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產業鏈外移加速 越南 下一個「世界工廠」?

2022-06-06許曉楠

台商 2022年6期
关键词:空間消費市場

許曉楠

越南經濟正飛速崛起。

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越南曾以防疫「優等生」而著稱,錄得了2.91%的經濟增速,超越中國(2.3%),位居世界第二,冠絕亞洲和所有發展中經濟體。

2021年,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增長了約25%至963億美元,其中計算機、電子產品及其零件的出口額超過了百億美元,在所有出口門類中名列前三。

2022年,在中國工廠因應對奧密克戎而階段性停工、外貿廠商因堵港而焦慮之時,一組統計數據,再次擾動著市場的神經——越南2022年一季度出口總額為885.8億美元,同比上升12.9%。除服裝等產業外,手機及零部件、電子產品、電腦及零部件的出口金額和數量也都有所擴大,出口額超過273億美元,相當於其2021年半年的銷售額。

縱觀近30年東南亞經濟發展,延續著「學習—複制—崛起」的發展思路,特別是以「中國經驗」為藍本,越南在「革新開放」後逆勢崛起,外貿繁榮,內需提振,資產價格抬升,儼然一顆新興的東南亞經濟明珠。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越南建廠,這股投資熱潮背後,究竟是供應鏈外溢還是轉移?什麼樣的企業轉移明顯?追趕了幾十年,越南終於跑到了中國前面?

越南是否會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外溢與遷移

多重壓力下的外溢與遷移

諸多推力與拉力作用之下,過去10年間珠三角科技製造產業一直處於緩慢外遷的進程中,近幾年來國際貿易環境的改變及相對低廉的成本環境,悄然加速了企業遷移過程。

過去數年,9700萬人口的越南,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產業轉移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早在2000年,耐克、阿迪、蘋果、三星等眾多世界級品牌就已經在越南創建代工廠,越南製造業開始成為中國的潛在競爭對手。

近幾年的數據,似乎坐實了這一說法。2021年9月以來,美國從東盟進口的份額已經高達10%。從最新披露的3月份數據來看,美國對東盟的進口環比2月提升了1.2個百分點;而從中國進口的份額從2021年9月的19.7%降至16%,環比2月則快速下降了2個百分點。一升一降,顯露了以越南為主要代表的東盟對中國進口替代趨勢的苗頭。

遷移的企業

2022年5月17日,中山新偉公司董事長唐紅生接到越南分公司負責人電話,對方希望追加設備,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唐紅生10年前跟著製鞋龍頭企業到越南投資,做鞋子塑料件的配套供應商,在越南兼做海天注塑機、數控機床等國內設備的代理商,回報不錯,考慮增資。

中國企業在越南的投資熱潮近年升溫,不只鞋企,家電電子企業也在增加投資。TCL近年在越南新建工廠,擴大彩電產能;京東方也在越南投建產線;萊克2021年向越南增資,在越南營收近5億元(人民幣,下同);富佳越南吸塵器產能2023年將從目前100萬臺擴至120~150萬台。

2022年一季度,越南出口增速高於中國出口增速。中國企業越南投資熱背後,究竟是中國供應鏈外溢還是轉移?唐紅生分析,勞動密集、無法全自動生產、牽涉貿易摩擦的產業會向人工成本更低的越南轉移,珠三角的鞋、服裝、家具業轉移明顯。

機械裝備、液晶面板等相對高附加值的產業不同,核心研發製造仍在中國。TCL科技COO王成表示,核心技術、核心能力還留在中國,裝配、勞動密集型環節,需要離市場更近,也能利用當地資源稟賦,這是下一個階段中國製造業企業出海的新邏輯。

低廉的成本

唐紅生2010年到越南考察,2013年在越南設廠,投資了近600多萬美元,選址在胡志明市附近的平陽省。「那是越南一個工業省,越南的省相當於中國的縣,越南有58個省、5個直轄市。」他說,越南的工業地產在升值,當年60美元/平方米,現漲到150美元/平方米。

