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用对接的中职幼师音乐教学初探

2022-06-02蒋煜

蒋煜

摘 要:通过对音乐教学相关的教师、学生、校领导以及幼儿园方面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出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场景特征:教化性、娱乐性、活动性。基于音乐场景原理,呈现了“行为、活动、对接”的音乐教学场景,以及“学用对接”全要素融合的教学实现。

关键词:全要素融合;音乐場景;学用对接;中职幼师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2)01-0092-04

1    中职幼师音乐教学“学用脱节”调查结果分析

中职幼师音乐教学上的教学实现是师范类教育的基础性课题。[1]笔者对中职幼师音乐教学“学用脱节”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目前宁波地区开展中职学前教育的学校有6所,教学班53班,在校学生1990名,在编音乐老师67名。本研究主要是在问卷[2]调查基础上对课题开展论证。从音乐教学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实践和学生评价等5个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发放180份,回收率99%,回收问卷有效度100%。

从调查数据得知,29%幼师生对音乐教学实现的“学用对接”停留在“职业满足”上;40%幼师生停留在完成教学的“一般满足”上;25%幼师生不满足的原因是缺乏基本的“专业动力”; 6%幼师生存在学习行为与兴趣行为的不关联,根本不考虑学习实现和教学满意度。

从中职音乐教学与幼儿园教育匹配度上调查结果显示:31%被调查者“觉得两者相适应”; 认为“匹配及适应性一般” 的占39%;认为“根本不能适应”占15%;认为“不知道是不是适应”占15%。

从这两组调查数据可知,当前中职学前教育在专业音乐教学上缺乏准确的音乐美育需求,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的支撑,“学用对接”的问题十分严重。

从调查数据得知,“学用对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环节设计、实现途径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非常了解”的占比不到2%;“只知道一点点”占比38%;“不大了解”占比35%; 表示“自己想了解但是没有可靠途径”的占比25%。这组数据反映出,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没有落地。

另外,儿童音乐教育存在教学导向的“市场化”、“商业性”误区;真正的音乐教学却“很少或是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作为支撑”[3]。显然,全要素优化视角下,讨论中职幼师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以及丰富的音乐教学场景实现,在当前显得十分迫切,而且,在学用对接的职业教育趋势下,幼儿音乐教学实现也迫切需要理论上的突破。[4]

2    中职幼师“学用对接”音乐教学实现的理论分析

在全要素教学优化的学用对接上,我国音乐教育一方面突出人的自我认知精神,同时表现了自然和谐的音乐素养风格。学用对接,体现在音乐文化普及的观民风与教化理论主张,[5]所谓“审乐以知政”(《乐记》)、“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孔子之后,音乐教育礼乐上“学用对接”的认知模式逐步纳入国家教化体系。[6]到了明代,我国音乐教育与政治教化对接,描述圣贤的史诗已经失传,逐步转型到音乐互动或者演奏的家国情怀及其文化制度,因此,音乐从教化机构变成了宫廷表演机构。但是,回顾音乐发展史,音乐教育鼓舞民心、激励上进、养育精神,表现人民情怀、革命精神,依旧是音乐场景化的主流,音乐生活融入社会实践,对接人民群众的社会愿景,依旧是音乐教育学用对接的基本内涵。

正如古人所说的,任何文化活动,都是基于人的社会活动,而文化内容则是人们应对万物的文化镜像。学用对接,就是人与万物对接,从而形成音乐文化形式以及意象内涵。从音乐活动上,“诗言志”、“歌永言”(《尚书》) ,而音乐形式就是“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音乐活动是人们交流情感与感受的相互感应。因此,音乐教学的依据就是通过音乐文化镜像来表述人们对接大自然的感受,学用对接,则是基于这种音乐艺术规律产生的教学模式。

显然,我国音乐文化镜像凸显出了音乐的社会应用与家国情怀,[7]从古代“在河之洲”音乐歌舞仪式礼俗的“兴观群怨”,到《黄河大合唱》浊流滚滚的百年历史抗争,再到新中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音乐场景作为自我认知和民族记忆是我们的音乐文化的永恒主题,音乐文化的继承发扬成为我们教学的基础。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步呈现音乐传媒与音乐场景以及音乐教学的三阶融合。同时,音乐教育既突出音乐场景的学用对接社会功能,又必须抓住教学实现的课程思政教育功能,从而凸显了三方面的鲜明特征:

第一,教化性。音乐活动也是语言交流,是用音律记述人民的历史实践――这是音乐的本来面目。音乐是一种演唱活动,也是一种历史人文教化,更是一种社会礼俗,因此,我们要突出活动参与,学生不能只作为听众,还要多参与音乐表演,并进行音乐组织传播。这即是说,人的音乐行为集中体现音乐的社会需求,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学实现,在人类文化基因的进化中,产生了自己的听、说、唱、奏的音乐素质。音乐素质是人类智力与情感的基础,要对全部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就是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用对接,涉及到了当前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之迫切需要,亦是体现了人文素质之地位重要,除此之外,音乐教育的生命素养规律,与一切艺术镜像的认知相关,需要从儿童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奠定音乐基础。

