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交经缪刺法促进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术后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
2022-06-06刘橙橙刘莉王坤鹏黄代翔温木生文锋
刘橙橙 刘莉 王坤鹏 黄代翔 温木生 文锋
【关键词】 温氏交经缪刺法;桡骨远端骨折;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3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small splint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by Wen’s Jiao via contralateral acupunctur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5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0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of Ban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orthopaedic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nshi Jiao and contralateral needl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orthopedic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limb swelling and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motion, McGill pa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ck extension of thumb, grip strength, Pium, tension blisters and safety were observed, after 1,5 and 10 days of oper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observe the occurrenc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complications,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Wenshi Jiao via contralateral acupuncture can promot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fter small splint fixation.
【Keywords】 Wen’s cross-meridional needling; distal radius fracture; early rehabilitation
橈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远侧端3cm内的骨折。小夹板固定是中医治疗骨折最具特色的手法之一,但术后容易发生慢性局部疼痛综合症、关节僵硬、前臂缺血性挛缩、周围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1]。Waljee JF等发现近十年来文献报道的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发生率范围为6%至50%[2]。目前的康复治疗多在骨折4-6周骨痂形成去除外固定后介入,此时关节发生粘连,本体感觉功能缺失,康复介入时痛苦大,见效慢,疗效差,费用高。在骨科康复中,康复治疗和临床治疗是并列的,而不是临床治疗的延续部分,同样强调早期介入以保证良好的效果[3]。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温氏交经缪刺法能促进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术后早期康复,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11月31日在巴南区中医院骨伤科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100例,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1.54±10.34)岁,平均病程(3.18±20.56)小时。对照组男1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1.00±10.04)岁,平均病程(3.25±19.08)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与关节损伤》[4]中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拟定以下标准:①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②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③X线片检查明确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2002年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相应的诊断标准:①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②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③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40-80岁之间,男女不限;单侧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明确,属伸直型或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且对侧肢体健康;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精神疾病,无血液系统疾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年龄<40岁或>80岁;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适宜于针刺的其他疾病患者;怀疑或确有酒精滥用、吸毒者;手指缺损及畸形者;不具备独立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力者;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进行入组的受试者。
1.5剔除与脱落标准:中途不能再继续治疗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生心、脑、血管、肝、肾及其它系统等严重疾病,必须停止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者;中途改变治疗方案者,如需石膏固定、手术治疗等;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继续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以骨科常规治疗,配合每日40min患侧前臂肌肉做静力训练,掌指关节做屈曲、伸直活动,指间关节做外展、内收活动,“小云手”、“大云手”运动,每天运动1次,连续治疗10天。
2.2治疗组:在骨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交经缪刺法治疗。取穴:取健侧门金、五虎、复原、腕顺、天皇、人皇、地皇,解溪。五虎、复原、腕顺,使用规格为0.25×13mm的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至骨面;门金、天皇、人皇、地皇、解溪,使用规格为0.30×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至骨面。得气后留针40min,留针时,患者患侧前臂肌肉做静力训练,掌指关节做屈曲、伸直活动,指间关节做外展、内收活动,“小云手”、“大云手”运动,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0天。
本研究共观察10天。治疗结束后收集数据采用SPSS 20.0統计软件分析。
3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肿胀程度:肿胀程度:患者平躺,取患肢功能位(见附件1),取患者患侧及健侧合谷、后溪穴为测量点。所有受试者必须使用同一款测量尺,同时要确保每次测量都在同一部位,且每同一部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测量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分别在治疗术后第1、5、10天测量。首次测量患侧掌围周径为A1,测量健侧相同部位掌围为B1,差值为C1(C1=A1-B1),治疗后按标记测量患侧相同部位掌围为D1,治疗后患肢肿胀改善程度为:(A1-D1)/C1。
②掌指关节活动度测量:患者平躺,取患肢功能位,使用量角器测定第1掌指关节外展、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首次测量患侧第1掌指关节外展活动度为A2,测量健侧第1掌指关节外展活动度为B2,差值为C2(C2=B2-A2),治疗后按标记测量患侧第1掌指关节外展活动度为D2,治疗后患肢第1掌指关节外展活动度改善程度为:(D2-A2)/C2。首次测量患侧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为A3,测量健侧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为B3,差值为C3(C3=B3-A3),治疗后按标记测量患侧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为D3,治疗后患肢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程度为:(D3-A3)/C3。
