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中的语言特质与审美情趣探究

2022-06-02李新珂

关键词:玉料心法玉雕

李新珂

摘要:镇平玉雕艺人通过经年累月的反复实践,将镇平玉雕工艺的核心技艺法则凝练成“口诀心法”代代相传,实现了对玉雕技艺的传承。“口诀心法”通过言说,对技术经验进行口语化表达;通过传达,对艺术原则进行精简化陈述;通过训诫,对主流价值观进行逻辑化提炼。“口诀心法”以精练的语言记录了镇平玉雕工艺传承的理想范式,包含了镇平玉雕独特的雕刻技艺、艺术原则和精神追求,充分展现了镇平玉雕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艺术面貌,以及吉瑞、质朴、率真、致用、和谐的审美情趣。

镇平玉雕工艺是流传于河南南阳的民间玉石雕刻工艺,其风格独特,历史悠久,依托独山玉文化传承至今。独山玉文化源远流长,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独山玉玉器,证明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已经认识和使用了独山玉[1]。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载:“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意思是说,要制作出优良的器物需顺应天时、适合地气,同时选择优良材料,还要具备精湛的工艺。作为“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的出产地,河南南阳自古就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加上南阳地处豫陕鄂三省交会处的特殊区位[3],在历史、文化的汇聚与发酵的催生下,孕育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独山玉文化。流传于当地民间的独山玉雕刻艺术是独山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平玉雕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并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镇平玉雕“口诀心法”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对独山玉雕的研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较早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学者杨伯达[4]对古代独山玉发展脉络的论述,其后还有王建中等[1,5]就独山玉的产地、特色等玉料特征、文化价值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由于独山玉出产于南阳,它也被称为南阳玉,部分学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独山玉雕艺术,继而形成了南阳玉雕这一表述。独山玉雕与南阳玉雕,二者在本质上指的是同一类艺术形式,即南阳地区的独山玉雕刻艺术,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平玉雕与其是一脉相承的。对独山玉、独山玉文化、独山玉雕的研究为镇平玉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玉雕工艺研究方面,从艺术性角度探析玉雕工艺价值是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注重从器材之美、工艺之美、造型之美,以及装饰与功能之美的角度对当代玉雕作品进行解读,探索玉器的创作思维与法则[6]、传统治玉工艺造型思想[7]、玉雕造像艺术形式[8],以及现代艺术观念冲击下的玉雕艺术创作面对的一系列实际问题[9]。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镇平玉雕工艺进行的针对性研究却较為贫乏。镇平玉雕工艺是独山玉雕工艺的杰出代表,其类型丰富,形象具体,极富地方特色。特别是独山玉在中原玉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对镇平玉雕工艺的研究也是传统玉文化历史脉络研究的重要板块。作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镇平玉雕传承受阻,后继乏人的原因就在于其雕刻技艺复杂,不易掌握。因此,基于艺术的本体范畴挖掘镇平玉雕的形态特征与成因,是十分必要的。

镇平玉雕工艺是生长于民间的传统雕刻技艺,采用的是“技术演示”与“口传心授”相结合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方式是我国传统技艺传承的普遍方式,如戏曲[10]、传统音乐[11]、武术[12]、民间手工艺[13]等,均是采用这种传承方式。对“口传心授”传承特征的研究现已成为传统技艺传承方式研究的重要方面,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的重要切入点[14]。随着研究的深入,“口传心授”的内容[15]、实施路径[16]、当代价值[17]得到进一步探讨,其中“口诀心法”成为传统技艺传承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口口相传的特殊口头语言在传统技艺中决定着乐曲的声腔神韵,技艺的传神造化,是“口传心授”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口诀心法”展开研究的不多,少量的研究也只是将其置于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范畴,作为口述传统的一部分[18]。近年来多种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对“口诀心法”展开专门性的深入研究也是非遗传承的必然需求。

