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环保做出百般花样:一个绿色之家的热心与较真

2022-06-06王小槑龙方媛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垃圾

王小槑 龙方媛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水滴不记得自己的形状,却拥有了大海的模样;而你、我、他,持续做好一件件环保小事,终能实现一个大大的绿色梦想。

“爸爸,我今天要多找一些烟头。”在湖北省武汉市沙湖公园,一场环保公益活动正在进行中,10岁的曹玉琦和小朋友们约定要比谁捡的垃圾更多。只见他一路走在前面,低着头认真搜寻着烟头,爸爸曹延召提着垃圾袋跟在后面,妈妈胡婧则在一旁陪着父子二人,不时出言提醒。

“今天捡的没有去年多了。”回头看看自己的“成果”,曹玉琦有点儿沮丧。

“烟头少了,说明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呀,这可是好现象。”曹延召笑着安慰他。曹玉琦想了想,认同了爸爸的观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了。

曹延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04工厂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胡婧,武汉市常青街道扬子社区副书记;曹玉琦,武汉市硚口区长征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社会身份的一家三口,同是“武汉环保粉丝团”的环保达人。

这些年,曹延召和胡婧带着曹玉琦植树、护湖,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环保活动,成为大家公认的“绿色之家”,被推选为2021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不过,要说这一家子的“绿色”起点,还得从曹延召一个人的坚持说起。

环保的起点

因为曾在媒体工作,曹延召一直有摄影采风的习惯。2012年以前,智能手机还未全面普及,每每出门他总要揣上一个卡片相机。走在路上,从城市建设、自然风光到环保违法现象,看到什么拍什么。

可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发现问题后要向哪个部门反映,几千张照片就这样存在了电脑里。直到后来武汉市搞城市建设,向市民征集意见,曹延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上报了拍摄的错误路牌。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石沉大海了,结果《长江日报》联系了我。”曹延召敢于监督、敢于举报、敢于建议的事迹被《长江日报》报道后还登上了《人民日报》,从此他被亲切地称为“较真哥”。

后来,他又成了武汉市公共交通、食药监和环境保护等许多行业的特聘监督员,参与武汉市政府“十件实事”验收的市民代表。言路打通,曹延召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揭露身边各种环保违法行为,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10年前,论坛、贴吧颇具人气。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官方网站“汉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其中也包括环保圈。常常在上面发帖反馈问题的曹延召,很快就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湖北素称“千湖之省”,而武汉则是“百湖之城”。一群人合计后,成立了名为“护我百湖”的组织。每逢节假日,大家就相约去巡湖,捡拾垃圾、发现污染问题、拍照记录并反馈给政府。后来,他们又加入了“武汉环保粉丝团”,更规范地开展行动。

曹延召的环保地图不仅仅局限于武汉,就连去宜昌采风,看到不环保的现象,他也会拍照记录。“我出身河南农村,有着深深的土地情结,见惯了青山绿水、草木苍翠,对环境污染格外敏感。”

在三峡大坝,他发现了一个设计不合理的洗手间,“是架空的,下面直接就是长江”。他拍了一组照片留证,而后想尽办法联系相关部门,也和认识的新华社三峡分社记者说明了情况,“再去的时候,这个厕所就没有了”。在柏临河,他发现数个非法排污口,一一反馈给环保部门。后来,这些排污口也不见了。

不过当时,胡婧并不理解曹延召持续不断的热情源自何处,“我认为他每次出去,就是为了拍照片、出文章,有点儿‘作秀’的感觉”。特别是儿子曹玉琦3岁从姥姥家回到爸妈身边生活后,胡婧的抵触心理更强了,“没有老人在身边帮衬,我们要自己带孩子,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在家陪陪孩子”。

低调惯了的胡婧忍不住怼丈夫:“做就做嘛,拍照干吗?”曹延召则回:“一件事情,默默地做了也就做了,但如果宣传后被朋友、同事以及更多人看到,他们说不定也很感兴趣,甚至也想参加。这样一来,就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去做有意义的事。”

误解消除,胡婧也主动加入了环保队伍。因为在社区工作,胡婧常常接触到文明创建一类涉及环境保护的活动,所以早在2011年,她便有了朴素的“垃圾分类”意识。

虽然不像现在这般系统和细致,概念和方向却并无二致。比如电池、过期药品等不能直接丢进垃圾桶;玻璃碴儿要和其他垃圾分开,单独处理;纸张、纸盒等也要整理出来,可以回收、废物利用。

环保路上,他和她的心贴得更近

夫妻二人各自在环保路上前行,偶有磕绊却也相得益彰。曹玉琦四五岁时,曹延召开始邀请母子俩和他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亲身感受过后,我发现环保活动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它不是玩或是拍几张照片草草了事,而是真的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胡婧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带着曹玉琦去府河湿地捡垃圾。

那次,有专业老师在现场,领着大家沿河前进,一边介绍周边的植被,一边捡拾河边的垃圾。当时曹玉琦年龄尚小,胡婧原本只想帶他出来玩玩,没想到他把老师说的都听了进去,捡垃圾十分卖力。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半埋在泥里的塑料袋。“妈妈,那儿有个垃圾。”说着他便伸手去拉,谁知竟越拉越长。“算了,别管它了,咱们走吧。”看出儿子的吃力,胡婧劝说他离开。可曹玉琦不为所动:“不行,老师刚刚说了这是白色垃圾,很难降解处理的。”“可是这很危险啊。”“没事的,妈妈,爸爸也在这里。”儿子的“固执”让胡婧深受触动:“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儿惭愧。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大人做得更好。”

