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竞争语境下西部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策略

2022-06-02王植李成贵

生态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系绿色科技

王植,李成贵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97;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院长办公室,北京 100097)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比拼走到了大国博弈的前沿,竞争前所未有[1]。绿色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根本要求,事关能否赢得科技竞争的主动权,事关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2],更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依靠绿色技术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这一科学论断,突出了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首次针对具体技术领域提出了创新体系建设。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化发展的强有力的信号。

西部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71.5%,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4],也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战略回旋余地。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西部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5]。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研究西部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宏观背景

1.1 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的深入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带动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6]。但是,中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治理成效尚不稳固,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7]。当前,生态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的技术攻关期,以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8]。从生态开发到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的转变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更是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只有坚定地通过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有力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现实矛盾和问题,谋求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2 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创新是社会变化的肇始,也是变化的结果。绿色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与发展,一些颠覆性技术甚至改变了社会进程(见图1)。

图1 绿色技术创新典型案例

2015 年全球195 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各国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完成碳减排的目标,加快了各行业的绿色升级改造[10]。在实现碳减排方面,绿色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储能技术等在内的各类低碳技术产业正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11]。并且,国际秩序也正围绕着“绿色”进入“大竞争时代”。美国的“绿色新政”、日本的“绿色增长战略”以及欧盟的“欧洲绿色交易”都意在通过产业绿色转变[12],提高国际竞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带来新一轮技术扩散和转移浪潮。

1.3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衔接的系统保障

在全球“绿色较量”中,中国政府适时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继战略层面,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之后,这是从战术执行层面,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遵循的逻辑在于(见图2):绿色发展的落脚点和关键抓手是绿色技术进步与创新;通过进一步厘清制约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从体制改革、载体建设、制度安排、政策完善等方面构建高质量的全面支撑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3];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衔接的系统保障,将激发绿色发展的凝聚力,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2 绿色发展的逻辑遵循

同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纵深推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行动路径,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将进一步巩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解读

2.1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14]。全面把握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更有利于领会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要义。

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经历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表1),并随着社会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关注的增加,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外延(表2)。

表1 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

表2 国际主要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梳理

绿色技术创新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统称,相关创新多聚焦于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22]。国际组织或学者在定义绿色技术创新时,基于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环境友好”。

中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对绿色技术给出了“中国定义”: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23]。并判断: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23]。“中国定义”是基于新时代更加广泛的绿色发展领域和更加多样的绿色技术类型,将“绿色”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2.2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特征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在绿色技术领域,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促进绿色技术研发、扩散和应用为目的[24],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以及系统反馈共同构成的特定网络系统(见图3)。其中,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其目的是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形成规模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图3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回首几个世纪以来,英、德、美、日等制造强国都是依靠大量的企业创新,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以及新的原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更依赖于体制和政策环境,需要在创新型体制下,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通过合理利用创新资源,形成具有系统反馈的正向系统,从而推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3 西部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与需求

根据课题组对西部三省四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和西藏)绿色创新发展的深入调研分析,近年来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客观地讲,西部在创新产出规模、创新驱动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只有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切实聚焦西部绿色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服务,才能加快推进西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西部成为“一带一路”上承接“东—西”互动支撑带的重要作用。

3.1 问题分析

(1)创新能力总体不强,投入与产出失衡。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相对较低。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渴求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项目,而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机制不健全,科技研究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科技成果难以推广,专利技术难以实施。同时,科技投入与产出存在较大失衡现象。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资金不足成为西部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西部三省四区的R&D 经费投入强度(均值为0.95%/2018 年)与全国中东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相比差距很大,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19%/2018 年),与美国(2.79%)、日本(3.21%)等世界科技强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更无法比拟[25]。创新投入保障不足,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创新产出不高。二是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失衡[25]。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它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科技投入的优先领域。此外,卫生、保健和环境等社会公益研究也应是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但是目前政府多数在应用性研究中,只对具有产业竞争力及未来国家战略起重要作用的领域给予重点支持。

(2)布局与规划不尽合理,凸显“马太效应”。一是缺乏科技创新生态链上的总体布局与规划。目前,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12%,且绝大部分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宏观环境、不同政府部门发起设立的[26],设立之初未能对国家的科技发展进行过总体规划,导致现有的实验室、科研基地在科技创新生态链上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二是学科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设立在西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地学、生物、信息、材料和工程等领域,与基础研究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则没有国家实验室的设立。且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偏离了原始创新方向,过分追求应用开发,客观上形成了学科重复布点、重复建设问题。三是科技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西部三省四区内部,除西安进入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十,其他省区城市均排名靠后。仅有的科技资源亦分布十分不均衡。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布局在陕西和甘肃(占比分别为62%和33%),而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一个都没有设立。“马太效应”凸显的资源严重不均衡,造成了科技创新的动力与产出的巨大差异。

(3)高素质创新人才严重短缺,亟待提高数量和质量。目前,省域之间的R&D 人员数量及其投入强度差异非常大。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创新平台、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先天和后天的不足。一是西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尽管在不断升级的“抢人大战”中,陕西通过宽松的人才落户政策,吸引了数百万劳动力的流入,但是却面临着“抢人不难留人难”的问题。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创新人才流失较多。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实力较弱,人才培养数量的基数较少,即使人才培养出来了,由于缺乏合理的人才使用和评价制度,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二是西部七省区人才质量不高。在人才市场中,最容易流动的往往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东中部发达地区由于人才环境较好,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县级地区很少有硕士、博士。