“口诀心法”的内容十分复杂,是行业内口头传诵的技术要点或治道方略。对于镇平玉雕而言,师傅在亲身示范玉雕技艺的同时,会将技术经验和艺术实践知识浓缩成言简意赅的“口诀心法”传授给徒弟,成为师徒切磋技艺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经年累月而形成的技术口诀和创作心法融入了行业内部的“规矩”和师傅个人的艺术实践“心得”,成为独特工匠精神和地方文化元素的代表。“口诀心法”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了选材、设计、制作各环节的技术经验和因材施艺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艺术追求、行业规范和伦理价值观念,反映在玉雕作品当中,其实质即是玉雕技艺的核心艺术法则。正因如此,对镇平玉雕“口诀心法”展开专门性研究对镇平玉雕工艺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口诀心法”通常采用口头表述的传承方式,一般没有文字记录,这种仅凭大脑形成的记忆,伴随着老一代玉雕艺人的老去,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笔者通过在南阳地区的长期深入考察,掌握了大量关于镇平玉雕花鸟雕刻的“口诀心法”原始资料,通过汇集和梳理发现其中包含深刻的礼俗逻辑与审美趣味,本文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以期能够剖析“口诀心法”的内涵和形式语言。

传统技艺单线传承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守业”观念,“口诀心法”作为技艺高超的诀窍,往往秘而不宣,仅由内部流传,固步自封导致镇平玉雕特有的雕刻技艺、艺术法则、精神追求难以融入现代开放与自由的文化环境,正逐渐丧失生命活力。在西方艺术观念冲击下,许多年轻一代的玉雕从业者开始尝试将玉雕与现代造型语言相融合,虽然这种尝试本身是有益的,但是因为没有掌握独山玉雕艺术的语言精髓,而显得不伦不类。本文拟对镇平玉雕展开研究,以对“口诀心法”的解析为切入点,从艺术和文化的内核深究其要义,挖掘镇平玉雕审美价值,以推动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镇平玉雕“口诀心法”的语言

特质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以精练的语言记录了镇平玉雕工艺传承的理想范式,包含了镇平玉雕独特的雕刻技艺、艺术法则和精神追求,其背后蕴含的正是一代代手艺人的生活智慧,既有为人的自律,也有处事的方略,通过反复言说时刻提醒后代人坚守从艺的初心。

1.言说:技术经验的口语化表达

镇平玉雕“口诀心法”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中原玉文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凝练化、规律化、艺术化的特点丰富了地方口承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为方便记忆和传承,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以一种歌谣式的口语化方式表达,语言短小精辟、形象生动,便于记诵,用生活化的语言揭示出艺术创作的规律,从表达当中勾勒出具有鲜明特征的艺术形象。

口语化是镇平玉雕“口诀心法”的一个典型特征。镇平玉雕“口诀心法”对牡丹的刻画表述为“一个盘子一个碗”,形象地表达出切面宜窄、可深不宜宽的大小深浅比例关系,同时还融入了方言,宣读时朗朗上口。例如,“录(绿)白雕豆”“白录(绿)白雕花”,指的是独山玉料中有一种绿色和白色相间的玉料。“录”就是“绿”,这是镇平方言的发音特点。这种“录白”玉料一般颜色较淡、透明度较差,适合用来雕刻包菜、豆角、苦瓜等。还有一种与其特征相近的玉料“白录(绿)白”,虽然也是绿色和白色掺杂的玉料,但相比之下白色居多,适合雕刻水波纹、荷花、玉兰花等。鉴于这两种独山玉料特征的明显区别,在雕刻过程中适当运用俏色,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

