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异向交往”话语
2022-06-03王妮
王妮
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埃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将“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对照这四种交往类型,大多数老师和我一样,过分地理想化了“双向交柱”,而轻视了其他三种“交往”。仅仅追求“双向交往”,使交往的多重性被抹杀了,结果“双向交往”本身不是也变得很单薄了吗?人与人交往绝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协调的声音伴随着,这才是自然的。
在这四种交往类型中,倾听“异向交往” 的话语尤其重要。教师授课时,不管怎样,总是容易按教师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 的话语,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教师忽略或排除在外,那个学生就再也不会有第二次发言了,因为无论谁都喜欢被肯定,而不愿意自尊心受到伤害。可以说,在教学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更重要的了。
关于“异向交往” 的话语,我的头脑中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数学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角”,初步认识了角之后,我让孩子们用2支铅笔在桌面上摆出一个角,并让这个角变大或变小,孩子们乐在其中,在玩一玩、摆一摆中很容易就理解了“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在角变大变小的过程中,角两边张开的大小变了,边的长短没变。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下来我增加了难度,还是用2支铅笔在桌面上摆出一个角,现在给一条边加长或者两条边都加长,提问角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如下图:
大多数同学都说:“一样大。”可依然能听到个别弱小的声音说: “第二个角大。”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很诧异,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两个角一样大,竟然有学生说第二个角大,真是糟糕!我故作平静,又问了一遍,到底哪个角大?说“一样大”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可依然能听到周皓轩用弱小的声音说:“第二个角大。”看来他刚才根本就没好好上课,刚顾着玩了。
“你能说说为什么第二个角大吗?”我没好气地说。
“因为第二个角的边长。”
“角的边长,角就大吗?”我追问道。
“是的”,说着他画了两个边长不同的正方形, 说:“②号正方形的边长一些,这个正方形就大。第二个角的边长一些,所以第二个角大。”他解释道。
哦,原来他是这样理解的,看来问题出在边的认识上。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呢?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专门找木工师傅做了两个大小相等但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决定通过下面这个实验来解决。
第二天上课时,我在角的一条边上放一块积木。提问:怎样操作,积木会滚下来?
学生回答:转动上方的边,积木就滚下来了;或者把积木放远一点,积木也会滚下来。
讨论后,我们一起操作验证。对于第一种设想,转动上方的边,积木果然滚下来了。对于第二种设想,在实验中把积木往上移,放开手,积木并没有滚下来。学生很惊讶,要求延长角的边,把积木再放远一点。可是实验显示,就算把积木放在最顶端,积木也没有滚下来。如下图:
“积木为什么没有滚下来呢?”我疑惑地问道。
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在交流中,我们发现:第一次操作,转动角的一边后,倾斜度变了,角变大了,积木滚下来了。在第二次操作中,积木只是沿着角的一边往远处放,角的两边倾斜度并没有改变,所以积木不会滚下来。也就是说,要改变角的大小,可以转动角的边,让倾斜度发生改变,而改变角的边长不会改变倾斜度,因此角的大小不变。原来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周皓轩此时有些懵了,他疑惑地说:“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了,正方形就大,而角的边长却不会变大呢?”
我告诉孩子们,正方形是封闭图形,围成正方形的边是线段,可以度量长度,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会向另一端无限延长,无法度量长度,我们也无法画出完整的射线,画的只是射线的一部分,所以边的长短不决定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这个教学实例就成了一个可见的典型。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者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体差异,洞察学生之间的细小差异,让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能相互碰撞、相互呼应,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18CCCA80-D8B3-45E8-9059-27E88BD259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