3.2 需求分析

(1)健全绿色创新体制机制的需求。地方产业与企业对于完善和健全绿色创新的体制机制需求迫切。具体需求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亟须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科技体制机制;二是健全促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三是优化研企合作机制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完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四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机制。

(2)加快科技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需求。西部地区未来将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科技、现代服务和创意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绿色发展,亟须科研机构和高校等以技术创新为纽带,成为企业帮手和产业推手,将共性技术难题纳入联合攻关技术体系,实施产学研协同项目,助力有关行业或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特别是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中取得的重大原创性突破,释放区域技术创新活力。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除了西安、兰州等少数省会城市吸引力较强外,西部地区面临人才集聚能力较弱,人才工作的整体生态相对脆弱,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数量不足,人才引进、培养、稳定的压力较大等瓶颈制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及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等方面的需求强烈。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力度,通过与地方合作实施各项引智工程,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为西部培养学科带头人、高级科技骨干和各类技术人才。同时,需要中东部地区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优化人才激励和服务办法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

(4)重视科技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西部亟须联合各种科技资源和力量在能源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材料领域、空间和天文领域等国家科技发展急需、地方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中,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一批资源库、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基地等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将服务于西部高校或研究院的研究基地、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

4 西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框架

4.1 西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西部将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7]。西部地区在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需要不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国家安全屏障的作用。

西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做好创新能力建设。绿色产业是绿色发展的支柱[28]。绿色技术是绿色产业的核心和重要支撑。以能源领域为例,西部地区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占有较大优势,但总体来看,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因此,西部需要将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谋篇布局(见图4),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有效利用政策手段、财政手段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支撑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

图4 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不能也不宜完全取代传统能源[29]。2021 年年初,美国能源大州得克萨斯州在遭遇极寒天气时造成的全州大规模停电,就暴露出过度依赖新能源的结构性问题。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油、气、煤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5%以上[30]。通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于资源约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以及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切实提升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传统能源的绿色创新能力,才能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和产能储备需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努力实现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2 西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框架

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高要求。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和更为复杂的社会形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为实现西部地区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框架时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以实现区域间的共同绿色发展为基础,兼容与其他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

西部地区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时应深入探讨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这两方面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见图5)。深入分析包括自然、生态、矿产、生物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条件,以及深入分析包括城镇化水平、工业化程度、乡村振兴基础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促进社会创新资源与政府创新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符合西部基础现状和发展需要的绿色发展方案。

图5 西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框架

5 西部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策略

传统的创新体系建设往往指人、财、物和机制的组合建设,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当今世界的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地解构和演进,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都要求我们对创新要素进行全新评估,更新认知体系。结合国家解“卡”克难、补齐短板的科技需求,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我们从主体、资源、市场和制度四个维度提出西部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策略。

5.1 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集智协作攻坚克难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企业发挥创新主体核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突出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重要地位和骨干作用,形成多元化绿色技术创新共同体,打造西部地区科技战略突击队。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科技、现代服务和创意文化产业等西部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将共性技术难题纳入联合攻关技术体系,实施产学研协同推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全社会绿色创新资源,破除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相对分割的壁垒,推进产学研金介协作,助力行业或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特别是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中取得的重大原创性突破,切实增强西部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效率。

5.2 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分步有序实施技术攻关

大数据时代,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数据要素决定着未来创新主体的比较优势。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的开放前沿,更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打破地域桎梏,打破产业创新的传统内涵,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营、产业技术情报、大型仪器共享、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等服务功能,构建集成创新和产业孵化的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创造出更具深度、强度和广度的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针对西部绿色发展的短板弱项,精选优先攻关领域,明确提出一批未来5 ~15 年需要着力突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行业绿色发展问题,按照“打基础、攻难关、兴产业”的系统设计,以“分类分别有序突破”为基本战略,统筹谋划不同类别关键技术的突破行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西部各省区间有合作有分工有序推进。通过“解卡”“搭桥”和“突围”,加速突破核心技术卡点、产业发展堵点,持续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力量和创新能力。

5.3 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尊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规律

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属于典型的无形资产,其价值难以量化,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检验是市场,只有进入市场才能体现出价值,并且市场能够有效捕捉来自创新链条各环节以及需求端的各类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为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及评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器。未来要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主体必须要与更加复杂而高效的市场形成密切良性的互动,尊重包括知识产权市场、数据产权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

注重把握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规律。一是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研究成果转化问题。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特点,针对不同的研发主体和研究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和引导政策。二是超前部署、持续支持、长期积累。对待新技术应用和转化不能急于求成,针对西部地区的资源特色与战略需求,围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超前部署一批绿色技术成果进行培育转化,并给予持续稳定支持。

5.4 制度维度上补齐短板,盘活各方资源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加上西部地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今后持续进步的关键突破在于通过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加以示范。必须立足西部实情,出台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举措,在制度促进中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西部发展形成新格局。

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补齐相关制度短板:一是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绿色标准体系。全面清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政法规,加快推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为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法律支持和精准保障服务。二是建立全生命周期、全成本的绿色技术评估体系。防止在推行绿色技术时由于缺乏系统反馈,造成盲目推进的系统性风险。结合国家的“碳中和”目标以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从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构筑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绿色技术评价体系,理性评估绿色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推广可行性、实施风险性等,最终既可以形成绿色技术建议清单,又可以形成西部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创新导向清单。三是完善绿色技术合作机制并落实合作细节。构建多元化科技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西部地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切实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开放与交流,推动西部地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四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强化全社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正向的激励环境,打造反向约束的硬标准。

猜你喜欢

体系绿色科技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追踪绿色的秘密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