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生活模型视角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

2022-06-03杜红卫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形成机理

摘要:借鉴生活信息学模型以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搜集原始数据,从信息决定、信息选择、信息跟踪和信息失效四个阶段深入剖析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作用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决定和信息选择阶段是诱发网络用户信息窄化的重要阶段,信息追踪和失效阶段是网络用户破解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的关键阶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高网络用户信息素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监管等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信息茧房;网络用户;生活信息学模型;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2.0025

0引言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网络用户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为了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网络用户不得不有选择接触信息,以今日头条、抖音等为代表的信息平台为了满足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纷纷引入算法机制为网络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了信息与用户的匹配效率,为网络用户带来了良好的信息体验。与此同时,新闻传播和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学者对这种信息现象发出深深地忧虑,将这种信息现象形象地称为“信息茧房”。信息茧房一般是指网络用户有选择的接触信息,会像蚕茧一样将自己桎梏在同质化的信息世界中难以自拔,长此以往像蚕蛹一般将自己禁锢在“茧房”的信息现象[1]。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更是多次发声,呼吁民众警惕信息茧房,莫让信息茧房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2]。由此可以看出,信息茧房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关注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厘清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发生规律。本次研究引入生活信息学模型,从用户信息行为的微观视角,深入解读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从预防信息茧房形成的角度,规避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促进网络用户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

1文献回顾与理论介绍

1.1文献回顾

2006年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经典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先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并结合西方政治环境详细描述了信息茧房形成过程及对社会的危害,同时指出信息窄化、群体极化和信息茧房三阶段演化模型[3]。伴随着算法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茧房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在信息茧房的研究过程中还是有所侧重。西方学者多以选择性接触、过滤气泡、信息回音等相近的学术术语探讨信息茧房现象,相关的研究也多关注政治信息领域和健康信息领域。Stroud認为在民主政治领域,选择性接触和信息茧房会造成党派之间在思想上出现难以弥合的差异,群体分化日益严重[4]; Feezell指出,信息茧房可以提升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促进志同道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5]。在健康信息领域,Kim、XU的相关研究指出,喜欢抽烟的民众往往不太愿意接受戒烟广告,感知风险越高的民众对转基因事物往往越排斥[6-7];在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和信息管理领域的学者围绕着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开展相关研究[8],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彭兰指出用户性格、平台过滤技术、信息算法技术是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因素[9];喻国明则认为信息茧房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算法技术并不是信息茧房的特殊成因,信息茧房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读现象[10];段荟等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结果显示,用户兴趣、信息同质性以及信息技术都是导致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因素[1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信息茧房的研究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此外,现有研究多依托结构化的研究范式,从宏观的层面阐释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信息茧房是个人信息选择和管理的结果,个人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引入生活信息学模型,结合个人信息管理的不同阶段,从微观视角深入剖析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厘清网络用户信息管理不同阶段的关键要素,丰富信息茧房的研究理论,为信息茧房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1.2理论基础

生活信息学模型是生活信息学和个人信息学相结合产生的信息模型,是用来描述个人信息系统使用情况以及个人信息管理的模型。Li等根据生活信息学以及个人信息的特征提出了生活信息学五阶段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用户在准备、收集、集成、反思和行动五阶段之间进行转换,阐释了五阶段的迭代性质和阻碍转换的因素[12]。2015年,Daniel等通过观察不同领域用户的信息行为,结合用户的信息目标,对Li提出的生活信息学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创造性的将追踪阶段引入模型之中,后又对模型要素进行优化和合并,最终提出决定、选择、追踪和反思四阶段生活信息学模型,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证实优化后的四阶段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个人信息系统选择以及个人信息选择和管理的信息行为,为后续生活信息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3]。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生活信息学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少,邓胜利等将生活信息学模型引入国内健康信息研究领域,结合生活信息学的四阶段模型分析了用户健康信息的行为模式与需求状况,提出提高用户个人信息素养、培养用户获得信息习惯等对策与建议[14]。本次研究结合改进的生活信息学四阶段模型,分析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作用规律是契合的。

