峰值顯著下降,但部分由於地方政府官員的謹慎,解除封鎖的速度極其緩慢,5月經濟活動不太可能迅速好轉,二季度經濟下行風險加大。

中金公司表示,展望下半年,隨著疫情緩和、供給側修複,以及積極的宏觀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發力,經濟有望反彈。在經濟修複方面,一是要關注供給側疫情發展和複工複產節奏;二是需求側穩增長政策的落地節奏。隨著疫情的直接影響進一步下降,市場關注重點或重新轉向需求側。由於內生需求偏弱,外需未來也難以重現2020年下半年的強勁複蘇,穩增長政策力度勢必加大,而多種因素限制下,財政政策發力尤為值得關注。

三四季度經濟增長會企穩反彈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汪濤在談及經濟增長和政策展望時指出,停工停產和貿易活動受限最嚴重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4月防疫政策收緊和交通限制導致供應鏈受到擾動,抑制生產、投資、貿易活動和消費。

政府反複要求切實做好複工複產、保障貨運物流通暢。實際上,多個交通指標已經在4月中旬見底並開始有所改善:整車貨運流量指數從4月第二周的同比下降29%收窄至過去一周的18%,主要快遞企業分撥中心吞吐量指數由同比下跌40%收窄至27%,百城交通擁堵指數從同比下跌5%反彈至同比增長1%。八大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在4月中旬同比下降4%,4月下旬到5月上旬轉為同比正增長。預計供應鏈擾動將繼續消退,複工複產持續進行,從而支撐未來幾個月生產和貿易活動環比好轉。不過,迄今為止經濟活動的複蘇進程較為緩慢,並且仍面臨一些不確定性。此外,防疫限制持續時間過久可能拖累未來企業收入,導致企業推遲資本開支。

消費複蘇進程可能更為緩慢。上海封鎖臨近尾聲,預計全國層面的出行限制將逐漸溫和放松,居民消費有望好轉。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由4月11%的同比大幅下跌逐步改善。但是,「動態清零」政策很可能會至少持續到年底,即便未來幾個月地方層面可能溫和放松防疫政策,這一政策也將持續抑制消費活動。例如,4月底十大城市地鐵日均客運量同比跌幅小幅收窄,但在5月初隨著北京加強防疫管理而再次大幅下跌。此外,服務業活動走弱、小微企業倒閉可能抑制消費者收入,打擊消費者信心,令勞動力市場承壓(4月官方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1%),導致消費者增加儲蓄,進而抑制下半年消費複蘇。

政策支持有望加碼,但不足以推升全年增長達到政策目標。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近期政府已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5個基點,針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稅降費,對不裁員的企業出臺一定補貼政策等。

近期政治局會議要求政策支持加碼以穩增長,特別是加大基建投資支出和放松房地產政策。或許部分因為4月基建投資走弱,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項目審批,強化土地、用能、環評等保障政策。同時,有一些跡象表明地方平台融資管控有所放松,同時可以利用2021年未使用的財政資金、2022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也大幅提速。這些應有助於帶動全年基建投資增速達到8%以上。

房地產政策方面,5月15日央行和銀保監會下調了首套住房商業房貸利率下限20個基點至4.4%(即5年期LPR減20個基點)。政治局會議也提出要放松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有報道稱本周監管層計畫支持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發行人民幣債券。但是,政府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目前沒有退出方案和路線圖),這可能會限制上述政策刺激的有效性,不過其對基建投資的影響較小。

預計二季度GDP環比折年至少下跌6%。預計5月工業生產和貿易增速將有所反彈,社會消費品零售也有望回暖。但動態清零政策會持續限制經濟活動,抑制消費者預期,同時導致企業推遲生產和資本開支。因此,預計二季度GDP至少環比折年下跌6%、弱於此前的預測(下跌1%左右),這意味著二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2%以內。若防疫政策沒有明顯寬松、或無大幅政策支持,這意味著全年GDP增長4.2%的預測面臨顯著的下行壓力。如果政府放松防疫政策,物流和生產擾動消退,仍預計在三四季度經濟增長會企穩反彈。

穩預期

增強市場主體的「抗震性」

穩預期才是穩一切的前提,只有預期穩了,就業、金融、外貿、外資和投資才會穩定,也才能讓市場主體經得起突發疫情和經濟周期等不確定性的震蕩。

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須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落實有關政策措施。

六措施提振經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盛松成指出,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提振受疫情影響的經濟:

