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06-05文/李毛
文/李 毛
走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必须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双碳”布局,以企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正加快迈入“碳经济”时代,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拉开帷幕,为企业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走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必须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双碳”布局,借力“双碳”发展,以企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一 理清思路,深刻认识“双碳”目标战略意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从全局视野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从阶段特征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从顶层设计看。党中央、国务院高规格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于2021年10月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随后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从实现路径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这为我们更好地融入“双碳”战略、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认清形势,系统把握“双碳”对重工业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一是政策机遇。中央提出,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市场机遇。在“双碳“政策倒逼下,绿色发展型企业无论是产品市场、碳交易市场还是碳汇方面,其发展空间都无比巨大。就煤矿碳交易市场来说,煤矿每利用1亿立方米矿井瓦斯,相当于减排150万吨二氧化碳。如果将减碳指标投放碳交易市场,就是数亿元、数十亿元的无形资产。
三是发展机遇。2021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对煤炭企业未来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标定了煤炭产业发展减碳、低碳化的大方向,以及持续做减法的大趋势,这是“双碳”倒逼下煤炭产业的必然命运。同时,肯定了煤化工转型方向和发展潜力,提出了煤化工产业“三化”发展重大要求,强调了煤基产业创新使命。可以看出,煤炭未来逐步减量替代是大势所趋,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受益,要善于把握“十四五”“十五五”发展窗口期,坚持安全高效导向,加快产能挖潜、技改提效、智能化改造步伐,最大限度提升资源价值。
2.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一是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任何生产型企业,必然是绿色、低碳、清洁生产,一切不符合环保节能标准的生产环节,必将被时代淘汰。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新挑战。排放量和能耗,对企业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大。比如,现在新上项目,要求设计之初就把“双碳”标准作为前置条件。
三是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新挑战。“双碳”必然带来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掀起减碳科技潮流,这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总的来看,“双碳”目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家领导力,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
总之,就重工业企业而言,融入“双碳”战略、推进“双碳”目标,因其规模大、能耗高,调结构、上项目,受“双碳”政策制约很大。但反过来看,这类企业在节能减排降碳上潜力巨大、容易出效果,只要找对方向、找准路径,就能对整个企业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重工业企业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举措、更严的要求,担当起“双碳”主力军、先锋队的重大使命,必须从根本上着手,积极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降碳、绿色能源建设,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 立足实际,准确把握平煤神马集团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有益探索
平煤神马集团以煤炭开采起家,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在减污节能降碳上压力大、担子重。近年来,平煤神马集团始终把环保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从管理机制入手,大力推进节能减碳减排、绿色能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双碳”工作
落实党中央“双碳”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在全煤行业率先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环保节能部门为专责机构,牵头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摸清集团产业环境承载容量及林地、绿地碳汇能力,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并与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度结合,有力指导减污降碳协同。
2.成立专业公司,积极进军减碳服务领域
一是成立河南神马减碳技术有限公司。围绕温室气体减排、CO2捕集与储存利用、气体污染物治理等技术研发,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减碳节能项目进度,促进创新项目与产业对接、创新成果与现实生产对接。比如,集团下属尼龙化工公司是我国较早开展CDM减排的公司,具有成熟的经验技术,于2007年底建成投运氧化亚氮分解项目,4年内减少1962万吨CO2,通过欧洲市场,收益人民币近10亿元。这充分证明,降碳能够为高耗能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成立首安节能公司,重点实施地面瓦斯抽采利用。目前一家集团下属煤矿,每天可抽采煤层气1万m³,创效近30万元,下一步将向集团所有高瓦斯矿井推进。
三是发挥技术优势,实现节能降碳。发挥集团焦化企业控制直接排放的环保技术、控制间接排放节能技术、碳转化利用的固碳技术三大技术优势,探索搭建技术输出平台,服务焦化行业低碳节能生产。
3.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实施能源替代
利用自身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优势,在全集团推广实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搭建金太阳+互联网发展新平台,探索实施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大数据、5G结合的“淘宝式”服务新模式,最终形成光伏综合运营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鼠标一点即来光伏电源。“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20亿元,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集团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规模达到3GW,每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使光伏绿色能源占集团总能源消耗的35%以上,力争“十五五”末,达到10GW规模,打造河南省重要的光伏发电企业。
4.强化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绿色产业
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点围绕“管住尘、治住气、回用水”,在全行业率先实施近零排放五年行动,投资近50亿元进行环保治理,打造“看不见烟雾、闻不到异味、听不见噪声、触不到灰尘”的产业体系。引进发泡陶瓷、透水砖、路沿石等新型建材生产线,加快平顶山静脉产业园建设进度,打造全国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力争到“十四五”末,固废处置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利润14亿元。
四 高位推动,精准实施“双碳”目标驱动下的平煤神马方案
立足“十四五”,平煤神马集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坚定担起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平煤神马方案,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为河南省、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平煤神马贡献。
1.明确发展战略,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转型
瞄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高水平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积极进军,大力发展芯片硅料、氢能、新能源+储能、环保节能、生物质等领域,着力打造绿色能源体系,不断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努力在新兴未来产业抢滩占先。力争到2035年,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收比重占到集团70%以上,完成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转型。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强企,成为全球优秀的高端功能材料领军企业。
2.坚定发展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聚焦三大核心产业,坚持所有项目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不投资,与主业联系不紧、脱离园区的不投,国家限制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不投资,不占领行业高端领域、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不投资,持续做优产业链、做强产业园,加快推动尼龙新材料、硅碳先进材料两条主链向中高端迈进,建设豫西南先进材料“工业走廊”。在具体产品上:一是发展碳纤维、优质活性炭、咔唑等医药中间体、石墨烯导热膜与石墨双极板等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碳材料。二是研发新一代己内酰胺等领跑技术,加大己二腈、对位芳纶成果产业化力度,放大特高强尼龙66工业丝、高性能人造丝浸胶帘子布等差异化高端尼龙产品比重。三是掌控区熔硅、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等若干个拥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话语权的新能源新材料拳头产品。
3.转变发展方式,依靠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一是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减排与适应并重。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就排污许可证后管理、VOCs治理、新固废法日常管理开展专项培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全面规范碳资产管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二是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更加突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市场化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安全环保、经营管理、资本运作、风险防控等各个方面升级换代,实现集团做强、板块做实、基层做优。
三是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一刻不停地推进创新,努力攻克制约当下、影响未来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使创新成为集团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