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核心价值
2022-06-06邵敬敏
[关键词] 词语中枢说;汉字双轨说;字词组合说;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
[摘 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和汉字正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代表之一。
我们汉语追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是:汉语走向世界;汉语研究登上国际舞台;汉语应用服务于全人类。为此,首先需要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提出“汉语自信、汉字自信”。我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和研究,梳理出关于国际汉语教学的新思路:第一,“词语中枢说”;第二,“汉字双轨说”;第三,“字词组合说”。并且建议推广“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这应该对汉语和汉字在21世纪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2-0057-0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和汉字正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代表之一。长期以来,西方某些所谓的“中国通”,出于他们的偏见或无知,对汉语和汉字妄加评议,他们认为汉语“缺乏”像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变化,故而称之为“孤立语”;汉字更是看作图畫型文字,数量高达几万个,是落后的文字体系,远远比不上只有少数字母的拼音文字。这些言论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甚嚣尘上,还被某些中国人看作是真知灼见。
我们汉语追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是:汉语走向世界;汉语研究登上国际舞台;汉语应用服务于全人类。为此,首先需要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提出“汉语自信、汉字自信”,以此推动国际汉语教学、华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精准、充分、全面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核心价值,解释汉语和汉字的互动联系。我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和研究,梳理出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华文教学的“新三说”:
第一,“词语中枢说”,必须认识到掌握充分的词汇量是学好汉语的关键要素。换言之,汉语学习的关键不是语音或语法,而应该是词语。
第二,“汉字双轨说”,汉字具有获取信息量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通道,能够实现形义、音义双轨齐下,其优势大大强于印欧语的单轨式拼音文字。换言之,汉字是掌握汉语词语的一把金钥匙。
第三,“字词组合说”,从单音节汉字(语素)到多音节语词,汉字具有独特的派生功能、组合规则和联想机制。据此,我们倡导汉语学习的“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
1. 语音与文字哪个更重要?
语言的载体有两个:一是口头的语音,二是书面的文字。两者当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一定要比较比较,哪个更为重要?可能就有不同的看法。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早,人类想要表达某个意思,首先就是依赖于声音,意义和语音形式两者一结合,就产生了词语,并继而发展为短语,乃至句子。大千世界,声音千差万别,语音显然是一种特别的声音,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人类所特有的;二是表示一定的意义;三是这种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世界上有几千种不同的语言,首先表现为语音系统的千差万别。
声音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前是无法保留的,所以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就发明了文字。可见,语音和文字就是适应于人类的听觉和视觉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音是第一性的,文字则是第二性的。
但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恰恰相反,语音固然也很重要,但是文字更为关键。因为借助于文字,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时间),远程学习(空间),反复学习(频率),作为书面语的主要载体,文字的重要性显然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事实上,对母语者来说,口头上会说是从小就习得的,长大后主要通过文字学习书面语。对非母语者来说,看比说往往容易得多,我们学习英语等外语就有这方面的体会,很多人阅读或翻译还可以,口语就差多了。而且即使口语交际还可以,但是想真正学好一门外语,不借助于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学习这个节点上,文字显然比语音更为重要。汉语的学习更能够说明这一点,因为汉语的方言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差异,但是使用的文字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汉字。
2. 汉语学习的关键是哪个?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语汇重要语汇难”(1988),他的主要论点就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就是要学好词汇。换言之,其他要素尽管也相当重要,但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词汇才是最最重要的。可惜那篇文章提出了很好的命题,却缺乏充分的论证(该文实际只是某本词典的序言)。
语音、词汇、语法,俗称语言三要素,其实它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其中核心应该是词汇。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如果希望真正做到能说会写,主要就是学生时期大量的阅读,读名著,看小说,阅古文,背好诗,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借助于广泛、持续的阅读,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习用语等)。开始可能是半懂不懂的,不求甚解,甚至于跳过去阅读,但是坚持了十几年,就慢慢地触类旁通了。不仅读懂了,而且可以书写了,可以成文了,可以发挥了,甚至创作了。我们也许普通话说得不怎么样,我们也许不太熟悉语法的一些规则,但是事实上也很少犯错误。所以,掌握丰富的词汇量乃至词语的各种搭配,对学习汉语来说,的确是个关键。其实外语同样如此,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是学习外语的一个可靠的保证。据说有些人学习外语的办法,开始就是背词典,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但是学习词语并不容易。因为,第一,数量庞大,少说好几万个。第二,义项复杂,内部关系错综交错,有同义、近义、反义、类义、喻义等等。第三,词语包含读音,书写形式,语义理解,用法规则。针对这种种难点,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我们常常提及学习语言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其实,一个人要掌握所有的词汇,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不必要的。HSK(汉语水平考试)收词8822个,其中甲类词1033个,乙类词2018个,丙类词2202个,丁类词3569个。常用词指的只是甲乙两类词,大约3000左右,次常用词指丙丁类词,大约5-6千个。这之外的就是一般词语了,根据各人的需求可以分别掌握,可以在实际使用中逐步掌握。