2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研究设计

生活信息学模型将个人信息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决定阶段、选择阶段、追踪阶段和失效阶段。决定阶段包括个人信息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既包括个人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动机,也包括个人信息管理的目的和目标设定;选择阶段指的是用户对个人信息系统的选择以及选择该信息系统的原因;追踪阶段指的是用户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转移以及对个人信息思考、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信息反思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相互依存还能并行发生;失效阶段指的用户在追踪阶段遇到障碍后,用户停止使用或重新进入追踪阶段。本次研究以生活信息学模型为基础,分析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和形成机制,在决定和选择阶段重点分析网络用户选择性接触信息的动机和目的以及信息服务平台的选择过程;在追踪阶段,按照信息搜集、信息整合和信息反思三个部分探讨网络用户选择性接触信息的搜集、整合情况以及网络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感受和对之前信息行为的反思以及后续行为的改变程度;失效阶段重点探讨网络用户不再选择性接触信息、停止使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原因。

2.2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迅速,男女比例大致是51:49,25-45岁的用户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15]。因此,在确定访谈对象时遵循以下原则:男女人数基本一致,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具有三年以上移动互联网使用经验,最终确定28名网络用户为最终的受访对象。在正式访谈开始之前,首先另外选择3名网络用户进行预访谈,结合预访谈的结果和3名受访者的建议,对访谈大纲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正式访谈大纲。随后将正式访谈大纲发给28名受访对象,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1对1正式访谈,访谈过程中根据受访者的状态和回答也会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在征得受访对象同意后将访谈过程全程录音,最后根据录音内容整理形成28份原始访谈文本。

3讨论与分析

3.1决定阶段

在生活信息学模型中,决定阶段表达的是网络用户选择性接触信息以及使用算法技术浏览和阅读个性化推送信息的动机和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决定阶段网络用户的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包括用户的阅读兴趣、情感变化以及青睐程度。有的受访者表示,推送的信息符合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口味,我愿意接受;还有的受访者表示,在我开心的时候我能看到搞笑的信息,在无聊的时候我能看到值得同情的信息,推送的信息让我情感很丰富,有愤怒的,有悲观的,也有开怀大笑的;此外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只愿意观看某一平台推送的信息,更愿意观看推送的视频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就外部动机而言,包括信息便利性、碎片化阅读以及社交关系的影响。有的受访者表示,浏览和阅读个性化推送信息以及算法信息很便利,自己可以从繁琐的信息获取过程中解脱出来;也有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大块的阅读时间,只能利用零散的时间看一些感兴趣的信息和新闻;也有的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的推荐以及偶像的影响让其接触和喜欢上有选择的基础信息。就阅读目的而言,有的受访者表示使用算法信息是一件很时尚的信息,能够保持自己不被社会抛弃;算法信息是一项任务,每天阅读一定量的信息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还有的表示,自己的信息能力有限,只能通过算法信息获得感兴趣的信息。

3.2选择阶段

選择阶段主要分析网络用户如何选择信息工具和平台。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用户在选择信息平台和工具时,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阅读情境和信息形式。在娱乐休闲情境下,多数网络用户会选择视频信息和语音信息,相比而言,选择文字信息的网络用户较少;在任务情境下,多数网络用户会考虑文字信息,较少网络用户选择视频信息和语音信息,因为在任务情境下,网络用户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文字信息的信息量较大,也便阅读;就信息来源而言,不少受访者表示,非官方的自媒体信息源信息更新及时、也较为新颖,但是很难判定信息的真伪,官方权威的信息源信息真实可靠,但更新速度较慢,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此外网络用户在进行信息工具和平台选择的时候,也会受到强社交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首先选择以亲戚朋友、意见领袖等强社交关系推荐的信息工具和平台,即使强社交关系推荐的信息平台不太感兴趣也会为了某种目的选择其作为信息来源。此外也有受访者表示,信息过载的社会环境也迫使自己借助信息平台和工具搜集和浏览信息。

3.3跟踪阶段

追踪阶段是信息生态学模型的重要部分,由信息搜集、信息整合和信息反思三个步骤组成。网络用户在信息茧房形成的过程中也要经历信息窄化、群体极化和信息茧房三个阶段,其中信息窄化与群体极化阶段从本质上而言,与追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较为吻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户的信息反思阶段为用户目标的设定以及后续行为的转换提供依据。

(1)信息搜集。 网络用户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窄化的典型特征。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只会从百度、知乎等特定的信息渠道和平台进行检索和搜集信息,同时也认为这些固定的信息渠道就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信息问题和信息需求;就信息来源而言,不少受访者会关注特定的公众号和自媒体信息,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以及呈现形式较为一致,表述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念也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吻合。