在一次巡湖活动中,曹玉琦发现了水里的一个塑料瓶。在此之前,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捞了几次,均以失败告终。看见他们放弃离开,曹玉琦拿着自己仅有的工具—一个顶端有网兜的竹竿,向塑料瓶再次发起挑战。他撸起袖子,趴在桥上,把头挤在栏杆里,使劲向前伸着胳膊,“看到垃圾在水里我就很不爽,一定要把它捞起来”。这一幕,还被一名记者拍了下来。本来还是够不到,可一波水浪把瓶子带了起来,曹玉琦终于成功了。看到“上岸”的塑料瓶,他开心极了。而始终陪伴在一旁的胡婧再次被儿子的认真打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常常以爱之名把自己觉得对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告诉孩子必须这样做、必须那样做。胡婧也曾陷入误区,但活动中曹玉琦的表现和其他父母的育儿方式让她有了新的认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多尝试”。有时,碰上道路泥泞,胡婧觉得危险,便提醒儿子绕路,可曹玉琦如果想尝试,她也不会阻止,“也许他摔了一身泥,就知道下次该怎么做了”。

继曹延召后,母子二人也成了“武汉环保粉丝团”的环保达人。而一家人一起做公益,除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外,还带给曹延召和胡婧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夫妻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每逢遇到一同参加活动的家庭,胡婧总能注意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到别人家和谐、温馨的小细节,胡婧会开玩笑地跟曹延召说:“你看看人家老公多体贴多绅士?”看到相携而来参加活动的白发老人,她则忍不住感慨:“这个年纪还手挽着手,他们一定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像他们一样白头到老。”

活动结束回家后,一家三口还会凑在一起回顾当天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三口之家的共同爱好越来越多不说,还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曹玉琦则收获了很多写作素材。

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户外环保活动不像前几年那样多了。胡婧忍不住问曹延召:“好久没和大家一起参加公益活动了,什么时候才有啊?”曹延召笑着打趣道:“你怎么还主动要求参加活动了?”“就像别人说的,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而公益活动大概就是环保人的仪式感吧。”胡婧说道。

巡湖之外,曹延召一家还有个坚持了很多年的习惯—植树节种树。武汉、河南……夫妻俩带着曹玉琦在很多地方都种过树。“种树这件事其他的时间当然也可以做,但我还是觉得要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记住有这么一个节日,我要去种一棵树,为城市添一点绿。”

实现环保梦想,一家三口同努力

巡湖、植树是仪式,更是曹延召一家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对环保的坚守和信念。他们将平淡的生活经营得“绿”意盎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的这句名言在今时今日依然发人深省,曹延召一家的日常生活更是将其贯彻始终。粮食不可浪费,餐餐几乎光盘。能做到这一点,“掌勺大厨”曹延召功不可没。

我们常常听人抱怨,家里人少饭不好做,想要营养均衡、人人都有可口菜,就很容易剩饭剩菜,同样的难题却没难倒曹延召。生在河南的他爱吃面食,而妻子、儿子喜欢吃米饭,那就“一锅两制”—电饭煲下面煮米饭、上面蒸馒头,一口锅满足两种需求。至于做菜,种类可以丰富,有菜有肉,但量一定要按照平时大家的食量控制,不可贪多。两人在家时,曹延召就做两个菜;三人吃饭,他则会多做一盘凉菜,“荤菜以牛肉、排骨为主,凉菜就算当时吃不完,晚上也能接着吃”。

胡婧很少带曹玉琦在外就餐。偶尔一次,小男孩难免想趁机多点两道喜欢的菜。可曹延召从不妥协:“我们三个人点那么多菜干什么,吃不完不浪费嘛。”明白爸爸用意的他只好作罢。因为很小的时候,曹玉琦就懂得,饭菜要吃多少做多少,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要吃干净。耳濡目染中,“珍惜粮食”也成了他的习惯。有时吃完饭,他还会将碗底亮给妈妈:“看我吃得多好,干净得都不用洗。”

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铭记于心的一家人,在废旧物品的改造利用上也颇有心得。心灵手巧又会画画的胡婧,每次外出购物,带的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环保袋;别人眼中的废品、纸盒,则是曹家共享亲子时光时的重要原材料。至今,曹延召还清楚地记得全家齐动手用废旧物品制作电话的过程。

那天,曹延召加班,曹玉琦跟爸爸去了单位。对2010年后出生的很多孩子而言,固定电话早已是稀罕物,曹玉琦也不例外。见到座机的他十分好奇,不时拿着听筒“喂喂喂”。回家后,兴致不减的他决定动手做一个固定电话。

所用的原材料是纸壳,曹玉琦负责在网上找图片、找制作步骤,妈妈负责把他需要的形状画在纸壳上,剪下来再交给他涂色,而后爸爸帮忙組装。平时晚上八九点钟就睡觉的曹玉琦,那天忙乎到了11点还兴奋得不行,毕竟一个全家通力合作的“玩具”就此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曹延召家的“绿色”不只体现在生活理念中,在他家的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养的花、种的菜,还能嗅到一个游子对家乡的眷恋。起初,看到装修剩下的PVC管,曹延召便萌生了在阳台上种点东西的想法。2019年,他回河南老家没有开车,而是选择坐火车。返程时,他想要带上一株十香菜的菜苗。于是,小小的菜苗随着他,中巴、高铁、绿皮火车、公交车……来回转车十多个小时后,终于在曹家的阳台扎根,淡了曹延召的乡愁,浓了一家人的绿色梦想。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水滴不记得自己的形状,却拥有了大海的模样;而你、我、他,持续做好一件件环保小事,终能实现一个大大的绿色梦想。

(感谢湖北省武汉市妇联对此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分类
第三章 太空垃圾
倒垃圾
垃圾也是资源
不乱扔垃圾
海上游来垃圾龙
生活垃圾怎么办?
垃圾猫吞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