“口诀心法”的语言高度精练、极具概括性。镇平玉雕在选料、制作时需通过“挖脏去绺”“平底”“画活”等不同的生产环节,分步骤完成,分别代表了审料、净料、设计、制作等工艺,涵盖内容非常复杂,“口诀心法”能简而概之地准确传达这些技术要求。在镇平玉雕中,常见的雕刻技法被“口诀心法”概括为“切”“推”“掏”,形象地表达出工具使用与雕刻技法、雕刻步骤的层层递进关系。“切”就是大刀阔斧地找出各部分的大关系,这一步要求使用切类工具切出各部分的高低起伏关系、块面关系,找出主题形象与陪衬物相应的位置;“推”是在相应的块面关系上进一步刻画出各种事物的形象,这一步要求使用相对小一点的磨类工具慢慢琢磨,推出形;“掏”则是细节的表现,这一步要求使用更小的上线工具,着眼于眉眼、枝叶等细枝末梢的刻画,让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切”“推”“掏”不仅是各具特色的雕刻技法,也表达出玉雕创作过程中逐层深入的艺术创作理念。

镇平玉雕工匠们在经年琢磨后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特定的艺术处理手法,最终都转变为凝练的艺术语言直观地表现出来。尽管“口诀心法”有精练、生动、直观的特点,但是其丰富的内涵并不容易被掌握,需要师傅通过亲身示范,将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如如何画活儿、选料、净料、雕刻、抛光、装饰等展现出来,学徒则需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口传心授既包含“技”的传授,也包含“艺”的传承,除手工技能、技巧外,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创作手段的教授,以及镇平玉雕雕刻技法中对艺术表现力的理解与感悟。

2.传达:艺术原则的精简化陈述

“口诀心法”准确传达出镇平玉雕的技法特征,在指导技法与工具使用的巧妙配合的同时,将独特的雕刻技能、技巧融入独山玉雕艺术创作手段当中。对构图关系、空间关系、动态关系、艺术形象等细节刻画,“口诀心法”都有详细的要求,涵盖了雕刻过程的方方面面,与独山玉质坚、色多的特点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理念。

在镇平玉雕中,对数量、比例关系的生动陈述,目的是为了营造出玉雕中的主次、疏密关系。在花鸟雕刻题材中,对花叶、雀鸟的比例、动态关系,以及画面布局、主次疏密关系都有详尽的表述,如“三叉九顶”“三五成群”等。“三叉九顶”是花叶造型的藝术表现规范,花叶形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形式——茎叶的空间关系应前后左右兼顾,不能只朝向一面或两面,如玉雕作品《天染香翼》(见图1)相应的花头的设计成倍出现,呈现出繁花似锦的艺术形态。

涉及群鸟布局,应遵循“三五成群”的原则,“三五成群”是对鸟群数量的要求,至少应有三只,或为五只、七只、九只等,往往都是单数,这样有利于塑造出领头鸟的形象,将群鸟的视线集中于一点,从而形成画面的视觉焦点。例如,玉雕作品《和谐家园》(见图2)领头鸟的设计可避免群鸟的艺术表现中易于出现的面面俱到问题,有助于形成明确的主次关系。

花鸟雕刻对比例、动态也有详尽要求,譬如玉雕作品《春风大雅》(见图3)主要形象在玉雕

作品中的位置布局强调“三七开”,形成37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是与玉料的天然造型相关联的,这条重要的比例转折线常会被定位在玉料的凸起处,利于形成立体的造型转折关系和明确的空间起伏关系。这些艺术特征表明镇平玉雕尤其重视章法布局,讲究主宾、大小、疏密、动静的呼应关系,追求艺术节奏感和韵律。

3.训诫:主流价值观的逻辑化提炼

“口诀心法”还包含了师傅对传统文化、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口诀心法”中的“心法”是在师傅亲身示范、严格要求下实现的一种心理暗示,是对隐藏在艺术形象下的隐性社会规则的解析。

镇平玉雕讲究因材施艺,提倡在尊重玉料的前提下开展艺术创作,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追求相一致。例如,在选料、制作的过程中,“口诀心法”将镇平玉雕的三个基本要求和技巧概括为“净”“顺”“通”,其中,“净”是把玉料上的瑕疵、斑点去掉,用南阳方言说就是“摘干净”;“顺”则要求顺势而为,因材施艺,强调对玉料的尊重;“通”是处理玉料时所采用的方法,在设计、雕刻过程中布局与实施时应通观全局。“净”“顺”“通”既是镇平玉雕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也是为人做事的人生哲理。玉石本身有其天然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它独具特色的地方,每一位玉雕艺人都深知自己的使命,尽力把玉料的美发掘出来。做玉如做人,需清白端正、顺势而为,修身养性顺应天命。

