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的政治互动
2022-06-06王永华钟以瑞
王永华 钟以瑞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共历来重视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的政治互动,因为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都是对中共历史记忆的再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中共习惯于纪念语境下叙述自身历史,依托建党纪念契机,寓党史于纪念活动之中,推动党史教育取得成效,同时又运用党史教育的影响促进建党纪念功能的实现。目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建党纪念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建党纪念的方式、内容及成效等方面,也阐述了建党纪念与政治动员、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的关系,但鲜有将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相关联的研究成果。(1)相关研究主要有陈金龙:《纪念与叙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3期;郭辉:《百年光辉:中国共产党诞辰记忆与纪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魏建克:《文本话语与历史记忆:1921—195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鉴于此,本文拟以延安时期建党纪念为切入点,回到历史视域中探讨建党纪念活动与党史教育的政治互动关系。
一、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的因缘际会
中共自创建以来,十分珍惜自身历史的记忆,注重发挥纪念活动对开展革命动员和宣传政治主张的作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多次举办“二七”“五卅”“八一”等纪念活动,积累了开展纪念活动的基本经验。但因国内革命环境所限,中共在较长时间内没有组织统一的建党纪念活动。延安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中共建党纪念活动开始酝酿且日渐规范。1935年12月,米夫和中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提出1936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作计划,其中建议开展纪念中共成立15周年的准备工作。1936年6月2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做出《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决定》,明确于8月7日举行庆祝中共成立15周年的纪念活动,具体规定了出版纪念册、发表纪念文章、兄弟党发贺信、群众集会等纪念形式。共产国际提出的纪念活动方案在莫斯科得到了部分实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通过集会形式开展了小范围的建党纪念活动,王明等人在纪念会上发表了纪念文章,陈潭秋做了纪念报告。但在国内的中共党人中,因红军大部仍在长征途中,未能引起较大反响。
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建党纪念开始进入中共领导人的视野,逐步走上纪念活动的舞台。1937年6月,张闻天在《解放》周刊发表了《关于十年来的中国共产党》一文,回顾了从土地革命以来党的历史。7月1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了题为《十六周年的中国共产党》报告,阐述了中共的革命传统和阶级基础。中共虽未严格意义上将此作为建党纪念活动,但其内含的纪念意蕴说明中共开始有了建党纪念的自觉。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时强调:“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2)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0、612页。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共在本国纪念自己诞辰的命题,并提议将7月1日作为中共建立纪念日。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要求借助建党纪念集中宣传党的性质、党的历史、党的主张,但出于慎重考虑尚未明确将七月一日定为建党纪念日。在中共中央号召下,延安开展了热烈的建党纪念活动,陕甘宁边区各单位组织了纪念大会,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提灯晚会,各大报纸刊登中共领导人撰写的纪念文章,社会各界纷纷向中共中央发来中共17周年诞辰贺信。此后在1939年和1940年7月1日左右,中共都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建党纪念活动,“七一”作为中共诞辰纪念日的提议逐渐得到党内认可。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明确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3)③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2册,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22页。这是中共正式发布官方文件规定以7月1日作为其建党纪念日,“七一”于是成为中共历史记忆中的重大纪念符号。在这一天开展建党纪念活动成为常态,而党史教育是建党纪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延安时期,党史教育与建党纪念能因缘际会,从根本上说,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都是对中共历史记忆的再现,这就注定了二者的关联,此外也和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一是顺应了抗战动员的形势。抗日战争时期的最大政治就是凝聚全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共建党纪念肇始于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纪念活动中的党史教育必然要与抗战产生紧密联系,以适应抗战需要。中共在建党纪念中开展党史教育,向广大民众展示革命历史、宣传政治纲领,使民众认识到中共坚定不移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中共的光辉形象通过党史教育的塑造,成为有效动员、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推动力量。例如,193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将中共历史概括为“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艰苦奋斗”③的历史。1941年6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中,要求在党外广泛宣传建党20年来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她最忠实地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共在建党纪念活动中嵌入丰富的党史教育内容,在历史回顾中观照现实,说明中共自成立迄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体现出中共的性质和宗旨,进而吸引民众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救亡大业贡献力量。