「客戶產業配套,要我們轉移。」唐紅生說,他配套服務的是香港上市企業信星集團,信星在珠海也有製鞋工廠。「我們做鞋子裏的塑料片,在越南原來只做鞋子後套,1000萬雙,2元一雙,就2000萬元營業額了。東西單一,量大,非常好做。」

談及越南的優勢,唐紅生說,在營商環境上,除了人力便宜,越南的電力價格也較低,約0.5元/度,中山約0.9元/度;還有越南出口退稅順暢,稅率與中國差不多。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越南大部分工業區都對外商給予「五年全免、兩年減半」的稅收優惠。即使現在優惠期過了,唐紅生認為,「它們現在的稅收政策仍然比較寬松」。

「我剛接到越南分公司的電話,每天加班加點,仍供不應求。」唐紅生在越南的工廠,現在不只做鞋子的塑料件,還做家具的塑料件。他這兩年因為疫情沒去越南,主要服務現有客戶。他打算疫情平復後,去越南增加投資,在當地拓展電子家電企業的塑料件業務。

他有朋友做電腦、手機周邊配套的,也去越南投資了。韓國三星電子在越南設了大型手機生產工廠。做蘋果產品代工的立訊精密、做手機玻璃的藍思科技也在越南設了工廠。而美的集團在越南的工廠生產東芝、美的家電。

推力與拉力 加速產業外遷

謝泓是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在過去的17年間,他和他的團隊走訪了上萬家中小企業。作為會長,謝泓能感知到全球供應鏈的風吹草動。

這一輪產業轉移始於十年前,中國不斷上漲的各類經營成本迫使工廠轉向更「草莽」的海外。一方面,人力支出不斷上漲,東南亞多國的工人月工資在700元~1000元,而在珠三角地區則要達到5000元~7000元。一個千人規模的工廠,每個工人的成本少5000元,一個月就意味著多出500萬元的利潤。

另一方面,工廠二房東的生意在珠三角遍地開花,上漲的租金成本讓工廠難以為繼。一位在東南亞開設五金廠的企業主算了一筆賬,2012年前後他身邊在東莞開電子廠、鞋廠的朋友一年的利潤不到100萬元,但廠房出租的租金能接近300萬元。於是越來越多工廠主將廠房交給二房東另謀他事,這又再度推高了廠租的價格。

2015年,隱溪茶館創立,截至目前在上海已擁有超20家線下門店,店內多為獨立包間主打「商務社交」概念。另一個具代表性的是以108種茶為創意原點的teastone,以一人一席的模式、生活美學為核心的風格,打造成獨特藝術氣息的茶館。

除此之外,網紅茶飲品牌茶顏悅色好像掌握了流量密碼,也在長沙低調開了一家新中式茶館——小神閑茶館。跳出了新式茶飲的產品框架,定位純茶,強化體驗感,菜單上特意標明「僅限堂食 不可打包」的提示,以此將顧客留在店內。

不難看出,隨著新式茶飲行業競爭的加劇,品牌和資本們都看好咖啡館和茶館,就說明這兩條賽道存在的利潤,那麼咖啡和茶館真的能在飲品賽道上突出重圍,開闢新的消費市場?

爭相入局

李寧賣咖啡?一個著名的體育品牌不好好賣體育用品,進攻咖啡市場,圖什麼?

據艾媒諮詢發佈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3817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將保持27.2%增長率,遠高於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總體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

同時,咖啡也契合了各大品牌想要向年輕人滲透的心理。所以這些行業大咖是看中這杯咖啡,想要好好研磨嗎?並不是的。事實上,其跨界之意不在「咖啡」。

儘管走國潮風、年輕化路線的李寧,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但隨著線上消費的成熟,線下門店的生存空間受到一定擠壓。此外,在李寧爆紅的同時,關於其炒鞋、質量問題、質量過高等方面信息接迥而至。李寧也曾試圖通過發展童裝再尋增量,但效果一般。在這背景下,李寧等品牌想利用咖啡來帶動其他業務發展的話,這種方式還是可行的。