此外,镇平玉雕中还有许多追求材料美的“口诀”,如“俏而不花”,是说选料应以颜色作为依据,单色玉料重在造型,多色玉料则讲究俏色,俏色是为了形成整体造型,如果使艺术形象变得琐碎,就不符合俏色的要求了,这就是所谓的“俏而不花”。再如“挖脏去绺”,所谓“脏”就是玉料中的杂质、斑点,需要将其挖干净,变脏为俏;“绺”则是裂痕、生长纹,也需要将其处理干净。当然“绺”与“脏”是不同的,其一般是玉石天然的缺陷。在挖不净的情况下,就要将它们“藏”起来,不能强求、武断。一个“藏”字,充分展示了镇平玉雕艺人的巧思智慧,恰与“藏拙”的人生哲理异曲同工。在《晨曦初绽》(见图4)这件作品中,创作者将玉料本身的颜色深浅变化与荷花自然形态特征相结合,将白色玉料雕刻成荷花,深色玉料雕刻成荷叶,同时玉料上的自然纹路和天然瑕疵,也就是玉石本身的“绺”掩藏在荷叶中,成为荷叶自身肌理特征的一部分。

“口诀心法”更多地传达出的是对自然心怀敬畏的老一辈玉匠们对子孙后代的训诫与规劝。镇平玉雕的玉雕技艺和表现手法何其复杂,玉匠们却始终能将尊重玉料本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前提,做到“巧形”(巧妙借用玉料的自然外形)、“巧色”(形色相依,将独山玉玉料本身多色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色形相似、相近的物吻合)、“少雕”(依形而就、少工保料,保持独山玉原生态之美)、“精雕”(精雕细刻,以精确的造型表达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生命力)。镇平玉雕就是通过“巧形”“巧色”“少雕”“精雕”(口诀心法所说),做到形神兼备,传递出一种朴拙、自然、原始的美。“口诀心法”中包含的审美意蕴和情趣,是人们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描绘世间万物时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当地民众久远的审美定势和娱乐志趣,是南阳民间艺术精神的延续。

三、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中蕴含的审美情趣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19],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趣味就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形态。对具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的镇平玉雕工艺而言,“口诀心法”以歌谣式的语言表达了镇平玉雕丰富的内涵,映射出镇平玉雕所表现出的生命张力,正好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尚真”“求和”,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相吻合,充分展现了镇平玉雕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艺术面貌,以及吉瑞、质朴、率真、致用、和谐的审美情趣。

1.吉瑞之美

镇平玉雕深植于民间生活之中,受民间社会环境、文化心态的影响,“口诀心法”隐含的思维模式、民间信仰、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皆立足于我国传统社会风俗的基础,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与特色。玉器设计与制作的主题意旨往往集中于祈祷平安、祝福长寿、追求官运财运亨通的美好愿景,在艺术创作中常常融入了生命伦理和民间信仰等文化元素。伴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趣味的生活化、世俗化,镇平玉雕愈发注重题材的吉祥寓意,如喜(喜鹊)上眉(梅花)梢、福(蝙蝠)寿(寿桃)安康、龙凤呈祥等,都是常见的表现主题,在传递福寿祝愿和渲染吉祥气氛的同时,也为包括人生礼俗在内的社会风俗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文化理趣。镇平玉雕对吉瑞之美的追求浓缩在“口诀心法”中,如牡丹花是玉雕花鸟中的常见形象,牡丹象征富贵、祥和、繁荣昌盛,与不同的鸟兽搭配则寓意有所不同,与公鸡搭配,寓意“功名富贵”;与锦鸡搭配,寓意“錦上添花”;与仙鹤搭配,寓意“一品富贵”;与孔雀搭配,则寓意“国色天香”。当然牡丹也可单独出现,这时如果与独山玉中的粉色结合,施以俏色,则寓意“状元红”,表现出牡丹花昂首映日的勃勃生机。对吉祥寓意的执着追求,对吉瑞之美的表现,使镇平玉雕表现出非常典型的“俗”的民间特质。