三是适应了党内整风运动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长期革命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同时党内出现“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等放弃革命领导权的右倾错误思想,不少党员干部思想混乱。基于此,必须系统研究党的历史,搞清楚党的历史上路线是非问题。1938年9月,毛泽东提出要加强党史学习,掀起了一场深入持久的学习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发现许多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仍有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马列主义运用的极坏作风,“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页。8月,毛泽东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时指出:20年来,我党对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情况的研究仍然是非常不足,“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仍然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6)《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页。9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高级学习小组,进一步研究党的20年历史,达到克服错误思想的目的。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的整风运动在党内全面展开。党史教育自然而然成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服务于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现实需要。1943年7月,为纪念中共诞生22周年,刘少奇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要求“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二十二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7)《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0页。这里也有中共借助建党纪念,通过开展党史教育从思想根源上纠正“左”右倾错误、推进党内整风运动的考虑。
二、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的携手共进
将党史教育与纪念活动结合起来,是延安时期建党纪念的显著特点。党史教育是建党纪念活动的基本内容,建党纪念则为党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途径,两者在同行共进中实现了和谐互动。
(一)借助建党纪念日出版中共历史文献
革命战争年代,以文本为载体实施纪念是中共最常见的纪念形式,纪念文本话语不仅能够再现历史记忆,也可以表征现实意义。中共时常选择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后出版党史相关文献,赋予党史文献特殊的纪念使命和价值的同时,借助建党纪念的氛围,吸引全党对这些党史文献的关注和阅读,达到党史教育之目的。如1944年7月1日,为纪念中共成立23周年,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全书分5卷,约50万字,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首部《毛泽东选集》。1947年6月18日,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在《晋察冀日报》刊登新书出版预告,准备出版《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讲话》等党史类书籍,以此来庆祝党的诞辰。这些举措既有助于深化中共历史的理论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党史教育的现实进程。
同时,中共借助建党纪念系统地书写党的历史,使广大党员增强对中共历史的总体把握与正确认识。1940年7月1日,《抗敌报》刊登了《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十九年的简史》。尽管由于环境恶劣和认识水平限制,该文出现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叙述,但其大致勾勒出中共的历史发展脉络,向广大党员全面展现了中共历史。1941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再次刊发《中共发展史简述》,延续了宏大叙事的历史书写模式。同日,晋绥边区《抗战日报》刊发《中国共产党小史》,将中共20年的历史分为6个时期进行了详细解读,且澄清了《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十九年的简史》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回顾自身历史的过程中,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类选择建党纪念日出版的中共历史文献,从整体上叙述和评价了党的历史,成为纪念党诞辰的最好礼物和党史教育的现成教材。
(二)在建党纪念大会上演讲中共历史
延安时期,中共多次举行建党纪念大会,通过一套严格的程序设计、精心的空间布置和广泛的人员参与,将党史教育内容作为“七一”纪念话语重复操演,实现建党纪念和党史教育的双向互动。同时,中共领导人通常在大会上发表关于党史的演讲,中共纪念表达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得到加强,从而在党员的认知中重构中共的集体记忆。例如194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为纪念中共成立22周年举行干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中共22年的斗争历史,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策,了解党的历史。(8)《毛泽东同志总结英勇斗争的二十二年》,《解放日报》1943年7月3日,第1版。1947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驻地小河村召开纪念建党26周年大会,周恩来在会上作报告,介绍了党的历史和传统。(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这种规格较高的纪念大会加上中共中央领导人庄重讲话,使党史教育内容极富感染力,容易在党员意识中留下深刻记忆。
