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礼萍
2022-06-05王一苇
王一苇
秦礼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地学领域,秦礼萍是少数做到顶尖的女性科学家。她曾获得2014年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奖(Houtermans Award),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去年又获得国内支持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奖。
无论是读博时研究太阳系演化的秘密,还是独立后探索“生命从哪里来的”,秦礼萍的科研历程可以概括为两点:专注于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要有方向和目标,任何一个实验、一个指标都有其目的。
2005年的一个夜晚,27岁的秦礼萍独自待在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的实验室。四周静悄悄,只有质谱仪偶尔发出的蜂鸣声。她已经熬了几个大夜。这几天的夜晚,每隔两个小时,她都要起身监测一次质谱仪,测量样品。机器一开动,进入稳定状态就不能停,要趁着状态好,把所有样品都做完。
秦礼萍快速扫过一行行机器得出的数据,脸上再次浮起疑惑。几个月了,样品的同位素比值仍然达不到稳定值,她搞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
实验要顺利完成,她首先得确保取得的样品中同位素比值精度控制在0.01‰之内。然而,这个年代的质谱仪测量并不那么精确,数据经常“飘”。影响同位素比值测试结果的因素多种多样,秦礼萍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因素,却还是找不到答案。
她去问博士生导师。但导师什么都没说,扔下一句 “I don’t know more than you(我知道的不比你多)”,让她回去继续做实验。
秦礼萍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这是她来美读博的第四年,可距离研究出成果好像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她面前,曾经有过一条更好走的路。她有5年时间跟着另外一位导师研究地球上的岩石,探索如何通过夏威夷火山熔岩的铁锰元素比值解析地球地幔的构造,论文完成的很顺利。第三年,导师要去另一所学校,走的时候建议她,凭着现有成果,已经可以毕业。4年就毕业,这对于博士而言几乎是梦寐以求的。但是,思虑再三,她决定拒绝这个诱人的提议,加入系里另一位教授 Nicholas Douphas 的团队,从头开始。
在新导师给的5个博士论文课题里,秦礼萍一眼挑中了铁陨石中的钨同位素研究。
“做科研,你肯定要去做最前沿的。”2005年,地球上只有不多的幾个实验室有条件做陨石中钨同位素的研究,芝加哥大学是其中一个。作为宇宙化学研究的热地,学校配备的超洁净实验室是实验的必备条件,而常常举办的seminar更是给了秦礼萍了解前沿进展的好机会。
当然,这绝不是个十拿九稳的项目,一不小心,也许连毕业都会成问题。她取陨石样品研成粉末,配制溶液,经装满树脂的离子交换柱过滤,提纯所需的元素,测量、比较其同位素组成的差异,以计算陨石的年龄。一天天,反反复复。
“我的经验就是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记不得分析过多少份样品后,魔法消失了。“我发现规律了,跟别的因素都没关系,就跟标样和样品的浓度匹配有关系。”秦礼萍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准确测量铁陨石中钨同位素含量的方法,并由此推断,组成这些铁陨石的原材料,即太阳系中的初代小行星,其诞生时间约为太阳系诞生后几百万年之内,比此前科学家们推测的要早很多。
此前,人们认为曾经熔融而核幔分离的小行星,诞生时间比未熔融过的小行星晚。而秦礼萍的研究证明,这些小行星实际上形成得更早,而正是由于其处于太阳系形成早期,灭绝核素丰度高,衰变的时候产生了大量热量,才有了熔融的过程。
论文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发表在分析化学的顶刊 “Analytical Chemistry ”和固体地球科学的顶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引起业内轰动。2014年《自然》杂志对秦礼萍的专访,将这项研究称为她科研生涯的 “转折点”。
2008年,秦礼萍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天体化学领域顶尖的卡耐基研究院做博士后。
其间,她确立了学界关于锰铬同位素定年体系的研究标准。“铬的性质,我现在基本上摸透了。”
在她看来,做研究,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而非为了发展技术而研究技术。“还是要先有科学问题,才去找适合的工具。” 她说。
也因此,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读第二个博士后、选择研究方向时,她不顾博士生导师 “你这相当于是自杀”的反对,选择了研究表生过程,即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
在不同演化阶段, 地球表生地质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状况, 能显示地球大气圈、水圈化学变化对其的控制作用。因此,研究这个过程有助于了解地球大气圈、水圈的形成,并以此探索地球乃至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
尽管这与秦礼萍曾经研究的地球深部地质过程迥异,相当于从头开始,但她认为再难也值得做。
在地学领域这个男女性别比例极不均衡的学科,秦礼萍是少数做到顶尖的女性。
去年,秦礼萍申请到了“嫦娥五号”的月壤样品,通过金属同位素研究其演化过程;而最近,她和合作者一起把一个微型的行星形成模型送上了中国的空间站,计划在空间站的微引力环境下探索初代行星形成的过程。这将是空间站中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实验。
“一些可以发很多文章但她觉得意义不够大的课题,她不会给我们做,除非是某个学生着急毕业。” 秦礼萍的博士生、研究环境地球化学的方子遥说。
他说,导师要求他们,一是要专注于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二是要有目的性,要明白做任何一个实验、测任何一个指标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能真正“照看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些不同的研究汇聚在一起,指向她眼下最感兴趣的一个宏大的科学目标:生命从哪里来?
研究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最终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来源。秦礼萍希望,通过对陨石和地层的同位素研究,找到一些更早的生命存在的迹象。
◎ 来源|科技学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