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水环境知识图谱分析

2022-06-02郭晓华王万喜

绿色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村落

吴 双,郭晓华,王万喜

(长江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乡村土地资源加速开发,传统村落受到极大冲击,对村落水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威胁。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农业文明在其各自独特的地域环境下自发演变而成,是维系人们世世代代聚居生活、生产的物质居住空间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1]。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绵长的根。因此,其研究保护价值不言而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过程中,传统村落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水环境作为村落最深刻的自然因素,不仅对村落空间的塑造和结构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还蕴含着地域特有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是传统村落研究主题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内在传统村落研究中已取得丰富成果,而从水环境角度出发进行的传统村落研究明显不足。目前已有关于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等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3~6],但还没有学者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传统村落水环境方面的研究。虽也有学者对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但其是建立在以主观定性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缺少客观定量数据分析的支撑。本文以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方法[7],以 CNKI 中国学术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00~2021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相关领域研究进行了定量分析,梳理其研究内容、发展过程、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演进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现状,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水环境是指构成人类聚居环境的地表水域及其他与水相关的各要素的总和,包括水体、水域建筑群落、道路、桥梁等一切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8]。传统村落水环境指的是形成时期较早、传统资源丰富、文化价值多元且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中围绕村民生活,包括河流、湖沼、池塘、沟渠、滩涂、水井等乡村常见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岸、农田、植物、建筑民居等与水相关的其他空间共同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的总称[9]。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村落发展的重要资源,水环境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回顾其近20年的研究重点方向和研究发展路径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以 CNKI 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为数据源,为保证检索词的全面客观准确,经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处公布的地理学科关键词后,选用“传统村落”“传统聚落”“古村落”“历史名村”为检索词进行主题词检索得到24871 篇文献,在此范围内选用“水环境”为检索词再进行主题词检索,经删除报纸报道、会议通知、成果介绍等不相关数据样本后,最终共得有效文献114篇,时间涵盖2000~2021年,可见传统村落水环境方向可待研究的空间非常大。将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通过CiteSpace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2.2.2 方法手段

目前学界使用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主要有CiteSpace、VOSviewer、SPSS等软件,其中CiteSpace功能最多,最为常用,因此以CiteSpace5.8.R3c为研究手段,通过对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区演进、突现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演进态势。

3 可视化统计与分析

3.1 发文时间分布

从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时间分布可以反映不同年份该领域研究的活跃程度。如图1所示,我国传统村落相关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5年12月3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传统村落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发文量明显增加。2012年明确提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传统村落研究进入迅速发展期。随着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至今,传统村落相关发文量又有了新的增长。如图2所示,传统村落水环境领域相关研究整体发文趋势与传统村落走向基本一致,呈波动上升。2009年以前发表文章不多,增长缓慢。随着“水环境空间”概念的提出,2009~2016年发文量开始小幅增加。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6~2018年发文量迅速增加。2018年后经历短暂回落后又有所增长,说明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有了新的研究热点,并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新的目标,再次引起学界对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高度关注,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将进入深入发展期。

年份

年份

3.2 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

发文作者是科研的主要参与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便能够体现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协作关系。由表1可知,相关研究者发文量都较少,文献发表量排名前10的学者分别是张达,郭巍,逯海勇,谢祥财,谈峰,詹倩倩,罗晓薇,石云,王早立,张瑞海。由表2可知,该研究主要集中在各高校平台,以及二级机构中的建筑、园林学院,其次是研究院所和有限责任公司,可见有不同层次机构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各发文机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联动。机构中发文最多的有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科学系。传统村落水环境领域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普遍发文量较少,说明此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表1 2000~2021年发文量前10的作者

3.3 研究热点

关键词能高度凝炼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反映传统村落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关键词突现则可以显示该领域的阶段性变化和关注点。如图3,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其中共有关键词节点 216 个,433 条连接,密度为0.0186,聚类模块性指数 Q=0.8051, 聚类轮廓性指数 S=0.892。其中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连线越多表明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表明联系程度越强。总体来看,整个结构体系节点较多且分散,互相关联性强,网络结构复杂,其中“传统村落”“水环境”在整个关键词网络布局中居于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的向心性。此外从排名前列的高频关键词,可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空间形态研究、水文化、水适应性、传统理水生态智慧、水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通过聚类命令进一步探究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得到9个聚类主题,将其归类总结,得出该领域大致沿3个研究方向分别为: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研究、传统村落滨水景观空间研究、传统村落水文化研究(图4)。

图3 2000~2021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 2000~2021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时间线程图谱

3.3.1 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研究

伴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顺应自然的生态观,传统村落经历千年演变,根据环境变化不断有机适应与进化,成为有利于人居的生存空间。其中水环境对村落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村落不断适应水环境,自发地形成与之相适的空间形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与生态智慧。通过进一步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空间层面探讨村落水环境适应性营造,宏观上对各传统村落与外部水环境特征进行剖析;中观上将传统村落内部水环境从基本构成要素上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从形态上分为点状、线状、面状,并将全村水环境联系起来,构建“水口-水圳-水塘-水井”的水利循环体系,归纳传统村落理水智慧;微观空间上思考村落民居建筑、院落的水适应营造,如“四水归堂”的天井、与村落自然水系连通的水院等[10]。先民在长期发展中,基于低成本、低技术、低影响的理念将规避灾害、治水、节水、用水完美融合于生产生活的空间体系,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能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11~14]。