第一,確保交通物流暢通,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抗疫保供企業、關鍵基礎設施正常運轉。例如,加快疏通產業鏈和供應鏈堵點,並通過有效防控疫情和擴大疫苗接種等多種手段,為企業複工複產創造條件;

第二,應堅持將基建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兼顧基建投資的直接效益和帶動效益、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

第三,在堅持房住不炒和風險防範的前提下,繼續適度調整房地產調控。在資金供給方面適當延長房企去杠桿周期;繼續適度放松需求端的限購、限售、適度下調房貸利率等,支持剛性和改善性需求,靈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國統一政策的平衡;優化預售資金監管,在確保資金用途合理的前提下適當降低預售資金凍結比例,在一定行政區域內增加資金跨項目調配的便利性等;

第四,將促進國內大循環和改善民生作為支持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的出發點,

促進線上、線下商業協調發展,從而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

第五,在全社會範圍內提振信心、改善預期,這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政策出台前加強與市場溝通,政策頒佈後積極宣傳解釋。先進的預期管理不僅有助於引導市場,也有利於及時掌握情況、洞察市場變化,完善政策實施。

第六,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加快落實,貨幣政策應綜合考慮國內外形勢,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可更加注重數量型工具的使用,以積極配合財政政策、緩沖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和輸入性通脹壓力。

內外循環並重發展經濟

1.消費是內循環經濟的核心

國務院辦公廳於4月25日發佈《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複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消費是中國經濟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內循環的核心,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中國政策重心從關注生產轉向消費。在疫情封鎖的情況下,中國消費潛力被壓制,無法釋放。建議可參考2020年疫情時期所執行的刺激消費政策,具體措施包括:

◎ 由當地政府出台相應的消費刺激政策,各地可視情況向舉辦購物優惠活動的商家進行稅收減免等補貼措施;

◎ 鼓勵當地金融機構參與活動,在消費信貸領域實行更多優惠措施,包括免息分期貸款、消費金返還等;

◎ 國內此輪疫情較為嚴重的幾個主要城市,例如上海等,恰好也是數字人民幣的主要試點城市,可考慮在主要試點城市中向特定家庭和小微企業發放數字人民幣,直接進行現金補貼,以保證經濟主體的存續。

2.中國經濟內循環、外循環如何並重

全球現有貿易格局對中國至關重要。2021年,中國出口為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7.1萬億元,出口比社會消費大約是0.54比1。可見外循環對於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重要性。

此外加大內循環也面臨中國國內消費能力提升所面臨的挑戰。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來看,同比增速自2010年起呈現趨勢性下滑的態勢。2020年2月,在武漢疫情的沖擊下,同比增速一度跌至-20.5%;2022年3月,在上海疫情的沖擊下,同比增速降至-3.53%,4月數據的下行幅度將更為顯著。

中國消費增速下行的背後還有其它結構性因素。隨著中國GDP增速下降,中國國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在不斷下降。2020年,中國國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2.04%,為歷史最低值。從基尼系數來看,雖然2020年基尼系數為0.468,略高於2019年的0.465,但依然顯著低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0.491。

共同富裕相關政策的推出正是要解決中國貧富差距這個問題。經濟學研究表明,當一個經濟體的貧富差距過大時,會抑制全社會的消費潛力。

在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居民就業和市場主體的存續能夠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能激發出消費潛力。政策製定者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這不僅是金融上、財稅上的扶持,還要保證中小企業在市場中有活下去的力量。

3.穩經濟的當務之急是穩預期

經濟周期固有其波動規律,周期的起伏波動對市場經濟主體而言並不可怕,但對於經濟預期的未知會動搖企業家和消費者的信心,一個新的政策在出台之前應加強與市場主體之間的溝通,更好地闡述政策製定的目標和約束以及政策執行的方法等。

專家建言,政策發佈部門應就政策目標和具體執行方案與經濟主體及市場進行充分溝通和宣講,使市場對於政策有充分理解。2018年,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事實上,穩預期才是穩一切的前提,只有預期穩了,就業、金融、外貿、外資和投資才會穩定,也才能讓市場主體經得起突發疫情和經濟周期等不確定性的震蕩。

猜你喜欢

生產消費投資
一座胤達城 久駐自貿港
古道散茶香
消费陷阱
第十屆澳門購物節,全城消費大抽獎
去年賭業外來投資430億
牛奶生产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超级袜子
2017年4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7年3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