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2022-06-04讲历史的王老师

阅读(书香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淘米水酒楼眼镜

讲历史的王老师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人称近视为“不能远视”,就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古人也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書,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但是,古人对近视的发病机理没有科学的认知。近视的机理是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拉长,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导致物体影像模糊。而古代中医却将近视的发病机理归结为阳虚,因此对近视的治疗方法竟然是补肾。即使到了清代,医学家林佩琴依旧认为:“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

为了弥补近视的问题,古人会使用放大镜和眼镜。我国已知最早的放大镜,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为水晶材质。唐代,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质放大镜进入中原,被称为“火珠”或“火齐珠”。从名字便可以看出,唐朝的放大镜主要用于聚光点火,并非近视者专用。用放大镜观阅文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暇日记》记载: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阅案卷时用水晶镜观看文字。为何放大镜看字在宋代普及呢?可能是因为宋朝科举制大规模扩招,读书人用眼疲劳而导致近视增多,以至于放大镜大派用场。

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双镜片的老花镜,名为“叆叇”(ài dài),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镜很接近。《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种眼镜的镜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中间有横梁,架在鼻子上,没有镜腿,使用者可用细绳缚于脑后。

今人使用的有镜腿的现代眼镜源自西方,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其在明朝宣德年间传入我国。十三世纪,欧洲出现了眼镜。随后,眼镜制造业迅速发展,意大利还出现了相关的行业规范。明朝仇英的名画《南都繁会图》就有戴眼镜的人物形象。

到了清朝,眼镜的使用更为普遍。那时的来华传教士,很多人将眼镜作为礼物献给清朝皇帝。这里的眼镜,既有老花镜,又有近视镜。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眼镜控,仅雍正九年(1731)获得的西洋眼镜就有百副之多。不仅收藏,雍正见到新式眼镜,还会命内务府仿制。清朝内务府下设有专门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办处,其中就有专门制作眼镜的“眼镜作”。雍正皇帝还经常将眼镜赏赐给大臣,算作一种特殊的福利。

清朝时期,民间制造眼镜的作坊也开始兴起。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广州就见到了这种眼镜作坊。使团人员在著作中记载道:“中国人不少戴眼镜的,他们把眼镜捆扎在头上。他们的眼镜片是水晶做的,广州工人能用一种钢锯把水晶刺成薄片……中国工人大概不懂光学原则,他们不能按着人的视力缺陷把镜面磨成相适应的凸度和凹度。他们把镜面磨成各不同的凸度和凹度,放在那里,供顾客自己试验配戴。”可以看出,清朝人卖眼镜没有今天验光的步骤,只是将不同度数的眼镜放在那里让顾客试戴选择。这个方法和过去农村集市上卖眼镜一样,没有量身定做,自己试戴合适即可。

由于民间眼镜作坊的发展,清朝文人和官吏戴眼镜成为普遍现象。乾隆时期,有一知府进京面见皇帝。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能见皇帝一面也是难得。这位知府在述职后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臣出发前啊,家中老母命臣务必瞻仰圣上龙颜,以便回去后向家母描述圣上的尊容,让她老人家不虚此生!”乾隆皇帝听后就乐了,下令道:“那你就看啊!”可是这位知府是个近视眼,眯缝着眼睛也看不清。“确认过眼神”,乾隆知道这位爱卿也是一个近视的人,便问道:“你有眼镜吗?”这知府还真从袖中掏出一副眼镜,戴上后,将乾隆皇帝仔细看了一遍。瞧瞧古人这情商,多会拍“彩虹屁”。

眼镜刚传入中国时,其价格和一匹马一样昂贵。后来,眼镜作坊普及,成本降低,五六钱银便可买一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五百元。这样亲民的价格,也是眼镜在民间普及的重要原因。

古人近视看不清字时,除了用眼镜来解决问题,还会请人来帮忙读书给自己听。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欧阳修这操作相当于雇了个“人工点读机”,哪里看不清就点哪里,估计文忠公得有好几百度近视。

