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6-02赵登峰
文/赵登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腹部隐痛、胀满嗳气以及食物不振等。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极易诱发胃出血、胃溃疡以及贫血等并发症,且少数患者经过长期发展,还可能出现癌变风险,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目前,西医治疗以去除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抑酸或抗酸等为主,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远期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疾病可反复发作。近年来,伴随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中医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受到重视。为此,本次研究筛选本院于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70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展开分析,观察评估温阳健脾汤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于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70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将纳入患者分组,单组例数35。组别设置对比组: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7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06±10.37)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5±1.22)年;研究组:轻度11例、中度19例、重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4.53±10.2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44±1.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脾胃虚弱型CAG诊断指南与标准,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2)思维正常,具备一定交流、配合能力;(3)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内容、目的等,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2)既往有胃部切除手术史;(3)对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史、禁忌证;(4)近期内接受过相关治疗;(5)伴有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6)不能合作及中途脱落或退出观察。
1.2 方法
对比组(常规西药):单次取150mg雷尼替丁胶囊、0.3g替硝唑片、1.0g阿莫西林胶囊让患者服用,每天2次,共用药4周。
研究组(联合温阳健脾汤):温阳健脾汤处方组成,甘松、砂仁、仙茅、蛇床子各6g,法半夏、醋莪术、蜜甘草各9g,盐黄檗、盐知母、醋香附、醋柴胡各10g,党参、炒白术各15g,茯苓、当归尾、白芍各20g,若患者合并反酸症状,加浙贝母、煅瓦楞子各8g,若患者合并嗳气,加代赭石、旋复花各8g,若患者合并腹胀症状,加炒枳实、炒莱菔子各10g。上述药物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先经水浸泡30min,后煎煮两次,于早、晚服用,每天1剂,共用药4周。
两组于治疗期间给予健康指导,并加强饮食、运动管理,帮助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卫生习惯,避免自身行为不佳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病情加重。
1.3 观察指标
显效:腹部隐痛、胀满嗳气等症状全部消失,胃镜、病理检查基本无异常;有效:相关症状、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无效: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计算口干舌燥、恶心呕吐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于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价胃痛、胃胀、食少以及嗳气等症状积分,采用4级评分法计分,评分低示症状表现轻。
于治疗前、后,通过胃镜检查,评价黏膜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皱襞变薄、黏膜色泽异常积分,采用4级评分法计分,评分低表示黏膜损伤轻。
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介素 2 受体(s IL-2R)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显著较对比组80.00%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口干舌燥、恶心呕吐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72%,略低于对比组8.58%(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痛、胃胀、食少以及嗳气积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症状积分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2.4 两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黏膜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皱襞变薄以及黏膜色泽异常积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征象积分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比较(±s,分)
2.5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IL-8以及s IL-2R水平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CAG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最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时,饮食习惯、免疫因素以及体质因素和遗传因素等也与疾病发生和进展存在密切关系。文献表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及影响下,CAG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内镜下病理活检诊断CAG患病率约为25.8%,且潜在癌变风险,是当前消化领域重点关注与研究问题。既往常规西药治疗措施,如抑酸、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等,虽然也可缓解疾病症状,但是,长期用药不仅会产生耐药性,还可对身体造成其他危害、不良影响,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发作,整体疗效欠佳。因此,临床需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改进,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中医文献并无CAG这一病名,依据临床症状、表现等将其归属至“胃脘痛”“癖满”“腹胀”范畴。其中,脾胃虚弱型为最常见证型之一,认为饮食不当、忧思过虑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瘀滞等是造成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强调治疗应重视温中健脾、活血通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对比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黏膜征象积分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更低。这表明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整体疗效卓著。分析原因为温阳健脾汤方中茯苓、炒白术等具有理气燥湿、健脾和胃等功效;甘松具有开郁醒脾、理气止痛等功效;砂仁具有温中和胃、调中导滞等功效;法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等功效;当归尾具有活血祛瘀功效,蜜甘草具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等功效。现代药理学发现,方中诸药还能起到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故联合中药治疗,能够实现标本兼治效果,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综上,在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联合温阳健脾汤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黏膜征象积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