2.质朴之美

脱胎于民间的镇平玉雕,将中原地区劳动人民善良平和的品质融入玉雕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语言和格调。在艺术表现上,镇平玉雕追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所形成的最朴素的思想情感,其中“巧形”“巧色”“巧纹路”的表现手法运用策略成为“口诀心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镇平玉雕师法自然、因材施艺的艺术原则。镇平玉雕“口诀心法”强调尊重独山玉奇形、多彩的特点,“单色重造型”“多色重俏色”,在“顺色立意”“依形创意”的理念指导下,镇平玉雕巧妙借用玉料的自然外形、多彩颜色,使玉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色形相似、相近,以写实的自然表现手法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天然”是一种未经刻意雕琢修饰之自然风致。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从朴素的情感出发,表达创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将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艺术表现对象,不作任何矫揉造作的修饰。镇平玉雕“口诀心法”着重强调“少雕”“精雕”,充分利用玉料的自然形态,塑造出联想空间:气势磅礴的山脉、苍劲有力的树木、豆蔻年华的少女,还有雄鹰展翅、雏鸡啄食,只需“依形而就”,雕刻时“点到为止”形似即可,始终保持独山玉原生态之美,力求表现天然美感,传递出一种质朴之美。

3.率真之美

镇平玉雕对质朴之美的追求与其性格当中的“俗”有深层的契合,源自镇平玉雕艺人对生命的本真体验。荆浩《笔法记》中有云“度万物而取其真”[20] ,深受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的镇平玉雕同样以事物本真之美作为“度万物”的前提。镇平玉雕“口诀心法”艺术语言的形成建立在对花卉、鸟兽、人物等自然物认真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口诀心法”中对观察方法、表现方法都有非常生动的总结和叙述,如“一茎、一叶、一花”意在主张在切合艺术形象与客观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夸张、剪裁加工。对花草的表现应反映客观事实,茎叶花萼都要一一表现,同时又应在切合其生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高度概括,通过精确的形象刻画,表现其内在的生命力,同时应省略细节,不能盲目跟随自然形态。例如,比例大小和绽放闭合的不同情状,恰当区分出主次关系,将春季花开繁茂的热闹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花枝则精简概括,以免影响对花的表现。

正是因为建立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镇平玉雕给人至真、至美之感。在乡土社会的语境中,镇平玉雕的“口诀心法”在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上以“真”为核心,生动地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

4.致用之美

镇平玉雕在使用功能上始终与实用相融共生,作品涵盖民俗信仰、室内陈设、衣饰穿戴、生活器用等内容,品类齐全,用途包括装物、盛食、搁置、摆设、观赏、娱乐等,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谈及:“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21]“致用为本”体现汉代在工艺中反对奢靡、提倡实用的审美追求。作为东汉“帝乡”的南阳,当地的手工业发展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对实用美、生活美的追求一直延续在“口诀心法”当中。镇平玉雕艺人在设计制作玉器时,“注重布局”,着重布局中的主宾、大小、疏密、动静关系;“造型庄重”,一般整体造型古朴庄重,匀称和谐,形状、尺寸、纹样均经过创作者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装饰和谐”,装饰于各类工艺与日用器具上的图案纹样,会充分考虑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增强使用愉悦感,兼顾科学设计和造型美感,是艺术和实用结合的范例。实用性和装饰美和谐相生的镇平玉雕印证了中原人民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需求,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追求。镇平玉雕“口诀心法”是当地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致用之美。

