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答卷”

2022-06-04张艳程静强

商业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福祉文明生态

张艳 程静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为导向,正面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科学解答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时代之问”。在此引导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顺利过渡到生态建设实践中去,以实践为根本,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本源之力,解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问”。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人民才是这场“生态大考”最终阅卷人,所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在于圆满答好“人民之问”,这也是上述“两问”的最终价值归宿。

“时代之问”反映特定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与自然不断互动的发展史。事实证明,工业文明虽然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但其所附加的生态危机是人类所不能承受的。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共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人类指引了一条现实可靠的路径,即人类只有在善待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生态文明理念,以社会问题的视角出发,审视当今时代突出的生态危机,强调以社会和谐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社会辩证发展的文明实践史的总结,更是对特定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反应。

“时代之问”回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问题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始终都离不开自然,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础之上。不可否认,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人类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光辉的背后却是生态毁坏这样惨重的代价,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我们效仿的典型模式。关于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对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总结,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其在根本上扭转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固有矛盾,打破了西方以牺牲生态环境而谋求经济发展的错误模式。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有力回应了实现发展的永恒诉求和改善环境的时代难题。

“时代之问”助力解决当今社会主要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强烈的现实需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助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绿色环保、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加平衡充分,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践之问”助力建设美丽新中国

面向未来,美丽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应给予这项工程足够重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永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才能构建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统筹发展的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其次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落实,当以政府为主导,将生态文明建设渗透进社会各行各业中,为各项事业发展制定生态文明指标;此外,要制定明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纲领,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各个岗位的责任与义务。最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视野不应局限于国内,借鉴他国先进的生态治理经验同样意义深远。

“实践之问”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繁衍生息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因素,通过持续有效的物质资源供给,健康舒适生存环境的构建来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从而为中国的后续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从微观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唤醒全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凝心聚力,这是对和谐社会“六要义”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所有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所以要把保护生态、共建绿色、环保、和谐的社会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增强全民环保节约意识、提高生态责任感、道德感,开展全民绿色环保行动,号召和动员全体社会民众将节能减排、防污治污的环保意识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筑牢生态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之问”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人民遵循现实环境问题到解决环境问题再到具体经验总结逐步归纳提炼而来,这是一条集聚中国传统环境治理智慧以及国内外生态改善经验于一体,并经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但任何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相反,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就必须不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不断更新和发展其思想内涵,以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去丰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永恒课题”。

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取得良好现实成果,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在未来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环境治理和改善的实践土壤,以此为“源头活水”继续滋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断加强其实践针对性和价值引导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引,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人民之问”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态利益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要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相较于以利润为目的、主张自然资源私有化和市场化交易的自由主义生态福祉观,社会主义生态福祉观从最广泛的民众利益出发,强调自然资源的公有制和社会管理。前者生态福祉是被私人集团垄断的福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美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少数富人的专属。而后者站在普惠共生的利益分配角度,维护着全体人民最广大的生态环境权益,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国人持续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以弘扬社会主义生态福祉观的优越性。回望一路来的艰辛付出,人民生活不仅更加富裕而且更加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的福祉惠及了各族人民,这也从侧面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必须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给予广大人民良好的生态福祉基础上,谋求的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环境问题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已不单单是生态问题,其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經济、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将其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理解。只有足够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实现伟大复兴,这是长远大计。

“人民之问”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自然环境问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完全做到独善其身。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病毒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等都是世界性的。共同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美好优良的生态环境应该是全球人类共同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追求,世界各族人民理应暂时搁置思维上的固有差异,形成基本的理念共识来携手面对全球生态治理问题,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人类家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共同追求,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全球生态问题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思想指导和经验借鉴。

时代发展到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唯人类利益论”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唯环境利益论”都存在一定的价值偏见和理论缺陷。两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则更具真理性,符合当今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时代主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之上,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将更好地指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国从未改变过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担当,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诸如,腾格里沙漠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宁夏西海古地区重新披上了绿装,这些成就都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秉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将履行可持续发展国际公约,不仅解决国内的生态环境挑战,还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思想指导和经验借鉴,从而帮助实现全人类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共同追求。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福祉文明生态
福祉与福祉学的基本理念与宗旨
漫说文明
如何理解福祉与福祉学及其实践
文明过春节
新常态下优化以家庭需求为中心的组织功能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