(2)信息整合。信息整合指的是网络用户对于整合信息的认可程度。总体而言,网络用户对于选择性接触信息以及个性化推送信息呈肯定态度,认为这些信息出现的及时,有效地缓解了网络用户的信息焦虑,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但是也有不少受访者表示,有些推送的网络信息属于劣质信息,比如,标题与正文不匹配、诱导用户购物以及含有暴力、色情元素等。这些劣质信息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网络用户的满意度,还会对信息平台和信息服务商产生质疑。此外,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反映,有些信息自己误操作点击阅读、还有的已经过时不感兴趣,但是还会时不时的出现,这类信息的出现对于网络用户的信息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信息反思。信息反思是信息追踪阶段的关键步骤,是网络用户后续行为的重要依据,是网络用户积极管理个人信息的重要体现。超过一半的网络用户会在信息反思后,对后续的信息行为做出改变。受访者表示,信息技术推送的信息改善了我的信息环境,更加简洁、单纯,虽然我的信息检索、查找能力不足,但也能很快找到感兴趣、有效的信息;也有的表示,选择性接触信息,使我和周边朋友的共同语言更多,巩固了友谊,也有的表示,选择性接触信息减少了与他人的争吵和辩论,我们的认知变得一致,很多信息很容易理解,不用思考,省时省力。

信息反思的积极意义在于促使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激励网络用户继续进行选择性接触信息的阅读。选择性接触信息有效改善了网络用户的信息环境和阅读习惯,会进行一步激励网络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同时也会造成网络用户信息窄化、群体极化,最终形成信息茧房。

网络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表现除了认可选择性接触信息行为,还会积极进行分享。网络用户的分享行为一方面可以激励网络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还能够有效得到周边朋友的情感支持,维系社交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络用户的分享行为与社交关系的强弱有一定的关系,网络用户分享给朋友,尤其是有同样阅读习惯和三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一致的朋友分享意愿最为强烈。其次,是与家人进行分享。网络用户愿意与家人分享带有情绪的信息,其中搞笑类信息和同情类信息最容易在家人之间进行分享。而网络用户与陌生人进行信息分享的意愿最低,与陌生人一般会分享特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特定的价值和特定的功能,以知识类信息和常识类信息为主。有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分享的信息陌生人不感兴趣,给其他人带来困扰。由此可见,弱社交关系的陌生人间的容错率较低,不当的信息分享有可能影响社交关系。

3.4失效阶段

网络用户的信息反思也有可能带来消极作用,如果网络用户的反思结果与之前的期望出现不一致,很可能会导致网络用户的消极行为,停止使用,直至用户流失。有的受访者表示,选择性接触信息阻碍了社交关系的拓展,很难与陌生人尤其是不同群体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有的表示,选择性接触的信息真伪难辨,难以验证;选择接触性信息容易上瘾,影响正常的生活;选择性接触信息营造的信息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认知不一致,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选择性接触信息营造的信息环境单一、单纯,阻碍了接触其他信息,不利于进一步思考。此外,也有受访者信息技术和信息推送过程属于黑箱操作,普通用户难以了解其中的过程和原理,担心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泄露。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信息学模型的四阶段模型清晰地展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形成机理。在决定阶段和选择阶段,网络用户受社交关系和信息环境的影响,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趋于单一,呈现信息窄化的特征;在追踪环节,除了信息窄化,网络用户开始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群体,同质化信息助推了圈层文化的形成,开始出现群体极化的社会现象。结合追踪阶段和失效阶段分析,选择性接触信息、信息茧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便利了网络用户的信息生活,巩固了网络用户的社交关系和信息环境,同时不少网络用户也开始意识到信息茧房阻碍了信息的正常流动,不利于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交流,限制了网络用户的进一步思考,出现失智现象,还有可能诱导网络用户信息上瘾,造成网络用户信息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认知偏差。此外,真假难辨的信息,会诱导网络用户出现信息迷雾现象。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信息茧房弊大于利,对于用户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对策与建议

4.1优化网络信息传播机制,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

信息过载和冗余是滋生不良信息现象的温床,信息茧房已经成为困扰网络用户的社会性问题[16]。与传统的信息环境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机制还存在优化的空间。研究结果也显示,现有的信息传播机制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筛选机制。信息服务商和相关的信息部门需要肩负起信息监督的职能,将一些虚假信息、劣质信息等质量低下以及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信息进行有效拦截和过滤,在传播过程中竭力破除唯流量、唯新奇、唯兴趣的信息传播机制,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满意度和幸福感。与此同时,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部门还需要开展必要的服务,不断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例如,可以开展有关信息茧房的知识科普,使网络用户了解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和负面效应,还可以开展必要的培训和讲座,普及一些信息检索和信息查找的基本知识,从用户信息认知和信息能力两方面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