5.和谐之美

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汲取灵感是镇平玉雕艺术创作的起点,这是建立在平等和和谐的价值基础之上的,如“口诀心法”中的“材美工巧”“因材施艺”“工巧适度”,皆是出于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材美工巧”强调的是对自然物性的尊重,“工巧”的前提是顺色立意,依形创意,这是对玉料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尊重,包括“巧形”“巧色”“巧纹路”,要求玉匠在处理玉料和解决设计问题时,做到形色相依,顺应材质的自然物性,巧妙借用玉料的自然外形,少雕、精雕,保持独山玉原生态之美。要做到“材美工巧”就必须“因材施艺”,这是对“工巧”更深层次的阐释,蕴含着传统工艺的巧思智慧。在“口诀心法”指导下,镇平玉雕艺人在选择主题元素及其相关元素时,会关注元素本身带给人们的感受和元素间的整体协调,兼顾题材选择、设计构思,以及雕刻工艺与玉料的多方关系,将材质的物性与人的巧思完美融合,追求和谐之美。例如,玉雕作品《晨曦初绽》将玉石本身的颜色、纹路、质地与莲花、莲叶形态巧妙结合,使整件作品不仅形态生动,还能充分展现玉石美感。“工巧适度”是对“材美工巧”“因材施艺”玉雕技艺的指导,也是对工匠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可见,“口诀心法”传达出工匠师期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和谐是镇平玉雕的最高艺术追求,是一种含蓄和“气韵生动”的和谐之美。

在“口诀心法”中保存了当地民众久远的审美定势和娱乐志趣,恰当反映出镇平玉雕吉瑞、质朴、率真、致用、和谐的审美意趣,是人们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描绘世间万物时的情感表现,是南阳民间艺术精神的延续。对“口诀心法”的记录和解析是实现镇平玉雕工艺活态传承的关键。

四、结语

从上述对镇平玉雕工艺“口诀心法”的剖析可知,这些口口相传的核心技艺要素如今已变得支离破碎,只是片段式地呈现出来,不能再形成完整的、连贯的表述,幸运的是镇平很多老一代玉雕人尚能将“口诀心法”的核心要素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从这一点来看,传承和记录已经迫在眉睫。“口诀心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汇集了历代镇平玉雕艺人的艺术创作成果,理应将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作为中原民间艺术语言的一部分,科学认知其特有的知识体系、伦理价值传统,及其所承载的民俗意识、社会记忆、审美情趣。对“口诀心法”的剖析,有助于进一步阐释镇平玉雕工艺的文化意义,重建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体系,重构现实价值空间,以期实现传统玉雕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南阳古代独玉初探[J].中原文物,2002(2):55.

[2]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97.

[3]刘炜,余骞.传奇古商路:南襄隘道上的商业城镇与建筑[J].中国文化遗产,2015(3):76.

[4]杨伯达.中国古玉研究刍议五题[J].文物,1986(9):67.

[5]江富建.独山玉史前史的文化内涵研究[J].农业考古,2009(1):26.

[6]王青.象形与转喻:早期中国玉礼器创作的思维模式研究[J].中原文物,2019(3):98.

[7]谷会敏.传统治玉工艺造型思想刍论[J].美术大观,2018(12):70.

[8]穆宇静.浅述藏传佛教玉雕造像的意义及可行性[J].美术观察,2019(6):72.

[9]姜坤鹏.当代玉雕艺术创作及评价导向探讨[J].艺术评论,2018(11):166.

[10]张锋.京剧薪传与喜(富)连成科班的谱系化传承[J].戏曲艺术,2021(1):81.

[11]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傳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2):71.

[12]涂琳琳.对武术“口传心授”的重释及其时代意义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2):205.

[13]刘春.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衰微与勃兴:基于汤堆村藏族黑陶手工艺的田野调查[J].学术探索,2013(9):116.

[14]宋本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15]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J].民族艺术,2017(5):50.

[16]刘晓,徐珍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内在机理与功能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2.

[17]贺超海.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

[18]子志月.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19]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M]∥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352.

[20]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85.

[21]王符.潜夫论校注[M].张觉,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8:19.

猜你喜欢

玉料心法玉雕
《一带一路》 张嘉伟玉雕作品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小模大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