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现状、前沿与框架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2-06-02实,宋瑞,马远,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张 秋 实,宋 瑞,马 思 远,广 新 菊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6;3.埃克塞特大学商学院,英国英格兰 埃克塞特CO4 3SQ;4.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地理信息开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以反映民族独立和解放为题材的旅游活动,将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培育和弘扬公民的民族精神。红色旅游作为传承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在政府倡导和政策指导下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红色旅游的日益常态化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从学科角度展现和评述红色旅游研究历程,并试图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但已有研究综述多囿于静态描述性分析,对其研究进程的剖析和研究脉络的梳理相对薄弱,研究时段和数据时效也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旅游的研究进程和演进特征,以期把握红色旅游的时代特征,构建红色旅游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基础和方向指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数据库,为确保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代表性,将文献来源类别限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8日,将主题和关键词设置为“红色旅游”,通过精准搜索得到481篇文献,删除书评、社会评论、新闻报道等,最终得到420篇有效文献。

CiteSpace通过由系列动态、差异化的圈层和联结点组成的可视化图谱对指定范围领域的文献进行数据处理和计量分析[2-5]。为直观展现红色旅游研究的结构、关系和演化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 5.8.R1软件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挖掘和汇总学科领域内知识及其间的关系,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解读知识单元(群)间的复杂关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呈现学科发展趋势。

2 红色旅游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从各年度发文量看(图1),红色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受政策导向影响明显。国内最早有关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始于2003年,2003-2004年发文量在5篇以下,之后发文量增多,且与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及当期相关国家政策的发布基本同步;2004年12月《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印发,2005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因此,自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发文量陡然增多,2006年发文量达到峰值(55篇),2005-2010年年均30篇以上;2011年5月《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加之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当年发文量再次出现增长拐点;2012-2019年红色旅游研究热度逐渐下降,年均发文量基本在10篇左右;2019年和2020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99周年,与此同时,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推进,红色旅游研究再次受到重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仅上半年发文量就达到22篇;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预见,红色旅游研究的热度仍将持续攀升。

图1 2003-2021年红色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 about red tourism research from 2003 to 2021

2.2 高影响力作者分布特征

对发文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网络进行量化分析,可清晰展示学科领域内核心研究群体和领军人物。本文根据普赖斯定律(式(1))分析红色旅游研究的核心学者,发文量≥M的作者认定为核心作者[6]。

(1)

式中: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为统计年限中发文最多的核心作者的发文量。

本次统计分析中,红色旅游研究领域Nmax=12,代入式(1)中得到M值为3,即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红色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经过筛选后得到14名红色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占学者总人数(N=414)的3.38%。较突出的核心作者为卢丽刚、许春晓、黄细嘉、张清河和方世敏,发文量在5篇以上,以其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合作多为机构内部协作且涉及不同研究重点(图2)。华东交通大学的卢丽刚等主要侧重研究旅游过程中红色文化的传播资源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7-9];以许春晓为核心的湖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则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概念,以“韶山”为例分析红色旅游资源共生发育水平,并利用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反映大众对红色旅游关注程度的差异性[10-14];黄细嘉等关注以江西地区为主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旅游景区构建[15-17];张河清等主要利用市场竞争态模型研究延安、井冈山等六大红色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18,19];方世敏等则倾向于研究红色旅游景区和产品的开发[20,21]。这些研究团队均隶属我国高校,集中分布在红色资源禀赋丰富的江西省和湖南省周边,其研究多从周边的红色旅游资源选材。此外,近年来团队间的合作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网络。

图2 2003-2021年红色旅游发文作者合作图谱Fig.2 Map of cooperation among authors of red tourism articles from 2003 to 2021

3 红色旅游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旨在探测某时段内频率出现较大变化的关键词,其注重探究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是词频的高低,具有动态、全面的特点,有助于确定研究热点的动态发展[2]。对CNKI数据库的红色旅游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并统计前10位突现关键词(表1)。根据文献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关键词突现分布,本文将红色旅游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应用探索阶段(2003-2010年)、融合拓展阶段(2011-2015年)和激活效应阶段(2016-2021年)。

