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期间早期康复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价值

2022-06-02傅用婷梁震安李润华

保健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血气通气康复训练

文/傅用婷,梁震安,李润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发展,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伴有明显的气短、胸闷、咳嗽等症状,且症状急剧恶化,增加了身体的负荷。机械通气是一种辅助呼吸的手段,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通过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气道气流受限,提高氧合指数。但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等相关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以往临床上主要采取常规护理的干预方法,常规护理主要侧重于完成机械通气,并对患者进行体位管理、饮食指导和压力性损伤的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其他需求,护理内容不全面。本院提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为进一步探究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现共选取8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系列研究,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内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共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1)研究中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加重期;(2)入组患者的相关基础资料完善;(3)所有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治疗,且预计治疗时间≥7d;(4)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均明确表示知情、同意,患者参与研究之前由患者本人或者是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纳入的病患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2)患者同时患有恶性肿瘤或活动性免疫性疾病;(3)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神经系统性疾病以及精神障碍性疾病等无法配合临床的患者;(4)既往有肺部手术史的患者。

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2.53±2.71)岁;慢阻肺病程4~15年,平均病程(8.86±1.24)年。对照组:男性病患26例,女性病患14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2.14±2.53)岁;慢阻肺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78±1.33)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是具有可比性的,可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机械通气,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分别开展不同的护理方式。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保持患者病房环境干净整洁,每日定时消毒、开窗通风,对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调整,将温度调节在18℃~22℃,湿度调节在55%~60%。第二,向患者介绍正确的咳嗽和咳痰的方法。第三,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每2小时一次;每8h为患者做一次雾化吸入治疗,每天对患者进行两次机械辅助排痰。第四,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让患者多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的、高蛋白的食物,忌食辛辣的、刺激性的、容易产气的食物。第五,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面部大小和患者的主观舒适度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鼻面罩,固定带以一指为适宜。当患者持续鼻面罩通气时间超过24h,则每两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时间为1分钟,并在鼻梁处和额部贴上减压敷料,预防压力性损伤。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的指标和病情波动。根据患者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最终调整至基础水平。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在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之前,护理人员先积极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在视频、文字的辅助下向患者和家属说明使用机械辅助通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过程以及可以达到的预期效果,让患者和家属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提高其依从性和配合度。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对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第一,对患者进行按摩肢体、移行肢体等被动关节活动,每次训练时间为10分钟,每日训练3~5次,利用康复仪器在床上骑脚踏单车或行气压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患者进行缩唇呼吸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为3分钟,每日训练3次。第二,逐渐指导患者进行坐起训练,将患者的床头逐渐抬高,并协助患者坐立,指导患者进行独立坐起练习,每日1~2次。患者坐起后让其保持双下肢在床边自然下垂,每次10分钟。第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由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协助其进行站立训练。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相关生命体征指标的波动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严格控制活动时间和活动量,一旦发现患者某项指标出现异常则立即停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1)准确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并使用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的氧合指数,将机械通气时间和氧合指数进行组间比较。

(2)检测指标:肺功能——最大通气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检测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将两组的肺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

(3)检测指标:血气指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检测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将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的血气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

(4)检测指标: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部感染、肺不张,计算两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比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合指数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并且患者的氧合指数更高,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合指数比较(±s)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两组的最大通气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和干预前相比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干预后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s)

2.3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

两组干预前患者的血气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和干预前相比两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均发生了变化,观察组干预后患者的氧分压显著大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s,mmHg)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经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反复发作,目前临床尚无根治该病的特效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身体负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时其病情较为危及、严重,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有两种,其中无创性机械通气适用于轻度、中度的慢阻肺患者,而对于重度慢阻肺患者则需要对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通过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进而维持正常的血氧浓度,纠正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虽然机械通气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容易产生呼吸机依赖,延长了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增加了撤机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上要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尽量及早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机械通气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其机械通气时间更短,氧合指数更高,经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其肺功能改善更明显,血气指标也有显著性改善,并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充分体现了早期康复护理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早期康复护理注重于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肺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可以锻炼腹部肌肉的耐力和肌力,增加潮气量,促进肺组织气体交换中血液的完整性,优化肺泡气体分布,减轻呼吸肌疲劳,最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在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之前,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和家属明确了解机械通气的重要性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家属的配合度更有积极意义,进而提高了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更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更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气通气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体位干预对机械通气患儿血气指标的影响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其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