3.3.2 传统村落滨水景观空间研究

传统村落滨水景观空间是依托于村落溪流、池塘、水库、沟渠、湖泊等水环境,满足于农村特有生产生活功能,具有审美意味、文化底蕴、可持续特征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共同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通过进一步梳理文献发现,有学者对传统村落滨水景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构成要素、景观特色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根据水环境形态将其分为溪流型滨水空间、月池型滨水空间、池塘型滨水空间、村口桥头型滨水空间,并对传统村落的理水经验展开思考,提出传统村落滨水空间活化思路[15]。也有学者剖析了传统村落滨水景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如古建筑群的破坏、水环境的恶化,以及由此导致滨水景观吸引力减弱,逐渐被人遗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整治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策略[16]。

3.3.3 传统村落水文化研究

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传统村落的选址、空间格局和临水空间都是当地水文化观念的外化[17]。在中国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以风水学说为指导,一直贯穿着朴素的生态理念,“背山面水”“顺水营巷”“分水而居”“四水归堂”都是早期文化观念影响下因地制宜的传统村落水环境营建方式[18]。水系通常在村口、祠堂等处与建筑、广场相结合,形成村落公共生活与交流的人文空间,这些空间在世代发展中成为村落水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所在[19]。为了保护水环境同时平衡公共利益与居民私人利益,传统村落通常建立一套完整的水环境维护制度,并以宗族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人人得以遵守使传统村落水环境系统在漫长历史演变中一直有效运转,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有的村落文化[20]。从水文化的研究的角度论述水及水文化对传统村落的发掘、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证明加强传统村落的水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唤醒当地人对水文化的自觉,通过神性化的水禁忌更好地保存村中的水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有利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关于水文化的经典节庆和文化仪式[21]。

3.4 研究历程与动态变化

结合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时间线程图谱和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突现词图谱,挖掘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在时间序列上的演进规律。关键词时间线程图谱将同一聚类的关键词按时间顺序排布在相同水平线上,展现聚类内部关键词随时间演进的同时,也关注聚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图4分析可知,2000年“#0传统村落”聚类最早出现研究热点,并影响着各个聚类的后续研究;“#1传统聚落”聚类和“#2水环境”聚类的研究演进较为均衡,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1传统聚落”聚类近年研究重点是水生态、营建特色和水文化遗产,“#2水环境”聚类近年同样也对生态理念方面关注较多;“#4特征”聚类中的有机适应、长江流域和四川盆地以及“#5人居智慧”聚类中的人居智慧是近期研究热点;“#9居水环境”聚类中的水利遗产还处于初始研究阶段。

突现词图谱展示不同时间段内词频共现度发生骤增的关键词,突现度越高表明关键词的学术关注度越突出,越能代表该时间段内最新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突现词的变化能更好地发现研究领域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如图5在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中,“皖南民居”最早受到关注,直到后来突现的“培田”“山地乡村”“上苇甸村”,研究对象由江南具有典型水环境的水乡型传统村落逐渐拓展至少数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山地型传统村落以及北方少水型传统村落;研究视角从“水系形态”“水系”到“水环境”,由单独聚焦于传统村落中水系本身到更为关注水体空间及与水相关的其他空间共同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并且“空间形态”“传统聚落”“空间结构”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生态环境”的突现时间最长,意味着“生态环境”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是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重点,此外“生态营造”“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在之后接连突现,说明生态是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不能脱离的话题;25个关键词中2018年开始突现的“传统村落”的突现强度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该领域研究热潮出现的背景和转折点。

图5 2000~2021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突现词图谱

根据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和出现频次,生成关键词时区演进图,如图6。通过高频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和发文量,结合我国不同时期对乡村发展采取的不同战略和政策,将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①研究萌芽阶段(2009年以前)。这一时期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是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水环境多为附带介绍。专门研究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发文量少,且处于描述性研究阶段,主要对水环境单体环境的形成背景、构成要素、形态布局、审美特色进行调查及描述。②研究探索阶段(2009~2016年)。随着“水环境空间”概念的提出,学者们更加意识到水环境对村落空间结构形成及村落社会文化塑造起很大作用,不仅探讨水环境与传统村落布局选址的关系,也从水文化角度出发挖掘水环境的内涵特性,探索传统村落水环境的保护发展研究。③研究攀升阶段(2016~2018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发文量迅速增加,且除以往研究方向外,水环境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内容上,更关注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营造与风景开发,传统村落水环境的有机更新,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生态智慧等;研究对象上,不再局限于江南水乡一带,而扩展至岭南以及北方少水的村落,还有鄂西、湘西、黔东南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都受到关注;研究方式上,除了实地考察外,GIS、集成图像获取与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也应用到研究中,该阶段的研究有了质的提升;④回落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该阶段传统村落水环境发文量在出现回落,但研究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拓展,并且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将进入下一个深入发展阶段。

图6 2000~2021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突现词图谱

4 结论与展望

分析结果显示当前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未来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相关研究可以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多维对比研究。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区域不应局限于江南地区,而拓展至北方、岭南以及湘西、鄂西、黔东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需进一步挖掘不同地域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共性与特质。第二,构建综合研究理论体系。传统村落水环境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历史的演进中早已与村落融为一体,与村落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同时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与环境互动后在现实中的投射,因此可以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理论综合研究。第三,创新研究方法。现有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论文多进行介绍描述和定性研究,一般以资料查阅、实地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为主要方法,较少通过获取具体数据定量分析,其结果往往并不够全面准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应更多地将GIS 技术、集成图像获取与识别、VR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到该领域研究中。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村落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油画《村落》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引发海啸(下)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