此外,中共领导的各边区根据地每逢建党纪念都会召开规模不一的纪念大会,在会上宣讲中共历史是大会的常设程序。1942年6月30日,在中共山东分局干部大会上,刘少奇报告了党的21年奋斗史,内容分为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共的诞生、大革命和中共的发展、大革命的失败教训、内战时期的中共和抗战时期的中共四大部分。(10)中共临沂地委党史委编:《刘少奇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1943年7月1日,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党员干部召开建党纪念大会,会上由驻军甘副政委报告了党过去是如何经过两条路线的斗争,走上布尔什维克化的道路。(11)《陇东党政军纪念“七一”》,《解放日报》1943年7月4日,第2版。中共借助纪念大会向群众进行党史教育,群众置身在大会的场景中聆听党史内容,仿佛进入历史的时空亲身触摸历史,对中共历史有了深刻认识。中共有效利用“七一”建党纪念符号,通过塑造特定的纪念场域和仪式赋予党史教育新的历史意义,扩大了党史教育在与会者中的影响。
(三)建党纪念特辑文章、社论涉及党史
出版纪念专刊特辑、刊发纪念社论同样属于文本纪念。延安时期中共领导的新闻出版事业有了快速发展,为建党纪念提供了重要平台。每逢建党纪念,中共创办的报纸、杂志等,都会开辟纪念中共诞辰的专刊或特辑,发表纪念社论或登载中共领导人相关纪念文章,其中很多涉及到党史内容,让广大读者接受党史教育。中共以引领性的新闻媒介和权威性的理论文章,延展了纪念活动的时空界限,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党史教育的影响范围。
譬如1938年7月1日,《解放》周刊出版《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特辑》,登载了张闻天、林伯渠和陈伯达的3篇纪念建党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了中共17年来的英勇斗争。次年7月7日,《解放》周刊又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周年纪念特辑》,同样刊有中共领导人的纪念文章,均谈及中共的发展历程,党史话语色彩浓厚。中共通过出版特刊特辑集中登载领导人纪念文章,高密度地以文本形式展现中共历史的同时,赢得党员群众对党史的认同和尊重,推动党史教育的深入开展。除特刊收辑的文章外,每逢建党纪念,还有大量纪念文章散见于各大报纸。如1941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刊登聂荣臻的《两个伟大的节日与伟大的时期》,文章指出中共前20年经过了大革命时期、苏维埃斗争、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到今天始终坚持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此外,中共各大报刊几乎每年7月1日前后都会刊发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论,大多谈及中共历史。如1943年7月1日,《解放日报》在社论中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历程,详细介绍了中共诞生的国内环境,指出中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产物。(12)《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日报》1943年7月1日,第1版。中共在建党纪念中对新闻报刊的运用使党史知识成为书面文字传阅到各类社会群体,广大党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党史教育内容。
(四)寓党史教育于建党纪念的娱乐活动中
延安时期,文娱活动是中共进行建党纪念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中共注重文娱活动的审美艺术属性与党史教育功能的融通,借助建党纪念中的文娱活动,如演戏、唱歌、晚会、比赛、展览会等普及党史知识,以一种艺术化的手段推动党史知识产生吸引力和可学性,使参与者获得对所宣传的党史知识在情感和记忆层面的认同。
1938年7月,为纪念中共成立17周年,延安各界筹备举行7月1日到7日的纪念周,安排了晚会、提灯大会、街头戏剧、政治测验、墙报比赛等丰富的文娱活动,在营造纪念氛围的同时,深化了广大党员对党的认识。(13)《延安市各界筹备举行纪念周》,《新中华报》1938年6月15日,第3版。1940年适逢建党19周年,诗人冈夫的一首《献歌》在当时广为传唱:“她爬过雪山行过草地,走过的地方正似星火燎原;对准那最凶顽的敌人,她筑起了铁的民族统一战线,从海的触角到陆的心脏,高燃起抗战的熊熊火焰。”(14)冈夫:《冈夫文集》第1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党史教育内容融入纪念歌谣,通过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歌词和热血澎湃、激情四溢的曲调演绎出来,极富感染力。同年7月2日,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开的纪念中共19周年大会闭会后的晚间,军区抗敌剧社出演了“七一”大活报,“它以综合的活报形式,叙述了中共十九周年来英勇奋斗的事迹和‘八一’宣言后中共不断为中华民族生存解放组织统一战线的奋斗与努力”。(15)《一九四〇年的“七一”在晋察冀边区》,《抗敌报》1940年7月7日,第1版。1943年7月,新四军于苏北某地举行七一纪念周运动大会,有歌咏、戏剧比赛、战士政治测验等,测验内容一般包含党史问答。(16)《本市各机关学校热烈纪念“七一”》,《解放日报》1943年7月3日,第1版。中共促成了党史知识与建党纪念中文娱活动的联姻,以大众熟悉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党史知识,复杂的党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为广大党员所喜闻乐见,他们在参加文娱活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党史教育的影响与熏陶。
(五)印发建党纪念文件指导党史教育的开展
纪念活动是一种规范性的仪式化行为,有着明确指示和具体规定,构成纪念活动的根本遵循。中共在建党纪念前夕,都会印发纲要、指示、宣言、通告等指导纪念的文件,确定纪念的基调和要求,设计纪念的方法和内容。而对于运用建党纪念活动开展好党史教育,在中共印发的建党纪念指导文件中亦有体现。
1938年6月12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出《抗战周年及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大纲》,要求在纪念宣传周内,对广大党员和群众采用各种宣传方式,说明中共在过去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斗争中的伟大贡献。(17)《抗战周年及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大纲》,《新中华报》1938年6月15日,第3版。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共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提出各抗日根据地应采取各种办法举行建党纪念,“在党外要深入宣传中共二十年来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要……学习党在二十年革命斗争中的丰富经验”(1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推动党史教育在党内外的良性发展。