第二,娱乐性。音乐教育体现了孩子心灵世界的天真美好,具备天真美好的人格才会掌握音乐的身心教化激励机制。“学用对接”就是在寓教于“乐”中学习音乐――音乐的娱乐性表现为场景、律动,也表现为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孩子的音乐表现力。音乐的基本形式往往表现在喜闻乐见的器材中,音乐的基本内涵表达在我们传统的音乐习俗上。我们在教学上要听之于耳,呼吸于律,舞止于节,唱之于诗,发现音乐情景中的孩子世界,进行全要素教学,综合性训练,整体性提高。所以,我们要在具体的场景中让音乐的内在东西表现出来,体现幼儿健康活泼的天性,玩中学,乐中学,寓音乐于感受,寓音乐教育于音乐形象之中,实现音乐教学的学科功能。[8]

第三,活动性。“音乐行为”从声乐相关的发声、唱诵、表演体现音乐文化与演出行为的对接实现;将音乐行为转化为学习活动的体验、训练,就是“音乐行为”与“音乐活动”对接;教师通过对音乐行为、音乐活动的组织协调,就是将音乐文化与课堂的具体教学对接。[9]

3    “学用对接”:“音乐行为、音乐活动、音乐课堂”场景实现策略

3.1    音乐行为场景

“学用对接”是音乐行为在民族情怀、精神传承、情感升华的“学”与教学形式的“用”的对接。音乐作为场景行为,起到了场景关注与场景行为之间的音乐对接,音乐只是一种“媒介”,实现了“学用对接”。学用对接的场景教学在于学生呈现活动,体现音乐教学主体特征的回归。

音乐行为的实现主体是孩子,孩子的音乐行为发生与音乐教学行为发生不同,后者是来自音乐作品,前者则来自音乐素材。我们要关注孩子世界的生活素材、环境素材、玩具素材,形成孩子的成长点和培养点,这就是天赋养育与音乐特长的相互关联性“对接”。有了这个对接才有所谓的学科知识增长过程,人格健全发展过程。音乐要把孩子世界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乐课程教学中隐藏着的丰富的道德世界,音乐实现了孩子的情绪学习、注意学习、参与学习、思维学习、生成学习等“学用对接”创造性学习。[10]

“学用对接”,揭示了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的文化原型性情景、互动传播性情景、仪式对接性情景的音乐文化场景,所谓教学实现,就是音乐教学情境的“场景实现”。正如我国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基于民族场景、时代场景、社会场景的新民歌,涌现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音乐美学”。今天,我们要挖掘这些唱法后面的历史原型,创设出一批新时代儿童音乐的教学场景。在教学上用“音乐场景”教育理论,设计“学用对接”的中职学前音乐课程,对音乐课程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作为音乐原型,在民歌、民风活动中,提炼出一批民间教材、数字教材、视频教材。

3.2    音乐活动场景

第一是舞台表演实践环节的学用对接。舞台表演一直是音乐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表演是表演者艺术修养的全面展示。多种形式舞台表演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心理素质。但是,从幼儿表演看,舞台演出具有即时性、即兴性的兒童行为特征,因此,表演的随意性需要通过舞台场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一种舞台实践的学用对接。组织演唱活动或者舞台表演,一定要给定儿童活动的内容,如自己穿鞋、起床,介绍家人等,表演自己的生活中、家庭中、自然中的活动内容,加工成为舞台活动,实现教学的学用对接,也实现孩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自然认知。

第二是社会实践环节的学用对接。发现劳动场景、聚焦社会场景、观摩生活场景,这些都是一个幼儿可以胜任的“社会实践”小天地。音乐活动对接这些内容,将之转化为音乐场景,起到劳动教育,社会道德启蒙的作用。儿歌的世界往往是一代代音乐场景的艺术创造,“妈妈讲故事”、“家乡民歌”、“劳动号子”等,幼儿音乐教育完全可以从经典的场景对接培养艺术审美。因此,专业技能培养,社会阅历沉淀,生活经验拓展,都要从点点滴滴的音乐世界中去“对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接环节”。

第三是仿真教学环节的学用对接。游戏是一种模拟,音乐教学作为游戏形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音乐模拟技术以及模拟场景。音乐特效、音乐技术、音效模拟,是幼儿闻其声,揣其意的必要音乐教学环节,也是孩子音乐认知与场景认知“对接”。声情并茂,器乐交响,如何对儿童的音乐技术进行整合加工,创造出真正的儿童音乐作品,这是我们教学与创作的对接环节,也是我们帮助孩子走向音乐世界的“对接模式”。

第四是真实演练实践环节的学用对接。学校与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合作,搭建中职学校与幼儿园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校园(机构)无缝对接。音乐作为一种真实的创作演出活动,成为社会、企业、学校协同开展的常态化工作。幼儿音乐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具有小舞台对接大社会的特有魅力,打造幼儿节目是我们教学、实训、竞赛、测试、研发于一体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创新。

