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分析
2022-06-04王锐
文/王锐
遗传代谢病由基因突变所致,可使得维持机体代谢受体、载体和膜功能发生改变,引发代谢紊乱,继而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神经系统损伤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受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影响,筛查方式尚未统一,且疾病较为少见,症状表现特异性不足,诊断难度较大。现阶段串联质谱技术逐渐得到推广,使得新生儿遗传代谢病随之得到明确诊断。基于此背景,本文分析我实验室2019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日的13321 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患者初筛和复查结果,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9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的13321 例新生儿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男为7872 例,女为5449 例,孕周:2275 例<37 周,10020 例在37-41 周之间,926 例≥42 周,出生时体重:1500 例<2.5kg,10610 例在2.5~4.0kg 之间,1211 例>4.0kg,标本采集时日龄:≤7d 者12750 例,8~20d 者420 例,>20d 者151 例。确诊新生儿7 例,4 例为男性,3 例为女性,孕35~40 周,平均(37.12±1.44)周,标本采集时日龄4~7d,平均(5.75±0.54)d,疾病分布:苯丙酮尿症3 例、戊二酸血症1型1 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2 例,枫糖尿症1 例。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均在出生3d 后进行串联质谱初筛,喂养6~8 次后,于足跟处采集末梢血,制成直径在8mm 以上的滤纸干血片,于室温18~22℃晾干,对干血片质量予以检测,待标本合格后,送至新筛分中心检测。具体操作为;用打孔器取质控样本(直径为2.8mm)和待测样本血片,于u 型底96 孔微孔板内放置,在各个孔内加入萃取工作液100μL,于45℃的条件下,以700 转每分钟的速度震荡温育45min,取上清液80μL 转移至V 型底96孔板相对应的位置,以铝箔纸覆盖,以降低挥发概率。于自动进样器放置V 型板,形成样本列表,经多反应监测模式予以检测,经MassLynxv4.1 串联质谱筛查信息系统计算。
1.3 观察指标
分析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分布情况,对比不同疾病特异性指标初筛和复查水平。特异性指标参考范围见表1。
表1 特异性指标正常参考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筛查出7 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患者,疾病分布和筛查结果见表2。
表2 疾病分布和筛查结果(±s)
3 讨论
遗传代谢病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通常是由人体内某些膜泵、酶、受体等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引起的,可使得机体生化代谢异常,单一疾病较少出现,多为多种疾病同时存在。此类疾病症状表现典型性和特异性不足,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出现在新生儿时期,涉及多个系统和组织器官。现阶段,临床已发现四百余种代谢性疾病,较为常见的达三十余种,既影响儿童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也可增加患儿残疾与死亡风险,需重视疾病早期筛查与诊断工作的开展。
串联质谱是筛查新生儿代谢遗传病的重要方式,可以不同物质特征性带电粒子为依据,定量分析特征粒子峰强度,通过一次实验可检测多种分析物,在四百余种新生儿代谢遗传代谢病的筛查中存在应用价值。文中出现3 例苯丙酮尿症患者,是患病率最高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由PAH 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含有外显子13 个和内含子12 个,可降低酶活性,影响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进而在体内大量蓄积,引发此病。苯丙酮尿症患儿存在突变位点,各位点突变频率各有差异。苯丙酮尿症发生后,可使得患儿出现智力低下、脑萎缩、皮肤湿疹和色素脱失表现,尿液中可带有鼠尿臭味,新生儿时期一般无异常表现,6 个月后有相应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若不及时干预,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导致智力异常,需尽早确诊,及时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儿智力水平。戊二酸血症1 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戊二酰辅酶A 脱氢酶缺陷相关,羟赖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代谢异常,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变性损伤。原发性肉碱缺乏症为脂肪酸β 氧化代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SLC22A5a 基因突变所致,该疾病在婴幼儿群体较为多发,可使得患者血液、组织、细胞内肉碱缺乏,增加代谢紊乱、肌张力减退和肌无力发生风险。枫糖尿症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亮氨酸、异亮氨酸与缬氨酸对应的分支酮酸蓄积于体内经尿液外排,多在婴儿期发病,诊断难度大,可因呕吐导致缺水,引发酸中毒,进而导致死亡。
文中数据显示,对新生儿进行代谢遗传病筛查,苯丙酮尿症、戊二酸血症1 型、枫糖尿症和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特异性指标初筛和复查结果大体一致,验证了串联质谱在新生儿代谢遗传病筛查中的作用。
总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初筛类型多样,予以串联质谱可准确诊断,存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