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校本阅读 彰显数学素养
2022-06-03许美观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灵活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久不断为之努力的过程。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仅仅出现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数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创新优化自己的课堂,使学生在学到基本理论数学知识的情况下,逐步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并不断实践应用在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本;阅读习惯;小学教学;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3-0067-04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自己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意义的。文章针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校本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当中,一贯认为阅读习惯只出现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当中,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很少有阅读的现象发生,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及时更新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而后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呈现给学生几个问题的选项答案或者与学生原有认识当中不符的答案,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深入课本,去阅读当中的理论知识,从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
例如,教师在讲到《年、月、日》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要深入研究课本上的知识,对课本上针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然后私下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能力强度。其次,在课上为学生讲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明白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年份除以4是一个整数,那么这个年份就是一个闰年,其他则为平年。在学生了解了这个理论知识之后,为学生呈现一个问题: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后,认为1900除以4是一个整数,从而得出结论:1900年是一个闰年,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查阅万年历的方式得出1900年其实是一个平年。当所有人都开始怀疑教师讲的理论,产生了认知上冲突的时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最佳时机。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在利用头脑中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去阅读课本,从课本当中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此时此刻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对这个知识点也产生了渴求的欲望,教师趁机让学生去阅读课本当中的理论。最终通过阅读知道了:如果是整百的年份,只有除以400是整数,才可以得出是闰年这个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了理论知识的特殊情况,进而对数学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正如上例,当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年、月、日》这章节内容时,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当中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拉入课堂学习当中,还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的年纪不大、思想也不够成熟,而数学的学习可能会有些难度,那么学生可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愿意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就需要设计有趣、好玩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课堂學习当中,然后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情境让学生真正贴近、深入教材,更贴近数学知识点。而且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怀疑让学生更加投入教学,主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欲望的策略。
二、 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生还处于习惯的养成阶段,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学生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养成,所以,这也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渗透阅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后面的闲置角落,为学生设置“小小读书角”活动区域。并在这个区域内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图书,比如《数学大世界》《小数报》等。然后,教师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可以在每天的课程结束之后,都能够留给学生20~30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小小读书角”的图书,从图书当中习得某些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也让学生在每日的阅读过程习得某些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解决自己面对的某些问题。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频率,久而久之,就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正如上例,教师专门设置了“小小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数学读本,学生对一些有趣的读本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读本上图文都非常丰富,这样也便于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数学这门学科。而且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外读本可以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自己的真实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课外图书,让学生利用阅读时间,提升数学素养以及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
三、 拓展阅读外延,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大多是教师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也让学生的学习只局限在课本的理论知识上,没有做到知识的有效拓展。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观念,更新创造自己的教学课堂,利用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进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到《测量》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对其知识体系进行课外延伸。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课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然后在理解课本上有关测量的具体案例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测量这个抽象概念的具体形象,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测量的其他方法,找出课本上列举的多种测量方法的最佳测量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对测量这个概念的知识面,更有效地巩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加上阅读得来的新知识,从而形成整体的认知,一步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正如上例,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时间就能够完全将知识点掌握住,学生还是需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对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如《测量》这节内容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去收集其他测量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的过程。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并且不断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生课后自己阅读收集课外资料完成作业,这也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得到更多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同样也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传授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不想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而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且找到其中的方法所在。这对他们来说,数学阅读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抽象概念,并没有落实到他们的具体学习过程当中,而这样的阅读习惯,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传统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习惯在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进而从教师要求的阅读转换为学生主动的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阅读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而且也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以下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勤思多想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勤思多想,做到有效阅读。所谓有效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浏览了阅读文本上的相关内容,还能够对相关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做到举一反三,并思考如何应用在自己的实践过程当中,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私下了解學生在阅读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让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应用在自己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做到不断完善。
例如,教师在讲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勤思多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并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些图形的知识点是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的,那么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有效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求学生了阅读课本上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理论概念,并对概念做到有效阅读。在阅读之后能够根据课本上的理论概念,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阅读当中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其次,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抛除课本上的理论概念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个时候学生就要动脑思考,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转换课本上的理论概念,从而真正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头脑中对这两个图形的概念加以验证,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效阅读,更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困难,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到有意义的学习。
正如上例,当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阅读教材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地看,更重要的是要从阅读内容出发引发自身的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对一些理论知识点进行延伸,不断思考其真正含义。阅读不能只浮于表面,更重要的是深入其中,简单的阅读并没有效果,也不能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学生也不能从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当中真正获得些什么。学生在阅读中要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然后进行深度思考,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在进行数学教材阅读时,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简简单单地看书,还要让学生针对所看的内容进行思考,拥有更多的思考,让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进入自己的脑海中去。
(二)手脑并用
在学生的认知当中,阅读就是浏览大量的文字,然后从大量的文字中得出自己想要的部分。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比较弱,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内容,可能也很难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去阅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在阅读完某一段文字之后,可能就会忘记前面内容的关键信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针对他们这个特点,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手脑并用,不仅用脑袋思考自己的阅读内容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用笔在阅读内容上做出圈点勾画,对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要做出标记,方便自己再次回忆,最终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标记在众多阅读文字当中的定位到重点内容,从而做到有效阅读,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一个好的策略。
例如,教师在讲到《复式统计表》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思考复式统计表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统计表有什么异同点,然后,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圈点勾画出做复式统计表的具体步骤,最终帮助自己更简洁、高效地做出复式统计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标记在众多的文字当中找到关键步骤,更能让学生根据关键步骤成功地做出统计表,从而把复式统计表这一课的内容内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帮助自己解决某些问题。
(三)抓关键词
阅读不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更能够体现学生的某种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从而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对学生中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针对阅读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阅读过程当中,找出关键词,如果碰到困难,则可以放慢速度仔细阅读。针对阅读能力比较弱、速度比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提高自身阅读速度的基础上,逐步练习抓住阅读文本当中的关键词。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抓关键词这一阅读能力。通过抓关键词,就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阅读文本当中的主要内容,更让学生能够从大量的言语当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从而做到有效阅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促进学生数学成绩,提高数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小学阶段又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对学生将来生活的积极作用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想尽办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也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有一定的目标和动力,在学生有了基本的数学阅读的兴趣之后,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会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汇合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有效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阅读能力的长时间实践过程当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数学成绩。总的来说,这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所有小学阶段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历程。
参考文献:
[1]张年松,韩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2]李萍.关于新课程中重视数学阅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17-21.
[3]黄宣凤.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2004,5(15):78-79.
作者简介:许美观(1979~),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