这表明中共以中央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在建党纪念活动中开展党史教育的具体要求,正式向全体党员发出在建党纪念中学习党史的号召。中共对建党纪念的部署安排非常周密,甚至细致到具体的纪念符号,如1938年6月12日,陕甘宁边区党委下发《抗战周年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口号》,对建党纪念活动中的标语口号作了详细规定,包括“拥护十七年来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发扬中国共产党忠实于人民利益艰苦奋斗的作风”。(19)《抗战周年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口号》,《新中华报》1938年6月20日,第2版。要指出的是,上述口号蕴含了中共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传统等党史教育内容。中共要求各地建党纪念采用此类带有党史话语的口号,使其作为一种仪式语言反复在党员中传播,党史知识便自然而然地注入党员的思想意识与心灵深处。
三、党史教育效果在建党纪念中的实现
延安时期,中共借助建党纪念契机,通过特定的纪念仪式宣传党史,蕴含党史教育内容的纪念仪式在促成广大党员瞬间集体刺激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促进了广大党员革命人生观的形成
中共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参与建党纪念活动的过程中,广大党员置身党史点缀的时空,情感意识不自觉地被带入学习党史的氛围,从而加深了对中共历史本身的认识,建构了对党史的集体记忆。如1937年7月,邓力群参加纪念中共成立16周年大会,倾听了中央领导有关党史的报告后,对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革命经过的曲折经历,“理解更加完全了,更加深刻了,更加提高了”。(20)邓力群:《坚持对共产主义的忠贞和深情》,本书编写组:《回忆张闻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1940年7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开中共19周年纪念大会,聂荣臻等中共领导人在会上作了有关党史的报告后,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会党员高喊“拥护党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争取最后胜利”。(21)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194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91页。这样一来,建党纪念活动完成了对中共历史的再现,广大党员通过追寻历史记忆汲取历史智慧,表达了对中共和中共革命事业情感上的认同。
纪念活动以特定的话语为基调,表现为一套固定化的行为模式,实现对参与者的精神信仰建构。建党纪念活动承担了党史教育的任务,广大党员在学史明理的基础上,重温了中共的初心使命,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延安马列学院学员徐达深回忆说,党史教育对他的“思想成长,革命世界观的形成,自己一生的革命实践,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起着特别重要的影响”。(22)吴介民主编:《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抗大学员铁瑛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从党史、社会发展史上学到革命道理,了解党的优良传统,从而坚定了革命决心和抗日救国的坚强信念。(23)上海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会编:《抗大校友回忆录选集》下册,内部出版,1999年印,第84页。在党史教育下,广大党员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被锻造为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用行动筑牢崇高理想、用鲜血写就不朽史诗,为中国革命获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基干力量。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共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材料,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中介,实质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通过在建党纪念语境下对党史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到从党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精神实质,树立了正确的党史观,对党内路线斗争有了深刻了解,从而准确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党内错误的思想得到肃清,全党思想统一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路线上,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一方面,结合建党纪念开展党史学习,反思了党内存在的问题,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例如张闻天等人通过党史学习,认识到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过去我为什么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我不熟悉中国历史。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正确呢?就是因为他熟悉中国历史。”(24)《回忆张闻天》,第153页。党员干部普遍反映,经过系统的党史学习,“才清楚了错误路线对中国革命斗争的干扰和危害,从而统一了全体党员对路线斗争的认识,提高了革命斗争的觉悟,坚定了对正确路线的拥护,加深了对中国革命斗争的认识和理解”。(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七大代表忆七大》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0页。对党内历史问题和路线错误的反思,是建党纪念和党史教育的应有之义,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纪念活动中的党史教育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价值。1940年7月,绥米葭吴清警备区特委在庆祝中共诞生19周年的纪念大会上通过党史教育认识到毛泽东在马列主义理论与实际方面的光辉发展,提出要学习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环境运用马列主义的创造性。(26)《绥米葭吴清警备区特委“七一”纪念大会》,《新中华报》1940年7月19日,第3版。1946年7月1日《解放日报》在建党纪念社论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最高智慧的集中,没有这种思想的指导,人民就不能达到解放的目的”,因此,社论要求学习毛泽东思想,将其提到“党员第一条义务”的高度。