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化+金融”的融合进行产业发展的全新路径
2022-06-02邹玉洁孙若晨
邹玉洁 孙若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需要将金融与文化進行有效融合,通过有效的资本扶持,大力振兴文化产业。鉴于此,本文对产业互融视野下“文化+金融”的融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路径。
文化产业的形成主要功能是提供精神类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需求的一种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经济形态,并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能够振兴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本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是以生产精神类产品为主要活动,满足人们文化追求的消费品,主要包括音乐创作、影视作品、图书杂志等,涵盖所有精神属性的产品。“文化+金融”是立足于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业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文化+金融”的融合不仅仅需要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借助多种金融工具帮助文化产业进行持续发展,两者的关系从最初的“支持”,逐渐演变为相互“合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让更多文化企业获得发展资源,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合理运用,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契机。“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是通过不断的渗透、互融的方式,以文化价值、属性、形态为核心构建产业形态体系及服务与支撑体系等形成的系统活动过程。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支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是一种能够帮助文化企业获取资金进行产品开发、扩大再生产的体系,对于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金融”的融合体现了在文化金融中的角色变更和主体责任变化,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金融工具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化+金融”的融合不仅是力度和深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文化企业在文化金融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文化+金融”的融合是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资本的渗透,让文化产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促使文化企业在产业结构和类型方面需要进行重新审视。
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存在差距
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远远达不到需求。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不同,需要相关金融业予以足够的支持。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使用实物进行抵押,因此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时难以向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支持,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有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人类文明结晶,其附加值高,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选择。但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发展较为缓慢,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有限,基本依靠金融机构的信贷,受到信贷额度以及放款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持续扩大发展,尤其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无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从而逐渐消失。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文化+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但是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的支持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对大型文化产业、传统文化的资金支持较为优越,对中小文化产业以及一些新兴文化产业的支持较少,并且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对象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对于文化消费领域的支持不足,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规模化生产,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输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经历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具有产品研发设计周期长、投资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维系其可持续的发展。文化资源包括盈利性文化资源和公益性文化资源,其中盈利性文化资源主要是由文化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对于金融支持的依赖程度更高;文化事业则由文化事业单位进行非规模化经营。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产业互融视野下“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对于提升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实现全球化的发展是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文化+金融”的融合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文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可以激发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力,通过创新发展解决文化产品的供销问题,同时依靠金融支持让文化企业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可以说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主要的支持方式包括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宏观金融政策以及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的微观金融服务两种形式。金融支持有助于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通过完善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建立文化企业的信用等级数据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获得深度的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优化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给文化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扶持政策。银行是我国主要金融机构,产业互融视野下“文化+金融”的融合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提供资金支持、理财产品、风险评估等服务,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授权方式对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借鉴小微企业的贷款模式,可以采取知识产权抵押、中小企业集合担保贷款和供应链融资等形式,将文化企业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多个担保企业共同分担,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文化+金融”的融合要求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信用评级和信贷工具,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降低文化企业的上市门槛,制定可以量化文化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盈利能力,发挥证券市场对文化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扩大资本市场在文化领域中的渗透作用,扩大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文化消费是消费经济转型的核心。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瓶颈,为文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下文对产业互融视野下“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积极创新,鼓励文化产业多渠道发展
“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通过创新让文化与生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使用中传承下去。产业互融视野下“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产业实践。在尊重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使用多种金融渠道和金融工具,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模式。包括“金融+互联网电商+商城”, “文化+互联网金融”都是“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文化+金融”融合的方式,为文化产业创建网络宣传平台,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帮助。文化产业的价值在于传播,使用和传播的人越多,它的价值越大。
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加速“文化+金融”的融合。例如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企业进行贷款,鼓励中小文化企业通过获得现金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调文化产业的整信贷额度,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信贷投入,提高文化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中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动“文化+金融”的融合
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完善信贷的配套措施,提供多种文化产业投资、融资平台,尤其是对一些中小文化企业可以提供贴息贷款,完善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抵押、托管制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通过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补偿财政专项资金给予相应的风险损失补偿,帮助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良的融资环境。地方政府可以建立文化产业担保机制,促使“文化+金融”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金融机构将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情况纳入到稳健性参数设定中,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文化+金融”的融合从产业创新的要素性上,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都是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容。金融工具的使用可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创新领域,创新的资本方式能够极大节约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也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文化+金融”的融合,不仅能解决外部约束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产业内生动力的关键,这正是“文化+金融”融合的核心要素。“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影响。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励和刺激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互融视野下,“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以及渗透的方式,帮助文化产业跨领域的协同互助,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让文化企业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尤其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傳播和发展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媒介,丰富文化产业的产销途径。依靠日趋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让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特征,通过“文化+金融”的融合给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文化产业与金融产品的匹配度,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中的改革,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进入,多元化、多层次的完善文化融资体系。以文化为本,文化创意在先,在尊重文化的特殊属性、保护知识产权,选择恰当的金融工具,创造性地开发金融模式,让金融成为文化的助推器,帮助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山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聂仕雄.文旅融合打造优质全域旅游目的地[J].当代江西.2020(12).
[2]唐德祥,杨苗.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3).
[3]袁鹏.大数据时代旅游产业链的重构、产业趋势与对策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6).
[4]赵勇.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路径和对策措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3).
[5]王珍珍,陈婷.区块链真的可以颠覆世界吗——内涵、应用场景、改革与挑战[J].中国科技论坛.2018(02).
[6]朱玲.文化金融赋能产业发展,如何 “赋” [J].大众投资指南,2022(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