對於做咖啡的原因,李寧方面對外表示:「李寧公司關注零售終端的消費者購買體驗,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通過咖啡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和服務,消費送咖啡是第一步。借助咖啡做零售,以高頻消費帶動低頻消費。根據最新年報數據,李寧2021年整體毛利率53%。

雖然這毛利率不知有多少是咖啡貢獻的,但是單從社交平臺上看,小紅書上關於#寧咖啡#和#李寧咖啡#的詞條筆記就已經超3000條。

顯然,咖啡自帶吸引消費者的流量密碼,可以獲得不錯的品牌曝光度和關注度,甚至成為年輕人追捧打開卡的網紅點。因此,許多企業的旗下品牌做咖啡業務並不是希望借此打開咖啡業務,單做連鎖,而是希望通過咖啡完成品牌營銷。

同在飲品行業賽道上,咖啡這邊如火如荼,而另一邊的新中式茶飲發展似乎遇上了「瓶頸」。各種新式茶飲品牌紮堆湧現,同質化問題日漸嚴重,許多網紅品牌面臨關店潮,正如喜茶、茶顏悅色這些龍頭都面臨著關店風波,根據茶顏官方消息,2021年茶顏經歷了三次集中閉店,第一次在2021年初,第二次在2021年7月,第三次在2021年11月。

一邊是增速放緩的新式茶飲,一邊是高速發展的咖啡。新式茶飲看到咖啡這個「新」發力點。剛開始,新式茶飲玩家們選擇在茶飲的基礎上增加咖啡品類的玩法,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2019年3月,喜茶首次推出喜茶咖啡系列產品,將波波、奶蓋等茶飲的招牌輔料加入該系列咖啡飲中,但融合了奶茶特徵的喜茶咖啡飲品最終迎來了下架的結局。第二次捲土重來,推出「生打椰椰咖啡系列」,目前也已停售。

雖然喜茶兩次都黯然收場,但其不甘放棄咖啡市場,2021年7月喜茶參與了Seesaw的1億元A+輪融資。今年6月,喜茶投資了一家烘焙咖啡服務商——少數派咖啡。

對於新式茶飲來說,其本身屬性與咖啡也是極為吻合,這就意味著,茶飲想要「跨界」咖啡門檻也就沒那麼高了,茶飲更容易進入咖啡市場。

面對低門檻、易複製的奶茶店,和火熱的咖啡館,一些企業或資本另尋路徑,瞄準了純茶市場。抓住當下年輕人注重生活健康和質量的心理特點,從養生的角度切中年輕群體的需求,以「國潮風」為出發點,打造新中式茶館。

加之,近幾年國家注重茶文化發展,尤其是在2019年成功設立「國際茶日」,讓茶的文化與推廣更加火熱,這也為新中式茶館奠定了基礎。成立於2018年的新中式茶館品牌teastone在去年連續完成兩輪千萬級融資。目前,該品牌已在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共開設7家直營店,單店面積在200至400平方米之間。

大部分新中式茶館都是挺大的,這就意味著需要高額資金的投入,一家茶館的成本幾乎可以開3-4家小面積的新式茶飲店。頗高的成本以及難以形成規模和驅動複購的品牌效應,新手入局常常是「開店即賠本」。所以新中式茶館的湧現,究竟是風口還是浪尖?

中式的「第三空間」茶館

自古以來,茶館一直是各大市民聚集社交的場所,而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時候節奏加快、娛樂方式變多,傳統茶館漸漸退場。

最近兩年,喜茶、茶顏悅色、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飲品牌走紅的同時,主營純茶的新中式茶館也多了起來。區別于傳統的茶館,新中式茶館向年輕受眾靠攏,精緻、美學,還富含文化底蘊的裝修風格,試圖塑造成網紅打卡地和私密的商務洽談地。

但是也不難看出,新中式茶館想要像星巴克一樣,打造兼具私密性的「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的概念是由星巴克引入的,在滿足了原有的第三空間消費需求的同時,也逐漸培養出了更多人為空間付費的消費習慣。伴隨著消費群體的增長,需求也進一步分化。