表1 2003-2021年红色旅游研究前10位突现关键词Table 1 The top 10 burst keywords of red tourism research from 2003 to 2021

(1)2003-2010年是红色旅游研究的应用探索阶段,该阶段红色旅游研究成果数量可观,且热点较多,尤以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最为突出。该阶段的研究更多关注以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的景区景点改造,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对红色旅游基础建设、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的保护,以确保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其中,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对红色旅游概念和功能等进行了界定。该阶段研究以描述性的案例分析为主,关注红色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随着市场的介入和政府的支持,红色旅游逐渐展现出一定的经济效应和市场趋势,为下一阶段的融合拓展奠定了基础。

(2)2011-2015年是红色旅游研究的融合拓展阶段,该阶段历时较短且出现学术成果增长滞缓现象——自2011年的红色旅游研究大高潮后,热度逐渐减弱。红色旅游的大众化发展带来资源整合效率低下、文化特色模糊等问题,引发学者的理性思考。2011年国家出台《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红色精神需要通过红色旅游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该阶段研究热点逐步转变为如何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实现红色基因的延续,研究重点也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转向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红色旅游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如“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区域合作”)以及红色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如“产品创新”“文化再现”“创新发展”等);研究方法引入交叉学科方法,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人口数据空间化”“梯度指数模型”等进行定量分析,试图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答案。

(3)2016-2021年是红色旅游研究的激活效应阶段,该阶段红色旅游研究开始回暖并迎来又一个小高潮。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红色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其政治性,单纯追求经济效应就偏离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而衡量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成为研究热点。2016年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红色旅游的多元效应,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功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红色旅游的首要功能,为此学者重点关注红色旅游对国民“红色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如“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核心价值观”等关键词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为革命老区脱贫提供了契机,如“乡村振兴”“反贫困”“革命老区”等成为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文献演绎法、专家访谈法和模型建立法等,从“网络关注度”“服务质量感知”等重视游客感受角度切入。

4 红色旅游研究主题聚类

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可反映学科领域信息间的内在关联[22],为清晰展示红色旅游研究的知识结构,本文利用CiteSpace 5.8.R1软件对红色旅游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红色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势、红色文化、国家认同等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图3),对聚类标签及热点关键词进行合并、删减后得到三大主题:红色旅游资源研究、红色旅游效应研究和红色旅游市场研究。

图3 2003-2021年红色旅游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Fig.3 Time-line map for clustering of keywords about red tourism from 2003 to 2021

4.1 红色旅游资源研究

红色旅游资源研究是早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2003-2013年,涵盖了“发展模式”“发展策略”“资源优势”等聚类标签以及“评测指标体系”“规划”“开发策略”等关键词,涉及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旅游产品开发等(表2)。

表2 红色旅游资源研究Table 2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s of red tourism

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主要以某个特定红色旅游目的地为例,多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等地理学测度工具,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差异[23];对于包含多元主体的旅游资源片区,则根据其共生发展属性,从整体的聚集分布和个体间联通性角度进行实证研究[10]。目前只有特定地点同类资源的评估,尚无各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对比研究,且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评价指标。红色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定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方法是一种描述性评价法,其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区位条件等多维度条件进行评价;定量方法则是在定性方法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等对每个指标划分权重并进行计算。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方面,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充分考虑资源价值,重视开发条件,提升旅游效益[24],从优势和劣势多角度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得到红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吸引力,提出优化建议[25]。

旅游景区管理研究主要涉及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吸引力、景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基础设施方面,景区的可达性和辐射范围会影响红色旅游景区的区域效应,学者从路网优化角度为红色旅游格局调整和景区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6];在文化资源吸引力方面,研究认为可从资源吸引力、服务质量、环境氛围和可进入性等多角度评测景区,并对薄弱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27];在景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学者们试图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工具,了解红色旅游景区系统在资源、产业、社区3个复杂系统的动态发展,通过剖析运行规律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28]。