(27)《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解放日报》1946年7月1日,第1版。由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所以对毛泽东思想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全党科学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实现了人民大众最广泛的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建党纪念的重要社会功能,而建党纪念是中共进行政治动员的有效载体。延安时期,中共借助建党纪念开展党史教育,纪念活动中的党史话语对广大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民众成为党史话语的践行者,从而实现了最广泛的政治动员。1938年7月20日,《新中华报》报道了延川县举行中共17周年纪念大会的盛况:“到会人数约一千余……中共县委书记报告中共十七周年历史。……中间虽然大雨如注,当时地下混水长流,但会场并不凌乱,仍是继续进行着。”(28)《“七一”“七七”纪念在边区》,《新中华报》1938年7月20日,第2版。到会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对建党纪念动员魔力的最好诠释。
广大民众在对党史话语认同的基础上,踊跃参加中共领导的各项革命事业,如参加革命军队、支援前线、购买公债、参加生产竞赛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7月20日,《新中华报》直观地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在纪念中共成立17周年的氛围中被广泛动员起来,“全边区全延安都为七月忙,把七月作为突击月,把七月作为动员月”。(29)《大家为“七月”忙》,《新中华报》1938年7月20日,第4版。1939年7月,在“七一”纪念话语的号召下,晋察冀边区民众在纪念会场出现了抗战救国的参军热潮,上演了一幕幕“送夫投军”杀敌的感人场景。(30)《张二嫂送夫投军》,《抗敌报》1939年7月15日,第4版。就连妇女也踊跃参加抗战,1938年6月29日,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致电中共中央祝贺中共成立17周年,表示会积极动员边区乃至全国的妇女充实抗战力量,誓言在中共领导下为驱逐日本强盗和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到底!(31)《边区各界团体致中共十七周年的贺信》,《新中华报》1938年6月30日,第4版。与此同时,一些单位采取支援前线的方式来纪念建党。在1941年7月建党纪念活动期间,边区各地出现推销公债热潮,绥德县完成80.4万元后,又要求边区政府增发32万元公债。(32)《公债推销多超过》,《解放日报》1941年7月2日,第2版。此外,不少单位还通过开展生产竞赛活动来纪念建党,这既增加了生产又活跃了纪念氛围。1945年6月,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制药厂全体工人为纪念中共成立24周年展开生产竞赛,第一组工人在15天中加工时长总计707个小时,平均每人每日工作达12个半小时,创造该厂工作时间最高的新纪录。(33)《晋察冀华中分局直属各机关纪念“七一”》,《解放日报》1945年7月6日,第1版。在那段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到处可见的是广大民众对中共革命斗争的支持与参与。
结 语
延安时期,中共确立的“七一”建党纪念日是一种政治符号,唯有使用符号的表达才能产生展望和回顾的可能性。建党纪念日这一政治符号成为使回忆固着于统一历史记忆的结晶点,刺激集体记忆的重新建构;而集体记忆是通过习惯、通过反复不断的操演来维持和传达的。(34)胡家翀、黄献文:《“十七年”电影中社会记忆的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纪念由此需要一种活动或仪式,不断地强化记忆,并将其演化成接受者的内在习惯,纪念日的符号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正如每逢建党纪念,中共通过开展一整套象征性的、规范化的纪念活动,包括发出指导纪念文件、召开纪念会议、发表纪念文章社论等,烘托纪念的场景和气氛,传播纪念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纪念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纪念活动“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以具象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35)[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可见,对中共历史的回顾,表达对历史的缅怀,是建党纪念活动的应有之义,这与开展党史教育的旨趣不谋而合。
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因此结缘,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政治互动。一方面,建党纪念成为党史教育的契机,纪念活动为推动党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窗口。建党纪念本身蕴含党史话语,常规的建党纪念活动要达到纪念的意义,需要梳理呈现党史内容,号召参与者学习党史,汲取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建党纪念过程中,党史作为纪念主题被反复操演,在不断重申和强调下引起人们的关注。置身这种规范化的纪念场域内,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不自觉地被党史话语重塑,进而产生纪念发起者所希望的共同行为。党史教育成功融入建党纪念活动,在确定的纪念日里学习党史成为常态化,党的历史由此嵌入中共党人的记忆深处。于是,中共举行纪念活动的过程也成为党史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党史教育超越了建党纪念所规定的时空,在借助建党纪念“亮相”后持续深入开展,所取得的成效反过来促进建党纪念功能的实现。延安时期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面临共同的历史境遇,都服务于中共的政治需要。建党纪念帮助中共建构并强化集体记忆,推进中共自身建设和政治动员的实施;而党史教育使广大党员深化了对中共历史和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被锻造为抗日救国的先锋。需要指出的是,赢得抗战胜利是“七七事变”后历史赋予中共的根本使命,因此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共建党纪念活动往往将战争宣传动员作为落脚点和归宿,其重要性超过了对自身历史记忆的建构。就此来看,党史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对推动建党纪念使命的完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者在抗战救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良性政治互动,携手推进中共革命事业不断地取得成功。而延安时期建党纪念与党史教育互动带来的政治效益,使中共将它作为可资借鉴的样板,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