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新墩村侨乡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2022-06-06王希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文/王希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迅速发展,一大批敢拼敢闯的福建人出国工作发展,这使得福建形成了独特的侨文化,也成为了中国重点侨省之一。福建省莆田市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之一,莆田市涵江区的辖镇江口镇被评为福建省侨乡文化名镇,而当地的新墩村则被人们称为“华侨村”。[1]该村拥有常住人口2400多人,而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有5000多人,全村约75.6%的青少年为留守儿童。出于工作需要以及经济能力较差等原因,大多数华侨不会将孩子带在身边,而是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乡交由家中亲人抚养,这也就诞生了许多侨乡“留守儿童”。
侨乡留守儿童是中国未来的重要侨务资源,侨胞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群体,广大海外侨胞是推动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更是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目前对侨乡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中,近年来以浙江省温州市侨乡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居多,但福建地区相关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成果距今已有十年甚至更长。[2]为了了解福建省侨乡留守儿童的现状,笔者选取了较具有代表性的莆田市新墩村,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心和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的宫庙组织进行多次实地调研,通过发放及分析《留守儿童社会行为问卷》对新墩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展开研究分析。
二、侨乡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内容
侨乡留守儿童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的一个独特群体。因其家庭背景特殊,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在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这些孩子的成长教育现状如何以及是否存在问题具有探究价值,是未来侨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本文以著名侨乡福建省莆田市新墩村作为研究现场,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调查新墩村侨乡留守儿童的现状。[3]主要内容包括:侨乡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信息、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
2.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研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研究场地,借助《留守儿童社会行为问卷》从学习、生活、心理三个维度调查侨乡留守儿童的现状,从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和非社会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侨乡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预测。问卷共设计46道题目,测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
(2)访谈法
对留守儿童中心的创办者李金灿先生进行深度访谈。主要了解新墩村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运营情况及其对留守儿童中心工作的效果评价等。[4]还与调研的侨联、关工委、其他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了政府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政策支持。
三、社会行为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学习变量、心理变量和生活条件变量得分越高说明越好,如下表所示,学习变量与因子2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211;心理变量与因子1、因子2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4,-0.278,而与因子3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326;生活条件变量则与各个因子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各研究变量相关性分析
四、侨乡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侨乡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
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95.02%。
在所调查样本中男性54人,女性58人,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年龄集中于14-17岁。43.75%的儿童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生活,家庭结构为隔代直系家庭。54.46%的儿童随叔、伯、舅、姑、姨等父母辈亲戚生活。
71.43%的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多数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不重视。89.29%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较为良好,70.54%的儿童经常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75.89%的儿童能够较为容易地与父母取得沟通交流,75.00%的儿童与父母的联系频率较为频繁。74.11%的儿童一年可以见一次父母,其中18.75%的儿童每半年就可以见到一次。
侨乡留守儿童普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只有21.43%的儿童家中经济条件较好。
上述数据反映出:侨乡留守儿童群体的监护人由隔代直系亲属或父母辈亲戚构成;较容易受到来自父母和学校的情感关怀;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都较为一般。
2.群体现状总结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和访谈结果,从心理、学习、生活以及社会行为几个角度来看,可总结出新墩村侨乡留守儿童主要呈现三种发展现状,以下按群体数量由多到少进行总结。
(1)心理获得关爱较多,虽然学习情况一般,物质条件相对不好,但反社会行为少
75.00%的儿童与父母的联系频率较为频繁,70.54%的儿童经常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此类儿童可以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关怀。在访谈中我们还注意到来自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比如留守儿童中心、宫庙组织等等,一些海外侨胞的捐款也被运用于侨乡留守儿童的发展事业中。以下是与部分侨乡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中心创办者李金灿先生的访谈内容。
“虽然爸爸妈妈距离我十万八千里,但我们每两三天就打一次视频通话,即使不能陪在我身边,但他们也很关心我的生活情况和学业。学校老师对于我们这种留守儿童会给予更多的关怀,除了学习有的时候还会关心我家里需不需要帮助,主观上来说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留守儿童’。”(16岁 女生)