正如安靜、私密的需求是咖啡館不能滿足卻是茶館是可以賦予的,「茶+空間」一體的模式,是想要打造一種「沉浸式體驗」。雖然都是「茶+空間」模式,但根據目前茶館市場的狀況,空間服務可以分為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採用包廂小時計算模式的茶會所,其提供茶葉與專業沖泡服務。諸如隱溪茶館,以時尚輕奢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吸引現代年輕群體,隱溪茶館主要目標客戶群是有第三空間會面洽談需求的商務人士,茶館恰好能夠提供商務會談的設備。

另一種則以teastone為代表的新中式茶館,屬新式茶空間模式,採用敞開式獨立座位,吧臺式沖泡區,不計時單人收費模式。空間風格無論是國風、古樸、簡約,都有精緻的設計元素,所用的茶具也很精美,打破傳統茶藝師泡茶正襟危坐的感覺,深得大眾的喜好。

除了這兩種空間服務模式,不少新中式茶館還兼職提供糕點、特色菜品,甚至開設茶藝、茶品鑒等活動。大空間需求的新中式茶館,從坪效來看,茶館還是存在較大的挑戰。據了解,teastone的核心產品價格為38~168元,從大眾點評上看客單價主要集中在70~120元。

此外,同為純茶賽道的隱溪茶館,其工作日下午基本上滿座,但週末需要排隊,來店的絕大多數顧客都會選擇套餐。同時有規定,所有套餐和茶飲消費均限時3小時,期間可以續一次茶葉和茶點,超時費為200/小時。大眾點評顯示,隱溪茶館人均消費在150元左右,但其門店規模超400平方米,就營業成本而言,盈利難度不小。

咖啡茶飲行業資深策劃專家李強指出,「茶飲消費不像咖啡,茶飲消費時間會更容易被拉長。」因此,新中式茶館打造的「新第三空間」,能像星巴克一樣「紅」多久呢?

飲品市場該如何破局?

在現如今的飲品市場上,新中式茶館和咖啡開展了新一輪的探索與爭奪,這二者的「大混戰」局面是在所難免的。

在咖啡的賽道上,參與者越來越多,本土品牌崛起,品牌、資本紛紛加入,咖啡品牌們該如何在飲品市場上闖出一條屬自己的路?

對產品進行創新升級,現在的咖啡不再只有美式和拿鐵,不少咖啡品牌融入網紅健康風味,類似於生椰、燕麥等材料,甚至還加入奶蓋,做到了產品的創新,讓咖啡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有美式和拿鐵。

此外,像瑞幸、星巴克等品牌迅速破局,加入速溶咖啡行列,使速溶咖啡也不再只有雀巢,通過線上速溶咖啡,線下現制咖啡,雙管齊下搶占消費者。

相較於新中式茶館,其想要破局卻顯得沒那麼容易了。新中式茶館的經營模式極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疫情期間,哪怕是首批新中式茶館上海隱溪茶館都招架不住,其創始人在朋友圈就表示已經連續兩個月虧損1000萬。

更重要是,「強地域、有品類、無品牌」始終困擾著新中式茶館的發展。目前,新中式茶館組隊湧現與上海、深圳、長沙等一二線城市大多停留在區域化發展階段,缺乏頭部品牌,也沒有爆款產品。品牌力弱,還缺乏標簽和認知,很難推動一個品牌、一個賽道持續出圈。

不過,新中式茶館還是找到破局的方法,其不止賣空間,還賣茶葉。以teastone為例,其門店專門設有用來售賣散茶、茶具等一系列周邊產品的零售區域。據teastone負責人表示,品牌盈利模式65%源自茶飲本身,剩餘的35%歸功於零售。

無論是咖啡,還是新中式茶館,在飲品消費市場的賽道上還是任重而道遠,都需要抓住自身弱點,尋求新的突破點,或許才能在飲品賽道上迎來新突破。

猜你喜欢

空間消費市場
一座胤達城 久駐自貿港
消费陷阱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第十屆澳門購物節,全城消費大抽獎
市场观察(1)
市场观察(2)
市场观察(1)
市场观察(2)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