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指导策略研究
2022-06-02范钦玲
范钦玲
初中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但初中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对课文的学习上,专门的作文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又因农村较自由的生长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程度限制,学生不能阅读充足的课外书籍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这些因素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很难写出好作文。因此,初中作文应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一、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细节描写的意识
(一)书痴者文必工——欣赏优秀文章,感受细节魅力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老师仅仅将抽象的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明白各种细节描写的概念,但写作时依然束手无策。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由书本阅读向写作欣赏迁移,从书本中欣赏优秀文章,感受优秀课文无尽的魅力。例如,真实感人的人物描写可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局部的细节刻画和情节的设置可以学习《台阶》;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可以学习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赞美人物精神的可以学习《驿路梨花》。
此外,笔者在每周三次的自主批注与摘抄的时间内,均要求学生在课外书籍中自主欣赏优秀文章的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并进行适当仿写,在课上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又强化了学生仿写练笔的能力。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需要有目的。亲情是最常见的作文主题,但很多同学写不出自己的亲人独一无二的特点和独特感受,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地观察过亲人,自然写不出打动人心的细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课外观察和感受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景,以及近在身旁却常常被忽视的平凡的“陌生人”“陌生物”“陌生景”等。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长期坚持积累素材,才能在面对陌生题目时随机应变,不至于方寸大乱。
第一个阶段,老师可以让学生每周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与以往所见的不同之处,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观察生活的意识。第二个阶段,要求每天积累一个素材,要求简写事件并附上简短的立意。例如,一名学生的片段是写母亲晒被子,孩子的被子总是在阳光最好的地方,立意是无私的母爱无声地表达。一名学生写的是看似严厉让人害怕的门卫在风雪天帮我拉紧衣服拉链,并嘱咐我多穿衣,立意是陌生人的关爱。另一名学生写的是洒水车经过电瓶车和行人时及时关水,立意是爱让社会更美好。第三个阶段,老师布置能够挖掘细节的作文,如《那一刻,我 》《一瞬间的感动》等等,让学生从审题开始全方面思考并创作。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增添课堂趣味,激发创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课堂,总是学生写作、老师评改、学生修改三个过程。许多学生对作文课提不起兴趣,对写作产生很大的畏难心理,写作水平也一直没有什么提高。
培养学生创作的读者意识,让学生了解作文是展示自我想法、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想象读者站在对面欣赏自己的文字,要让读者能够读懂想法、读出共鸣、读出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习作流于空洞的抒情议论,没有具体感人的事件作为支撑。因此,学期初期,每组学生推选一种类型的题材,主题可以是亲情类、友情类、陌生人的关爱类等,上课前3—5分钟通过简短的小组表演进行全班展示,要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等细节必须到位,其他同学通过观看生动的表演,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观看感受进行15—20分钟片段练笔,然后全班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写作时脑海中有画面感,将读者想象成观众,事件自然能写得细腻生动。
二、诸法并用,强化学生细节描写的运用
(一)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
生动的细节描写还需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精神,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侧面描写的对象一般包括侧面人、侧面物、侧面景、背景等,正如《口技》中对听众反应的描写来突出口技者表演技艺之高超,这是侧面人对主人公的衬托作用。学生专项训练片段如下:卖菜的小贩们席地而坐,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衣着朴素,看上去十分质朴,更衬得面前的果蔬光鲜亮丽。他们大多有着精明的头脑,用黄黄的标签遮住红红的苹果身上黑黑的虫洞,赌的是买苹果的人不会挑拣时一个个撕开标签。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赢。在追逐金钱的道路上,难道只有丢了诚信,才能轻装快跑?……老伯高兴地抱出最后一颗白菜,突然皱起眉头,脸上的笑容凝固成尴尬的咧嘴,“这菜我不卖了,你看,这里坏了,不能吃了。”他从口中挤出一句话,将白菜毫不迟疑地放回车里。通过对小摊贩形象的刻画,侧面衬托了老伯诚信善良的美好品质,这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确实更有利于强化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
(二)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心理
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写景如此,写人亦是如此。将人物置身于具體的环境中,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心理,从而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效果,可以使描写对象更加突出,意境更为开阔。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体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学生习作《开在记忆中的花朵》片段:“我们目送着他,就如同目送着在大地上行走的善良热忱。他走过的地方,似有阳光倾洒,傲立于枝头的蜡梅轻颤,仿佛即将绽放出世间最美的花朵。北风依旧吹着,我却倍感温暖,因为我知道,它吹开了人间的善意真心,那些开于心中,永不败落的花。”这段文字情景交融,将原本萧瑟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温情。
(三)运用修辞手法生动文章语言
适当的修辞能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可适当加入联想和想象,从而扩大文字的表达空间。学生习作《把花种在心里》这样写道:“风儿无言,只是轻轻吹拂;月光无言,只是静静洒落;向日葵亦无言,只是微微摇曳,似乎在向我招手。我走进花海,想象自己是一株向日葵,我似乎感受到它们的根系在大地中抱紧团结,彼此诉说着它们共同的信仰与追求,然后默默吸收营养,努力仰头迎接朝阳,只为等待某一天的绚烂绽放……我忽然懂了,似有一株向日葵已在我心间悄然开放。”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而作者看到向日葵后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丰富了前面所描写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生想要写好记叙文,需要坚持阅读批注和观察积累的习惯,更需要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才能在作文领域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