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增效,控量减负
2022-06-06洪燕
洪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创新增效
在“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转变不仅对教学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还能有力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在达到“创新增效、控量减负”的同时探索出适应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深谙数学思想,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开始,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的思考、学习、讨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升自己的个体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双减”背景下达到有效的转变。
一、营造互动课堂,保证课堂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者的数学教师应灵活掌握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运用自身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因政策背景转变引发的课堂教学转变,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交流与互动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变中必要的步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与学生达到良好的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进而从思想上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在加强师生交流的同时保证教学成效。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大量的提问环节,比如,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异同点?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百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用法一样吗?等等,以此在一问一答甚至一问多答、抢答中帮助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加强学生的理解,达到巩固重点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或理论的理解、记忆,比如,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三队,分别为分数队、小数队、百分数队,在教师提出一个数字后,其余两队要快速转换成自己的格式,速度最快的一队获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沦为”课堂的引导者与旁观者,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学习热情得到提升,知识点得到巩固,课堂效率自然能够得到保证。
二、探索新颖方式,达到创新增效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运用题海战术进行教学,希望学生“熟能生巧”,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得到保证了,但个性化发展也被限制了。久而久之,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打压,容易影响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的积极态度与认识。对此,教师有必要探索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创新增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以三维图画和视频的呈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首先,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制作成 “快闪”视频。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由于其中的物体都是生活中常出现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接着,從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最后,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触摸手中的圆柱教具以及教师的三维动画等方式,清晰地了解圆柱的特征。如此一来,不仅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认识。还活跃了课堂氛围,使以往生硬晦涩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更加贴近生活,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三、减少课后作业,实现控量减负
为了促进“双减”政策,教师务必要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尽可能从学生日常出发,通过作业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多设计一些提高学生生活体验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得到由内而外的提升,以此实现控量减负的目标。
例如,在“扇形统计图”一课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课程目标去设计作业,尽可能做到精简,让作业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成开放性的模式,不限内容,指导学生着眼于生活,思考一下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达哪些事物。在之后的反馈中,有的学生将家庭每月生活费支出做成了扇形统计图,把饮食、购物、衣服、水电费等作为具体内容;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月考总分做成了扇形统计图,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作为具体内容;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一天时间做成了扇形统计图,把睡觉、吃饭、上课、游戏等作为具体内容,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每个学生选择的主题都不一样,但大家确实认识到了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与使用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作业自主性得到加强,这显然比题海战术更加有效。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内在培养,鉴于学生的一般发展规律,教师有必要从小培养学生,在“双减”背景下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减负增效下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同时,为了促进“双减”的落地,教师务必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够、学饱,进而成长为满足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梅. 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 文理导航(中旬),2022(5):28-30.
[2]王琴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J]. 学周刊,2022(12):44-46.
[3]林娅.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J]. 学周刊,2022(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