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是围绕红色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质展开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旅游产品可根据其生命周期,结合当下流行的文化背景,制定不同时期的价格从而保证其市场吸引力[29]。在掌握红色旅游产品的机会和风险后,对产品的细分市场进行划分并选择其合适的目标市场,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30]。研究发现,目前红色旅游成熟区已有较为丰富的开发经验可资借鉴,包括资源整合的协作模式、引领潮流的创新产品开发、新颖独特的宣讲浏览模式和高科技融合的全新体验等[31]。

4.2 红色旅游效应研究

红色旅游效应研究主要考察红色旅游的多维影响,涵盖“经济效应”“文化旅游”“教育功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国家认同”等关键词。不同阶段内,红色旅游效应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最初主要关注提升经济水平、改善经济结构效应,后来逐步强调传承红色文化、增进政治教育的社会效应(表3)。

表3 红色旅游效应研究Table 3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red tourism

红色旅游的经济效应研究多从政策角度出发,围绕产业优化和扶贫增收两大主题展开。红色旅游对产业的带动效应可从主要经济指标反映。研究发现,红色旅游已成为部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地方借助红色旅游发展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真正的“绿色崛起”[32];同时,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红色资源是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的契机,凭借红色文化品牌的号召力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革命老区可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33]。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如乡村旅游)相结合可带动多方面协同发展,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从业人员的培养以及区域资源的整合,即使在偏远的西藏地区,红色旅游也可以成为其扶贫、扶志(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的核心引擎,“造血式”促进藏族地区脱贫致富[34]。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等方面。红色革命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紧密相关。历史中的红色文化是老一辈革命者为后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和传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对于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具有积极作用[36]。我国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提升旅游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加深其对政党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政党认同[35]。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工程,红色旅游借助历史事件,能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了解,坚定新一代青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巩固政党地位,从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36,37]。如何利用红色旅游在认同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完成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新时代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

4.3 红色旅游市场研究

红色旅游市场研究从旅游活动的需求侧切入,是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拓展,主要关注客源市场、游客感知、游客行为等,关键词有“市场特征”“营销策略”“体验导向”“消费行为”“敬畏情绪”等(表4)。

表4 红色旅游市场研究Table 4 Research on the market of red tourism

客源市场研究侧重宏观和中观层面,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分析客源的时空分布和游客基本特征,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市场分析和预测。红色旅游最初是基于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从市场持续发展角度看,亟须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客源波动较大且客源类型较集中,存在市场占有率不足和吸引力较弱等问题。相关研究利用建模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特征和结构状况进行量化评估,帮助目的地了解市场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类型游客规模,从而提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发展意见[38]。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大数据信息流和客流量对比分析,红色旅游目的地可利用网络关注度预测和判断旅游客流,强化巩固主要客源地,利用营销组合开拓旅游市场[39]。

游客感知研究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游客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情况和满意程度,多以定量分析为主,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影响游客满意度和感知的因素。红色旅游景区的教育性、体验性、魅力性、服务、环境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游客满意度,不同的目的地可根据定量分析识别出各自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40]。与此同时,由于自身个体特征的差异,游客对相同的红色旅游文化和景区也存在不同感知。针对差异化的出游特征采取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旅游者才能获得良好的体验[41]。因此,在考虑政府部门需求的同时,发展红色旅游还要兼顾市场需求以及旅游满意度,提升景区的服务管理和产品质量,确保市场可持续性[42]。

游客行为研究依托于较为成熟的旅游行为学科,重点研究旅游动机和行为偏好等。有学者对特定客源主体(如大学生)的红色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了解消费主体的基本特征[43];方法上,通常在游客感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模型构建红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行为的驱动机制[44]。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需要游客共同参与,如何引导和培育红色旅游者的文明行为是当前的关注点[45]。