4.2加强自媒体的监管,打造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来源[17]。研究结果也显示,意见领袖、社交关系是影响网络用户信息搜集、信息选择以及信息茧房形成的重要因素。自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社交关系的影响力被继续放大。因此有必要加强自媒体的监管,在满足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帮助用户摆脱信息引力黑洞的影响,避免信息上瘾,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为网络用户打造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自媒体平台从业者尤其是意见领袖的监督和管理,提升意见领袖的道德素质和信息意识。此外,还可以加强与自媒体平台意见领袖的合作,尤其鼓励影响力较大不同行业的意见领袖合作,通过在线讨论、互动等形式,引导异质信息在不同社会群体传播,通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促进信息的传播,为社会不同群体的交流与融合打造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

4.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群体间的交流与融合

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信息技术实现了网络用户与网络信息的高效匹配,满足了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兴趣匹配,有可能会导致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因此,信息服务商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过滤和推送的过程中,不应仅仅考虑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和信息的浏览量,应当优化信息过滤和推送算法,将价值导向、信息质量等因素统筹考虑,為网络用户提供合适的信息。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结合网络用户的信息痕迹和信息经历,加强对用户未来的信息兴趣的预测,引导网络用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优化信息算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同时,除了将劣质信息过滤外,还应当促进一些内涵深刻、启人深思的信息传播和流动,加大网络用户与优质信息偶遇的机会,通过技术手段启迪用户思考,避免网络用户失智现象出现。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扩大网络用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以信息为纽带,打破不同圈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交流壁垒,鼓励不同圈层的用户交流与融合,进而实现社会群体间的融合发展。

5结语

本次研究以生活信息学模型理论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焦点访谈的形式搜集原始数据,从决定阶段、选择阶段、追踪阶段和失效阶段四个维度系统深入的梳理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信息学模型可以很好地诠释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其中信息反思阶段和失效阶段对于破解信息茧房负面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从用户个人信息选择的视角探究了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深入剖析了信息茧房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有助于网络用户正确认识信息茧房这一社会现象,研究结论为后续的研究以及公共文化部门和信息服务商破解信息茧房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受到地域限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样本虽然基本符合社会的真实状态,但是在数据规模和数据来源方面还可以继续扩大和优化。其次,在样本访谈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难免受到主观经验和个人知识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玥,赵颖.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成因探析[J].现代情报,2021,41(10):3-11.

[2]人民网.人民网二评算法推荐: 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EB/OL].[2022-01-19].http: / /opinion. people. com. cn /n1 /2017 /0919 /c1003-29544724. Html.

[3]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 毕竞悦,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8.

[4]Garrett R K , Gvirsman S D , Johnson B K , et al. Implications of Pro‐ and Counterattitudinal Information Exposure for Affective Polarization[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4, 40(3):309-332.

[5]Feezell J T.Predicting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Importanceof Selection Bias and Selective Exposure in the OnlineSetting[J].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16,69(3):495-509.

[6]Kim Y,Chen H.Social Media and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Exposure to Cross-Cutting and Like-Minded Perspectives[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6,33(2):320-330.

[7]Xu H, Chen Z, Li R, et al. The Geometry of Information Cocoon: Analyzing the Cultural Space with Word Embedding Models[J].arXiv preprint arXiv:2007.10083, 2020.

[8]姜婷婷,许艳闰.窄化的信息世界:国外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与回音室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21,38(5):134-144.

[9]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36(1):30-38,73.

[10]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27-133.

[11]段荟,袁勇志,张海.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11):158-164.

[12]Li I, Dey A, Forlizzi J.A stage-based model of personal informatics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10,(20):557-566.

[13]Epstein D A, Ping A, Fogarty J, et al.A lived informatics model of personal informatics[C]//Proceedings of the 2015 ACM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5: 731-742.

[14]鄧胜利,夏苏迪,韦佳岑.基于生活信息学模型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2):23-30.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2-01-0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16]张海.基于扎根理论的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质性研究[J].情报杂志,2021,40(3):168-174.

[17]张海.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概念框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11):60-64,107.

作者简介:杜红卫(1963),男,国家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220201责任编辑:张静茹)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形成机理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