古人用什么洗脸

我们曾提到古人会用淘米水洗头发。其实,淘米水在古代可谓万能,不光能用来洗头发,还可用来洁面。《礼记·内则》说:每三天要洗一次头发,如果脸脏了,就用淘米水洗洗。淘米水呈弱碱性,可以祛除脸上酸性的污垢,还可以吸除面部多余的油脂。淘米水洗脸还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其富含的维生素B和淀粉能在脸上形成遮盖效果,有短暂性的美白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女性用这种古法洗脸。

除了淘米水,古人还用草木灰洗脸。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内含碳酸钾,总体呈碱性,有很好的去污效果。古人将草木灰兑水,制成“灰汁”,可用来洁面或洗澡。武则天喜欢用益母草制成的灰汁来洗脸护肤,医书称之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怪不得唐太宗、高宗父子两代都喜欢这张面孔,原来人家有护肤秘籍。

但要说古人最常用的洁面用品是什么,答案竟然是猪胰脏。猪的全身都是宝,不光能吃肉,还能用来洗澡。猪胰脏为长条形,十余厘米长,粉红色,内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够有效去除和分解污垢。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猪胰脏的去污功效,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古人以猪胰为主要原料,制作出了古代最常用的洁面品——澡豆。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药方》记载了澡豆的制作方法:先将猪胰脏洗净并去除脂肪油污,然后研磨成糊状,加入豆粉后搅拌均匀,最后经自然干燥形成块状或球状的澡豆。古人为了增加澡豆的美白和增香效果,还在澡豆中加入各种配料,如甘松、丁香、麝香、白芷、冰片、皂角、阿胶、糯米等。孙思邈亲自为澡豆代言,称其“治面黑不净,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有些加入特殊配方的澡豆,还具有去除粉刺、痤疮的功效,看来古人也饱受青春痘的困扰。

澡豆是伴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行而普及的,至唐宋时才在民间普及。很多人最初并不知道澡豆为何物,为此还闹出过一个著名的笑话。《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的王敦与舞阳公主结婚,成为驸马。公主的生活方式很是时髦,王敦有些跟不上趟儿。婚后的一天,王敦在家上厕所,公主的侍女就端来干枣和澡豆,干枣是用来塞鼻孔阻隔臭味的,澡豆则是厕后用来洗手的。王敦哪认识这些公主用的高级货,还以为这些是“如厕甜品”呢,直接就给吃了!这一彪悍行为逗乐了侍女,忍不住偷偷地捂嘴笑。

宋朝人在澡豆的基础上,又制成了肥皂团。南宋的都城临安,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生意的人,可见其当时的流行程度。其实,肥皂团就是今天香皂的雏形,只是前者纯天然手工制,后者是现代化工产品。明清两朝,这种澡豆型的肥皂团继续流行,由于是用猪胰脏制成,民间俗称为“胰子”。清朝末年,仅北京一地就有七十多家胰子店,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时有家名叫“花汉冲”的化妆品店,售卖各种“花汉春”品牌的美妆和洗护用品,其中胰子和香粉是爆款,大内皇宫也在该店订购化妆品。这家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化妆品店,兴旺了四百多年,直到1952年才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北京大栅栏当年的旧址上,“花汉冲”老铺重新开张,希望继续传承国妆之美。

古人如何下馆子

酒楼行业兴起于隋唐,繁盛于宋朝。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京街景中,酒肆鳞次栉比。宋朝的酒楼分为两种:“正店”和“脚店”。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酿酒权。宋朝官方掌握国营酿酒坊,同时也允许民间酿酒,但需要获得官方授权,并且只能从官方购买酿酒用的酒曲。拥有酿酒权的酒楼便是正店,其余的大部分酒楼没有酿酒权,它们要么从国营酿酒坊进货,要么从正店进货,统称为脚店。通俗地讲,正店相当于今天的“旗舰店”,脚店则是“加盟店”。