4.4 红色旅游研究主题视角

本研究发现,红色旅游研究涉及多个视角:从供给侧看,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主要评估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空间结构,依据市场规模和产业结构特征高效地开发和优化景区、产品,保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需求侧看,红色旅游市场相关研究着重分析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分布特征以及游客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满意度,提升吸引力;从实际效应看,主要研究红色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多重效应,从其发挥的带动作用切入,试图提升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市场和红色旅游效应研究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会引发经济和社会效应,红色旅游效应的产生又会改变资源配置并影响市场需求。

5 新时代红色旅游研究框架与展望

5.1 研究框架构建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最近出台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红色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目标、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提升旅游消费服务等部分予以重点论述。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既是培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动力,还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实现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如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红色旅游的多效合一,如何推动红色旅游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红色旅游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议题。

总体看,红色旅游研究需在学理支撑层面不断深化,在研究内容方面实现体系化,在研究方法上实现多元化,要融合多学科理论,综合应用质性研究、数理统计和网络数据挖掘等方法,全面拓展红色旅游研究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尤其是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意识教育、区域发展、遗产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红色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图4)。具体而言,涉及如下5个主要方面:1)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旅游研究框架。基于意识教育、区域发展、遗产保护和生态建设4个核心内容,识别和把握红色旅游的时代内涵,遵循研究对象的层级建构逻辑,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研究的基本框架。要以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理论意义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明确红色旅游发展目标,研究实践新问题,探索发展新路径,构建一个从理论、方法、应用到效应的多层面研究框架。2)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研究。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依托新时代赋予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旅游应将红色基因传承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实现红色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结合我国社会发展背景,红色旅游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科学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时代意蕴解读、我国红色文化符号重构历程和时代传承路径、红色文化的载体拓展与教育方法创新、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动融合机制、红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路径、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及红色文化的“青春化”话语表达等。3)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推动乡村振兴和内循环发展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点。以红色旅游为重要抓手,利用其所具备的造血功能,深度挖掘红色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帮助革命老区巩固脱贫致富成果,促进国内循环。为此,红色旅游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红色旅游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红色旅游景区时空布局演化与区域系统要素间影响机理、红色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机制、红色旅游线上向线下引流的驱动机制、红色旅游共生体系优化、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红色旅游发展效率评估与影响因素、红色文化资源空间聚集优势及红色旅游发展的关联效应等。4)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提,利用是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手段。随着技术创新和保护意识的提升,我国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活化利用实践均已达到新的高度。为正确保护和合理利用珍贵的文化资源,红色旅游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和实体化、红色旅游的现代科技赋能与创新、物质与非物质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阐释与重塑、红色文化遗产特征与价值评估、文旅融合视域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及国家红色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路径等。5)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过度和盲目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会导致系列失衡问题,如红色资源脱离其原生自然环境和原有文化而迅速枯竭、环境资源因管理不当而遭受浪费和损害等。对待不可再生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红色旅游的生态化转型与升级路径、红色旅游的生态系统韧性测度、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生态风险评估与优化策略、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及红色旅游开发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协调路径等。

图4 新时代红色旅游研究框架Fig.4 Research framework of red tourism in the new era

5.2 研究展望

红色旅游研究可在如下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1)夯实红色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目前红色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显薄弱,研究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对红色旅游进行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有机体,红色旅游研究的内核——如红色旅游与一般旅游形式核心特征的区别、红色旅游游客与其他游客的心理和行为异同等尚未明晰,未来可尝试通过跨学科、超学科的方法构建红色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构架。2)提升红色旅游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红色旅游研究尚未形成特定的研究范式,不同学科处于各自探索的初级状态,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较多,而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仍显不足。针对红色旅游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未来可依托量表、计量模型等不同的技术进行拓展研究,通过与多学科领域交叉,借鉴其他学科的计量方法,提升红色旅游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3)提升红色旅游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红色旅游是高度凝聚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旅游活动,具有国际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鲜有国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有关红色旅游研究文献,且多为国内学者基于国内情境的分析,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内成果中,从国际化视角所作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红色旅游的国际市场开拓及国外红色旅游研究(如共产主义遗迹旅游等)仍有待深入。4)面对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冲击,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的“云传承”、红色旅游的新业态带动效应等也将是红色旅游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