“能打视频电话的话其实差不多,能见到他们的脸相当于他们就在我身边了。我觉得学校啊,村委会啊对我们这些留守的孩子都挺照顾的,家里有困难村里也会帮着解决。放寒暑假的时候还能去中心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还有城里的哥哥姐姐们来上课,教一些先进的知识,挺好的。”(15岁 男生)
“这个留守儿童中心社会是在社会各界的合力帮助下开办的。我们这里的规模并不大,但是我们也有一些成就。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实现了零辍学率、零犯罪率。不仅如此,我们还十分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组织孩子们参加升国旗仪式,参观烈士陵园等……”(李金灿 留守儿童中心创办者)
(2)学习情况较好,虽然心理获得关爱相对少、物质条件一般,但亲社会行为多
这类儿童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虽然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没有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且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家。从而把这种不能相见化作了动力,通过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报答父母和在身边照顾自己的亲人。以下是与部分侨乡留守儿童的访谈内容。
“爸爸妈妈为了我,在外打工很辛苦很忙,我要好好的上学,不让他们为我操心,好好学习报答他们。”(14岁 男生)
“爸爸妈妈告诉过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不会像他们一样只能选择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打工挣钱。我和他们几年才见一次面,因为有时差也不能经常联系,我很想他们也很担心他们。”(15岁 女生)
“家里的爷爷奶奶从小就很看重我的学习,对我比较严格。和国外的爸爸妈妈打电话也是学习情况聊得比较多,比起生活方面他们更在乎我的学业。我想高考考到北京去,让他们为我感到骄傲。”(17岁 女生)
(3)物质条件较好,虽然心理获得关爱相对较少、学习情况一般,但非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少。
有少部分孩子的父母已经在国外“站稳脚跟”,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也较为稳定,经济条件比较优渥。但工作上的付出常常会让他们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于是物质就成为了情感缺失弥补的最佳工具。这类儿童往往物质世界丰富,但父母提出的出国生活的未来安排,也让他们失去了好好学习的动力。以下是与部分侨乡留守儿童的访谈内容。
“我爸妈在美国开中餐馆的,赚了不少钱,再过两年他们就会接我去美国生活了。”(16岁 男生)
“他们(爸爸妈妈)在意大利做生意很忙,平时没有时间交流,但是会经常汇钱回来,我想买什么都可以买。我喜欢打游戏,以后想做职业电竞,姨妈也很支持。”(17岁 男生)
五、侨乡留守儿童发展建议对策
1.学校教育层面的建议
学校作为孩子们的主要学习与社交场所,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及时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变化。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孩子出现情感困惑和情绪消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实行心理档案追踪,密切关注心理变化。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要形成稳定的联络周期,实现家校同步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以及学习环境,积极打造现代化多媒体智能图书馆、实验室等,缩小与城市学校之间在硬件条件上的差距。[5]积极创办开展蕴含乡土风情文化的创新性特色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鼓励孩子们多交流接触,拓展社交圈,让孩子们在校园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伙伴,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缺憾。
2.家庭层面的建议
现如今通信条件已经来到了便利自由的时代,从前只能通过写信、打电话来联系的日子已经远去,因此父母在空闲时要经常与孩子们沟通,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不仅要在物质层面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精神层面的关怀更加重要。此外,要提升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学校政府举办的活动,鼓励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一同参加,增进感情逐渐缩小代沟。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浓厚的关爱氛围,合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政府层面的建议
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看待,自觉肩负起应尽的责任。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结合时下的形势政策,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努力为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同时及时地向上反映帮扶留守儿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要让侨乡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条件、国籍身份等原因陷入困境。要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丰富相关问题的数据和案例,总结经验。[6]同时政府应对寻找模范留守儿童的家庭以及关注重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海内外部门等,并对其进行表彰奖励,树立榜样,逐步扩大留守儿童帮扶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4.民间组织层面的建议
为了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自2012年开始,新墩村关工委、计生协、老协会就自发组织,启动由村民热心捐资的“福惠堂助学基金”,花费100万元建造留守儿童中心,免费为村里的留守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心负责人应与周边各大高校合作,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有趣的课堂以及创意活动,在假期与侨乡留守儿童们一起学习玩耍,与侨乡留守儿童们构建起心灵的桥梁。同时对于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统筹多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式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5.乡贤层面的建议
乡贤是具有国家精神和乡土情怀的经济能人、德性贤人、“治理精英”等组成的复合型精英,是当下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涌现出来的地方精英。乡贤作为乡村中具有较强号召力和权威的领导人,乡贤治理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角色。当地乡贤应积极投身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在乡域范围内起到一定的组织作用。侨联应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发挥乡贤的领导示范作用,以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外资援助,并切实运用于学校、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的帮扶工作中,唤起海外华侨同胞们对留守儿童的重视。还可以成立侨乡留守儿童基金会,使帮扶资金形成稳定的筹集以及使用渠道,做到信息公开透 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