走在汴京的大街上,你一眼便可认出哪些是酒楼。除了皇宫,装修最豪华的便是酒楼,尤其是那些正店,很高很显眼。其中最著名的酒楼名叫樊楼,楼高三层,下面还有两层石砌台基,总高度有五层楼。这个高度在古代非常了得,周围街景一览无余。但是樊楼内的西侧房间是不能开窗眺望的,因为西面就是皇宫了。吃饭之余,还想顺便看看皇帝家的“直播”?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酒樓不仅高,门面装饰也非常“豪横”。门前用长木杆搭起与楼齐高的“彩楼欢门”,每一层搭出山形花架,装点上花鸟饰物,再在檐下垂挂丝绸流苏,精巧又华丽。酒楼门口或屋顶上,还挂着高耸的“望子”,又称“青帘”或“酒旗”,多用青白布制成,上面写有酒楼的宣传广告,很远便可望见。此外,高档酒楼大门两侧还会装一排木质栅栏,用来拦挡行人和车马,这种特制的栅栏被称为“柜马叉子”,宋代以前只有官府门前能用,可见宋代酒楼的牌面之高。

走到酒楼门口,千万别慌,装作常客的样子,稳当地走进去。门口会有两个帅气的小厮招呼你,相当于今天的门童迎宾。他俩“头戴方顶样头巾,身穿紫衫,脚下丝鞋净袜”,俯首躬腰将你引导到座位。如果你想体会市井的热闹,坐在大厅就好了。大厅里有很多张大小不一的桌子,名曰“座头”。如果你想和朋友边吃边聊点私事,那就上楼上的“阁儿”,也就是包房。

入座后,先来服务的是“过卖”,即点菜的伙计。过卖很有眼力见儿,而且记忆力非常好。帮你点完菜后,他会将所点菜品一次性传唱给“铛头”,即厨师长。二人配合十分默契,所有菜品只须传唱一遍即可。接下来,专管点酒的酒保会过来为你服务。和今天不一样,宋代高档酒楼里菜和酒是分开点的,过卖和酒保各司其职,保证服务的专业性。

酒菜点完,稍息一会儿,“行(xínɡ)菜者”就会为你上菜。这些行菜者端菜可是绝活,左手捧三个碗,右臂展开能托二十个碗,并且保证不会上错。高档酒楼对服务品质的要求极高,假如菜名报错或菜上错桌了,行菜者会被扣工资甚至开除。菜上来后,就要轮到“量酒博士”出场了。虽称博士,但他们并非学者,只是负责打酒、量酒、筛酒的服务员。博士是大家对他们从事专业的尊称,类似今天理发店里的“托尼老师”。上酒菜的过程中,过卖也不会闲着,他们会观察桌上的菜品变化,不断为你换菜。当你举杯饮酒时,会为你换上“细菜”,也就是开胃小菜。换完细菜后,高档名菜就会压轴上场,让你整场饭局的吃喝很有层次感。

宋朝酒楼里还有很多闲散的编外服务员,比如“闲汉”,长年在酒楼等待为顾客提供有偿跑腿服务的机会。如果你想加点外面的菜品,闲汉就会帮你去买,相当于今天的送餐小哥。从中可以看出,宋朝酒楼的经营之道很是大气,并不会“谢绝自带酒水”。

酒到酣处,有人助兴吗?当然有。宋朝酒楼为了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允许歌妓在酒楼卖艺,时人称为“赶趁”。常见的卖艺项目是弹唱,另外还有吹箫、弹阮、锣板、散耍等。客人们在品尝美酒佳肴之时,“随意命妓歌唱,虽饮宴至达旦,亦无厌怠也”。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一书)

猜你喜欢

淘米水酒楼眼镜
会变色的淘米水
到酒楼就餐车辆被盗,谁该为此负责
一碗淘米水=10种药
从天而降的眼镜
酒楼失火案
神奇的眼镜
用活淘米水
青蛙汤
天然清洁剂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