因此,无论对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还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人、外族人,如果抓住词汇这一关键点,突破词汇这一关,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处,尤其在初级和中级阶段更为明显。在学习词汇的进程中,顺便就学习了语音、语法和修辞。说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先明确:词语是语言的核心,精华,重点、主体。不是语音,也不是文字,更不是语法或者修辞。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词语应该是最最重要的,是学习的重点。特别对二语学习者来讲,更是如此。
3. 掌握汉语词语的金钥匙就是汉字
对汉语来说,掌握大量的词汇,前提就是要学习汉字。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就是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的。有人一直在宣扬“汉字五难”:难读、难写、难辨、难记、难学。其实,这是种极为片面的错误看法,因为这些人并不真正懂得汉字的特点与优势。
要学习汉字,首先必须了解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优势,而这一些都必须在对比中才能显示。跟拼音文字相比较,起码有四大优势:
(1)汉字清晰度高,分辨率更高。阅读时理解速度快,熟悉者往往能够做到一目十行。跟拼音文字相比较,这一优势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2)汉字的图像性鲜明,刺激大脑时,会更快更高效地获取相关的语义信息。而且还往往带有一定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减少阅读时必然会产生的疲劳度。
(3)排版时节约篇幅,大大节约开支。同样内容的书籍,中文本跟英文本相比较,前者几乎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阅读时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4)最重要的还在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采用的是“形音双轨制”,可以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而拼音文字则多为“语音单轨制”。
我们获得外界的信息主要依赖于五种渠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当然还有第六感觉(心觉,即下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视觉和听觉,尤其是视觉。所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视觉,是最痛苦的,“失明者”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人,因为他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当然是失去了听觉,那是“失聪者”。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兼顾了视觉和听觉,并以视觉为主。
首先是汉字的形体的具象化,看到某个汉字的形体,就立即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因为,汉字最初就是从图画,到图形文字,再到汉字,逐步演变而来的。即使抽象了,符号化了,但还是保留了某些极为有趣的特征。象形字、会意字就不必说了,生动的线条构成的文字,可以说相当有味道,而且“一点就通”。比如,日、月、云、雨、山、水、丘、舟。至于形声字用不同形旁构成的汉字,其类属更是“一目了然”:
“木”:松、柏、杨、柳、树、架……
(显然都跟“树木、木头”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氵”:江、河、湖、泊、沟、溪
(显然都跟“水”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扌”:提、拉、拖、推、摸、扛……
(显然都跟“手”的动作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讠”:论、谈、辩、讲、说、诺……
(显然都跟“言谈、说话”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由于偏旁形象的提示,大大缩短了语义理解的距离,换言之,从数万个可能性里一下子缩小为在一个有限的子范畴集合里提取。
其次,它还同时获得了语音信息,现代汉字占百分之七十属于形声字,尽管不是那么精确,但是大体上可以类推。其实即使是拼音文字的英语,它的读音也有许许多多的变化和不规则的地方,也不可能看到某串字母就都能够准确读出来。可见,汉字的这个特色,就如虎添翼,形象加上声音,双重的刺激让人们牢牢记住了这个汉字的字形与字义。这就好比:单单从收音机里聆听,或者单单看无声电影,我们都感到不太满足,有声电影(图像与声音双翼齐飞)跟这相比,那完全是一个质的飞跃!拼音文字就好像聆听无线电播音,一连串的语音,显然无助于形象的刺激。千万别小看这形象的刺激以及类别的提示,人们往往凭借这些提示产生联想和记忆提取。象形字、会意字就不必说了,字数最多的是形声字,它的形旁就很有用,在亿万的物体里,在几万个汉字里,一下子就缩小到极为有限的范围之内,识别率提醒率显然大大提高。而且由于偏旁的提示,语义的获取就更加快捷。有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无数实验证明,信息的获得,依靠形象的获取远远超过通过声音的获取。当然,如果形象与声音双轨齐下,那就无敌于天下。文字同样也是如此。有一个时期,我们有些老先生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曾经试图取消汉字,用拼音文字来替代,这必然遭到几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且时间和实践更证明了这是一条数典忘宗的错误思路。“汉语拼音方案”对帮助学习普通话,当然意义重大,但是它绝对不可能全面替代汉字的作用。
4. 核心汉字的多元派生能力
古代汉语里,单个汉字基本上就是一个词,但是随着语言的历史发展,为了词义表达的丰富与准确,依据音韵的节奏需要,单音节词多数发展为双音节词,甚至于三音节,乃至于多音节,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且占据了词汇的绝大部分。双音节词语的产生有多重途徑,我们从单音节汉字跟双音节词语的关系上去探讨,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奥秘。
对学习现代汉语来说,学习一个个汉字仅仅是第一步,而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进入掌握大量词语的关键性的一步。
根据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要求,常用汉字是2905个,这些可以叫做“核心汉字三千个”;常用词语和次常用词语加起来有8822个,这可叫做“高频词语九千条”。当然,事实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词语可能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掌握“以字识词”的诀窍。
我们曾经编写过一本《HSK汉语水平考试词典》(2000),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推行“以(核心词)字识(高频)词”的联想教学法。因为汉语的词汇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内部包含有好多子系统,从词的形、音、义、源等多个角度,可以构成“同形词”“同音词”“近义词”“类义词”“同源词”等。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由汉字为单位组合而成的“同族词”。