3.3    音乐课堂场景

学用对接是音乐文化特色与幼儿音乐教育特色的“对接”。音乐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教材教法上,音乐课堂的宗旨,课程内容设计,儿童音乐技能基础,是形成儿童音乐专业特色的学科支撑,[11] 这些要素相对独立、相互交融、相互支撑,为音乐课堂场景打造了教科书体系的示范。[12]显然,教师在这个场景中要将场景的中心地位交给孩子,这是幼儿教学有别于学科教学的“特色”所在。根据这个特色,我们为孩子量身定制了“特色”的场景文化,从校园特色、校外生活、家庭文化等多视角投射课堂场景。

第一,音乐作为文化礼俗,是建立在乡村政治和基层社会上,因此才有礼乐相成的教化,以及音乐习俗的乡民活动。因此,幼儿音乐教育的场景文化要突出产业发展的乡村背景,也要展现社区情境的日常交往。根据文化特色的场景教学,课堂教学重心提升歌唱能力,这个能力不可能在“练声一唱歌”模式下形成,而是在文化场景的音乐表达中,自然而然的传承而来,因此,很多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采取民间传唱的形式保留下来。[13]

第二,课堂教学要服务幼儿音乐表达的成长性,要结合音乐学习的“乐德”、“乐语”、“乐舞”,广泛引进各个国家民族的演唱形式,丰富演唱结合的民间传统,获得幼儿音乐学习的体验效果。《音乐之声》成功展示了北欧民族的特殊唱法,类似的音乐技巧在各个民族都极为广泛的传播,我国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北方民歌《小放牛》,南方民歌《茉莉花》,各类小调唱法,都极为丰富表达了儿童声乐的特殊技巧。显然,音乐欣赏课对我们开展幼儿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兴趣问题,而是文化素养发展的“源头活水”。

第三,音樂思维开发是幼儿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也是音乐学科的教学实现要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礼记.乐记》)从音乐思维角度理解,就是在生活景象的发现中才有所谓的思维,在发现生活场景的活动中音乐可以用于表达童心。学用对接基于生活中的童心,教师教学就是形成形象思维与音乐心路的对接机制。[14]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清人俞正燮说的:“通检三代以上书,乐之外无所谓学。《内则》学义,亦止于此;汉人所造《王制》《学记》亦止于此。”[15]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突出课堂音乐教学的示范性品质,深刻体会音乐思维在音色、音律、音韵上进入专业水准的“对接”教学。

4    结语

创新场景教学、回归场景文化,也就是来自群众音乐传统,创新音乐教学的课程思政形式,最后,呈现新时代内涵和儿童世界的音乐教学实现。前人说艺术的表演是“戴着镣铐的舞蹈”,[16]就是要有音乐艺术的内涵,又要有音乐场景的呈现,才是我们优秀的音乐传统的“教学实现”。因此,我们今天讲音乐教学的“教学实现”是基于音乐的场景特征而言的。

“学用对接”是音乐课程行为特征的体现,是音乐课程建设的基础。只有“掰开”儿童音乐教学场景这份“蛋糕”,我们才能了解其中的对接层面和活动内容,从音乐思维的核心层,到音乐场景的组织层,再到音乐行为的体验层,乃至音乐活动的仪式层。因此,“学用对接”儿童课堂音乐教学,其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都是围绕各自的“蛋糕层”进行活动的。

参考文献

[1]刘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技能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69.

[2]朱俊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3.

[3]庞丽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51.

[4]李善江.场景教学模式在音乐活动教育指导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5(7):42-43.

[5]蒋继华.艺术的政治生产与儒家审美理想――《乐记》“审乐以知政”思想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3-40,64.

[6]李智林,方丽芬.中国古代"采诗观风"制度[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7):1.

[7]雷海霞.基于“场景式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19(2):54-56.

[8]陈怡,龚楠.多元审美教育中对双重乐感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229-230.

[9]冯春霞.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J].音乐时空,2015(21):114.

[10]吴亚芸.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5(13):143.

[11]刘兵.浅谈“理实一体化”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2020(5):105-106.

[12]王琳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157-158.

[13]汪梅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艺术研究,2010(2):6-8.

[14]邬文娟.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开设[J].当代音乐,2019(7):66-67.

[15]俞正燮.癸巳存稿[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71.

[16]胡天遥.艺术自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EB/OL].[2020-12-09](2021-04-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8553349094802

2961&wfr=spider&for=pc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ed o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Docking

JIANG Yu

(Ningbo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College,Ningbo,Zhejiang 315041,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eachers,students,school leaders and kindergarten personnel related to vocal music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cen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enlightenment,entertainment and activity.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usic scene,the music teaching scene of “behavior, activity and docking” and the teaching realization of the all-element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docking”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all-element integration;music scene;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docking;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