③McGill疼痛综合评定、大拇指背伸力测定、握力测定、皮温测定:分别于术后第1、5、10天进行测量。
④张力性水泡观察:记录张力性水泡出现及消失的时间,做前后对比。
⑤安全性观察:基本生命体征测量;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CRP、凝血象及D-二聚体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皮温正常,皮肤轻微肿胀且出现皮纹,肿胀改善度在50%以上,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在70%以上;有效:皮肤紧绷且温度略高于其他正常皮肤,肿胀改善度在30%—50%,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在30%-70%之间;无效:皮肤紧绷且出现张立性水泡,肿胀改善度在30%以下,第2-4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在30%以下。其中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数比较: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法,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Whitney , Krus-ka-Wallis 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标志。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患者肿胀程度情况比较 见表1。
5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范围内又称“辅骨下端骨折、昆骨下端骨折、手脉骨骨折、桡骨下端骨折。”关于其发病机理,中医认为老年群体的肝肾亏虚,筋骨脆弱,因而桡骨远端等很容易出现骨折,其发病原因主要和外力有关。摔倒后外力作用于人体,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引发气血疲滞,邪气闭阻络脉,从而影响后期的恢复[6]。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的中医康复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局部外用法、中药内服调理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的中医康复疗法,具体方法多而繁杂,康复方法种类丰富,且大都联合运用。多数患者难以忍受药石之苦,外敷药容易导致过敏,出现张力性水泡患者予以外敷药物易导致局部皮肤感染。并且外敷、熏洗、物理治疗、传统针灸等都需要在两位医生持续牵引的状态下去除夹板,另由一名医生操作,痛苦大,操作困难,且如果患者骨折出现对位对线差,需手术治疗时,以上治疗会延误手术时机,且术后易感染,这也是骨科医生和患者拒绝早期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骨科康复中,康复治疗和临床治疗是并列的,而不是临床治疗的延续部分,同样强调早期介入以保证好的效果[7]。因此临床骨折康复的早期参与必要且重要。
课题组在患者术后第一天立即使用温氏交经缪刺法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掌指关节活动度、皮温、握力、McGill疼痛综合评分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二者差异显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能有效的减轻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术后患者的肿胀、疼痛,改善掌指关节活动度,促进骨折的早期康复。重庆市名中医温木生从事临床40余载,擅于使用交经缪刺法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类疾病。“缪刺”的原始记载见于《素问·缪刺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古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交经缪刺”又见于《标幽赋》:“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杨继洲注曰:“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临床上对于邪气闭阻络脉而出现疼痛性的病症,都能发现上下左右的对应规律。基本呈现腕踝关节的交互对应、肘膝关节的交互对应、肩髋关节的交互对应、趾指关节的交互对应[8]。根据温老的经验,取穴健侧门金、五虎、复原、腕顺、天皇、人皇、地皇,解溪,这样就事实上形成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左取之右的双交叉取穴方法。素问的论述更加明确:“善用针者,以左治右、以右治左。”这种双交叉取穴法正是温老师对中医古典方法的临床应用。临床以针刺方法刺激健侧经络、穴位来激发人体健侧经气,按十二经气血流注,带动患侧经络的经气疏通,使患侧的气血津液调和,阴平阳秘,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9]。上述取穴法即为上病下取的应用典范,对骨折的治疗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均体现出经典的力量。相关实验证明,交叉取穴针刺可提高软组织损伤兔中枢亮——脑啡肽的含量,亮——脑啡肽的含量增加是机体缓解疼痛、促进修复的一个重要因素[10]。温老还非常重视针刺手法,倡导“以骨治骨,以筋治筋”,如针刺腕顺时应尽量紧贴第五掌骨,发挥以骨治骨的作用。
温木生老师在重视针刺选穴的同时,十分强调运用针刺运动法。即运用上述针刺方法得气时,嘱患者前臂肌肉做静力训练,掌指关节做屈曲、伸直活动,指间关节做外展、内收活动,“小云手”、“大云手”运动等自主运动和被动运动。这种针法疗效极佳,透刺能使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气得以沟通,营卫气血得以疏导,加强了多经间的联系,增强了针刺感应,透刺配合针刺运动疗法,其针感可保持较长的时间,作用于较大范围,直达病所,有利于持续激发经气,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复[11]。温氏交经缪刺法不仅解决了临床上患者因疼痛拒绝早期功能锻炼的问题,并且针刺健側,活动患侧,不用去除小夹板,也解决了患者对骨折再移位的顾虑。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患部疼痛明显减轻,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患侧肌肉也明显放松,此时加以运动,可达最好效果。现代医学研究[12]显示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每周降低10%),在制动期间进行运动锻炼可以减少肌肉功能衰退和骨质丢失,正好完美的契合了温老早期采用针刺运动促进骨折康复这一理念。因此交经缪刺法与患部运动有机结合,在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术后患者肢体疼痛、肿胀、關节活动度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温氏交经缪刺法,针刺健侧穴位,活动患侧,不用去除小夹板,“动”、“静”结合,调和骨折保守治疗中的经典矛盾,不影响骨科手术时间,不增加患肢感染风险,疗效显著而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建. 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系统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Waljee JF,Ladd A,Macdermid J C,et al.A Unified Approach to Outcomes Assessment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J] .J Hand Surg Am,2016.
[3]莫通.骨科临床康复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
[4]王亦璁,姜保国.骨与关节损伤[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13 - 915.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1.
[6]王恒. 促骨生胶囊口服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9.
[7]莫通.骨科临床康复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
[8]徐静.交经缪刺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9):75.
[9] 潘志翔.温木生交叉取穴电针治疗肩周炎经验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03):8-10.
[10] 王文远,王钵. 交叉取穴针刺臀痛穴观察脑内亮──脑啡肽含量的实验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1998(11):53-55.
[11]陈武杰,林妙君,陈秀玲,等.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60例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6):511-513.
[12]励建安,康复医学中制动与运动的矛盾[J].现代康复,1998,2(4):273.
项目:重庆市科卫联合中医药科研项目 编号:2020ZY023949
作者简介:刘橙橙(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刘莉(198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