其原理就是,运用核心汉字跟其它的核心汉字的“双向组合”(XY/YX),可以构成一系列新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比如我们掌握了“火”(X)与“山”(Y)这两个核心汉字,我们发现它俩可以组合成“火山”与“山火”这两个双音节词。我们还可以用“火”作为前一个语素(X)或者后一个语素(Y)再跟其它的核心汉字进行组合;或者用“山”作为后一个语素(Y)或者前一个语素(X)再跟其它的核心汉字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四个系列的双音节词语。其中,1和2构成“火”同族词,3和4构成“山”同族词:
(1)火+Y(火+其他汉字):火山、火力、火车、火灾、火药、火柴、火焰、火箭……
(2)X+火(其他汉字+山):山火、烟火、薪火、柴火、明火、暗火、怒火、恼火……
(3)山+Y(山+其他汉字):山火、山城、山川、山道、山地、山顶、山东、山歌……
(4)X+山(其他汉字+山):火山、冰山、刀山、假山、江山、靠山、名山、青山……
这样,我们只要掌握了某一个核心汉字,根据双音节词语的前后位置的组合(扩大点也可包括成语、惯用语等),参考上下文,学习者往往就可以推导出新词语的意思来了。这样,就不是一举两得,而是一举几十得。依次办理,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语素同族词系统网络”。可见,掌握“核心汉字”和“高频词语”是非常有用的。关键就是核心汉字具有非常强大的构词派生能力。
推而广之,我们外国学生的词汇量就可以借助于核心汉字的惊人的组合能力,快速、自觉、大量地增加了。可见,我们的传统语文教育,特别强调汉字的联想教学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不仅仅是因为汉字跟词语在语义上有着千丝万缕派生联系,而且还在于,汉字跟现代词语的双音节化、词语的扩大和派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且更在于文化心理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继承和影响。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配合。例如大量的阅读,语法要点的点拨,即兴式写作,互动式辩论,等等。换言之,学好汉语,掌握大量词汇量是一条捷径,而掌握核心汉字则是一把打开汉语这座宝库的金钥匙,但是这不是单打一的做法,必须有方方面面的配合。这就像攻坚战,仅仅有主攻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有侧攻、背攻、穿插攻、迂回攻等等。
其实,汉字跟单词的互动关系还有许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比如:汉字的立体式组合功能;汉字的网络型联想机制;多音节词语的扩展教学;汉字量与词汇量的互动效应。这应该成为我们语言学家探求的重点。我们的汉语研究,必须突出汉语的魅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我们的汉语教学,也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我们坚信:汉语在21世纪必将走向世界,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强国这一大趋势中,必将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成为各国人民喜欢并争相学习和运用的语言之一。
[参考文献]
付兴岭,陈章焕(主编) 1982 常用构词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 2000a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 2000b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A]. 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志公 1988 语汇重要语汇难[J].中国语文(1).
Reunderstand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New idea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spired b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HAO Jingm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China)
Key words: word-centered theory; two-track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and words; associative teaching method of recognizing words with characters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culture. We Chinese researchers lifelong goal is that Chinese language goes to the worl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are ac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serves all mankind. Therefore, we need to put forward “Chinese language self-confidence and Chinese character self-confidence” on the premise of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fter long-term repeated practice and research, we have sorted out new ideas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The first is “word-centered theory”. The second is the “double-track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third is the “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and words”. We propose to promote the “associative teaching method of recognizing words with characters”. This should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ese langau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o go to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责任编辑 师玉梅】
[收稿日期] 2021-12-01
[作者简介] 邵敬敏,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荣誉会长,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讨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语法学史、语言接触与变异、国际汉语教学等。电子邮箱:tshjm@jnu.edu.cn。
① 本文曾在“第五届语言服务高峰论坛”(2020广州)上以“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探索”为题宣读,做重大修改后以现题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研究和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2021澳门)上宣读,并在“第五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文教学与研究》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1广州)上做大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