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阈下的新时代“三项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元素”
2022-06-02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杨柳春李宏祥由明月
文/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杨柳春 李宏祥 由明月
2020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明确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下文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简称为“三项精神”)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劳动教育,当前高职教育却存在不能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甚至鄙视劳动的急迫问题,“三项精神”应运而生,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把“三项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灵魂”塑造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根本内涵和目标指向,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守正规范劳动教育,形成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新体系。
一、高职劳动教育存在的急迫问题
教育部数据公布:2019年高职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2020年高职院校1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伴随着高职教育体量上的迅速膨胀,凸显出若干问题,其中最为严重又最急迫的就是劳动教育问题。
高职教育办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劳动教育。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就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完善的劳动教育,普遍没有艰苦的劳动经历,有些甚至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无法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珍惜劳动果实的可贵;还有劳动教育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目标指向肯定是不同的。普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启蒙劳动意识和培养劳动精神,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的劳动”和“劳动的职业”。
目前,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路径尚不清晰,相应的诸如学时、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备,最终造成学生对劳动或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劳动意识淡薄,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学生中出现不能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甚至还鄙视劳动的行为,显然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背道而驰。
高职毕业生就不了业,企业招不到工,正是表明高职劳动教育出问题了,学校方面认为职业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企业的事,最多呼吁一下“弘扬工匠精神”而已;而企业方面却感到毕业生最缺乏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职业态度所要求的劳动精神、职业行为所规范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情操所守正的劳模精神,这才是当前高职劳动教育所面临的急迫问题。
二、“三项精神”贯穿、浓缩在国家对高职劳动教育问题的各项举措中
高职劳动教育所面临的这种急迫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予以应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三项精神”就贯穿、浓缩于其中。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也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201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中也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三、“三项精神”应运而生,是解决当前高职劳动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
长期以来,高职劳动教育缺乏鲜活、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特别是缺少“思想”和“灵魂”对劳动教育的引领指导,混沌高职劳动育人的根本内涵和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项精神”应运而生,应当成为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的“思想”和“灵魂”所在。鉴于学校的教育教学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将“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再利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应该是解决当前高职劳动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
(一)“三项精神”解析及当前研究的欠缺
1.“三项精神”内涵解析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有其具体而深刻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劳动精神实质就是要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工匠精神就其本意而言,首先是“人”的精神,更具体来说是匠人、劳动者所传承和秉持的精神理念;而劳模精神实际上带有深刻的伦理色彩或者政治烙印,因为劳模是劳动者中的优秀劳动能手和劳动标杆,是劳动者中的典型代表与先进模范,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2.“三项精神”内在逻辑关系解析
对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工匠精神三者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学界已不乏相关研究,我们认为这其中尤以邵月娥的《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内在逻辑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探索》以及彭维锋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两篇文章为典型代表。
邵月娥认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劳动精神是使人成为普通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使人成为更加卓越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使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这是一种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而彭维锋则认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分别代表着劳动精神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三种精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之间的关系。
从内在理论逻辑关系上看,我们赞同以上二位学者的观点即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劳动精神范畴最广,是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根基所在,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劳模精神则是工匠精神的再次提升和飞跃。
3.当前“三项精神”研究的欠缺
不论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还是劳模精神都值得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予以宣传和弘扬,遗憾的是学界目前大多只注意单独弘扬“三项精神”中的一项或二项精神的组合,相对缺乏从“三项精神”整体认知出发阐释其与教育特别是高职劳动教育的重大内在关联。我们认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有着明显的层层递进的内部逻辑关系,这是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教育规律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相契合的,因此应该把“三项精神”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融入整个高职劳动教育体系中,持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实现以“三项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劳动教育守正创新、规范发展。
(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三项精神”内在逻辑关系解析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长久以来非思政课程弱化甚至缺失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功能,为此,课程思政应时而生,其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课程特别是非思政课程也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回归教育的本质,即“立德树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应担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关系只有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不可代替也不可偏废,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互补,从根本上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
2.思政课程与“三项精神”
“三项精神”从一般意义上讲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从属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立德树人”中“德”的范畴。思政课程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贯彻落实“三项精神”的重任,从而让“三项精神”进课堂、进教案、进学生头脑。但是思政课的最大功能是价值观教育,而“三项精神”从本质内容上看又属于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密不可分。因此,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经验的目的出发,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学科和专业分化更加细化、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价值追求已经多元化的背景下,仅凭思政课程是无法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
3.课程思政与“三项精神”
基于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单凭思政课程是无法完成“三项精神”所承载的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构树。因此,必须在抓好思政课程这一关键课程的同时把“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在回归“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同时担负起劳动教育即贯彻落实“三项精神”的重大责任和功能。特别是“三项精神”当前已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成为其一份子,就更加要求我们提高对“三项精神”的认识高度,不仅要将其加快融入思政课程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更要加快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
(三)“三项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技术路线
我们认为“三项精神”所包含的内容,都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不可或缺的,应该首先把它们作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聚集整合构建成“课程思政元素库”,然后将其通过课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案、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价,继而把这些课程思政元素因地制宜、细水长流地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融入学生的头脑和灵魂,最终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从而塑造出时代呼唤、企业渴求的职业道德素养,让他们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德技双修、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卓越接班人。
1.课程目标
融入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的各阶段应达到的课程标准之中。分3个层面:
(1)对“劳动精神层面”用记住、了解、掌握表述。
(2)对“工匠精神层面”用分析、应用、评价表述。
(3)对“劳模精神层面”用价值、信念、态度表述。
2.课程内容
融入课程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技巧之中,或实训教学的过程、程序、步骤、规范和标准之中。课程内容关联到“三项精神”的,在顺序组织上纵向要符合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习惯,对课程内容范围的横向安排要考虑综合性和及时性。
3.课程教案
融入所有学习内容的资料包,让“三项精神”进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从报刊上相关“三项精神”的论文与案例、音像教材及参考读物等汲取课程思政元素。
4.教学模式
融入学习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之中,使“三项精神”与课程目标直接相关。为了在课程内容中有效体现“三项精神”,采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法和浓郁企业文化的教学方法,以增进对企业的感情,用“三项精神”填平校企进行劳动教育的“鸿沟”。
5.教学策略
“三项精神”融入教学程序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之中。采用“元素”判断→“精神”融入→“效果”评价的策略。
6.课程评价
融入评估学生对“三项精神”内容获得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实现的程度。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评价重点是劳动教育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行为体现。
用六个维度构成具有“三项精神”的思政元素库并融入课程,形成一个以“三项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开放的、能够培养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有理想、有品德、有能力的职业人才劳动教育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技术路线示意图
四、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的急迫问题,不仅要将“三项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更应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项精神”为契机,把“三项精神”作为当前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即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劳动教育场域,在这个劳动教育生态里,既包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又包含具体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纪律、劳动经验的教育等内容,同时还应该包含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检验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限于篇幅和本文主要目的,对于如何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特别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我们拟另外专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