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典型性事件对政治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

2022-06-02金永明闫和

学理论·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冠世界疫情

金永明 闫和

摘 要:1929年经济大萧条与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作为改变国际社会发展的世界典型性事件,均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两次事件对世界政治和经济产生的影响,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相似性与差异性。其相似性主要为:事件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强;引发国内政治动荡,国际合作匮乏。其差异性主要为: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对政治和经济波及范围不同。文章主要从政治和经济维度对比这两次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分析其产生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并挖掘和阐释中国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1929年经济大萧条;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政治;世界经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37-04

1929年经济大萧条与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作为近现代史中的两次典型性事件,均对其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学术界已有成果多倾向于对二者进行个体研究,主要聚焦其成因、发展、影响以及对策建议,而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较少涉及。因此,本文将聚焦1929年经济大萧条与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比较它们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造成其差异性的原因,发掘和阐释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并提出“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世界典型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影响的相似性

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19年新冠疫情均持续较长时间,均导致世界主要國家国内矛盾凸显、国际合作匮乏,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经济层面: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强

由于美国与西欧国家资本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1929年经济大萧条最初在美国爆发后,迅速蔓延到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殃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总体崩溃的趋势下,各国采取的诸如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当措施,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退。美国于1930年出台《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提升商品进口税,这一行为唤醒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各国竞相展开报复行动,提升关税,限制进口,以保证本国商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国际贸易量因而迅速减少,“1914—1929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总量的比重由22%下降到16%,资本流动占比由20%下降至不到8%。”[1]此次危机持续了四年,给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深远而沉重的打击。

新冠疫情骤然暴发,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普遍性伤害。自2019年末到2021年9月,全球新冠疫情累计病例已经高达2.27亿例,其中现有确诊病例还有近2948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达468万例[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提出,“新冠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应对这场卫生突发事件,各国不得不实行‘大封锁’,经济生活由此陷入停滞,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3]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速为6%,2022年将放缓至4.4%,且2020年只有中国保持了经济的正增长,其余主要经济体都呈现了经济的负增长,甚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呈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4]。

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19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严重而深刻,较长的持续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活力降低,整体下行压力极大,且造成多部门领域的危机,为工业生产、企业盈利以及社会总体就业率等带来巨大挑战。

(二)政治层面:国内政治动荡,国际合作匮乏

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对外转嫁经济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先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不仅如此,经济大萧条期间不乏新的民众陷入贫困,美国普通民众的生存底线不断被压低,严重影响美国内政的稳定,民众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社会道德开始沦丧,社会秩序难以维持。而在国际层面,贸易保护主义与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内部矛盾和分歧不断被激化,国际合作更加难以实现。

新冠疫情的暴发同样成为民族主义和中美两国矛盾升级的重要催化剂。疫情在中国境内发现、报道后,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了多起针对黄种人的种族歧视事件。新冠疫情不断在全球蔓延,加强多边合作、发挥专门国际组织的作用更加必要和迫切。但与实际需求相反,各国逐渐走向了更加封闭的状态,采取脆弱和局限的“自助”抗疫行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本应该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与中国通力合作,但事实上却推卸抗疫责任与义务。美国政客执意将新冠疫情称为“武汉病毒”,过度政治化、污名化中国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致使中美关系更加恶化,中美两国渐行渐远。“在美国单方面对华不断采取充满敌意的遏制政策的刺激下,两国新旧矛盾叠加共振,双方博弈的‘对抗性’迅速增强,双边关系遭遇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自由落体’式下滑,进入风雨飘摇的危险阶段。”[5]

可见,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19年新冠疫情的暴发都催生了民族主义、孤立主义,使得国家内部、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不断显现,促使国际体系结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在短期内加速了国际权力重心的转移。

二、世界典型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影响的差异性

1929年经济大萧条与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客观上加速了当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但两者带来的影响和结果存在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波及范围、经济变化和政治发展三个方面。

(一)两次事件在波及范围上的差异性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范围限定在资本主义国家间,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自然排除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外。“在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利用相对有利的国际形势,采取了灵活、建设性的措施,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和科技方面的联系”[6],积极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陷于经济危机困扰中这一时机,开拓并发展其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新冠疫情已然引发全球复合性危机,也势必影响当下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新冠疫情是“迄今为止第一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危机,越是融入全球化程度深的地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人口规模越大和流动越快的地区,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也越大。”[7]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的生产链和价值链基本形成并稳步运转。新冠疫情早已突破国家和地理的边界,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但疫情发展初期,各国选择的自助抗疫并非最优方案,因为“新冠疫情本质上是全球性问题,超越了单个国家行为体的国家治理承载能力,必须在全球性问题逻辑下寻找治本之策”[8],这才是应对疫情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二)两次事件在经济影响层面上的差异性

1929年经济大萧条“根源于市场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来自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作用”[9]。面对大萧条,美国首先提出树立壁垒、自我保护,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类似政策,通过外贸关税、增设贸易壁垒等方法刺激国内消费,优先解决国内的生产过剩问题。但结果却与预先设想背道而驰,各国国民经济都在这样的困境中陷入更深的泥潭。

新冠疫情暴发后,世界经济再次陷入困境。世界银行在2020年第6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产生了快速而巨大的冲击,其防控措施所导致的经济停摆将使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萎缩,今年(2020年)的全球经济将收缩5.2%,是二战以来程度最深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明朗。”[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出,疫情预计将导致9 000万人陷入极度贫困中,且疫情的发展“直接冲击了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短期内近乎全面停摆”[9]。虽然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短暂萧条,全球经济显现出巨大的下行压力,众多国家自顾不暇,但是绝望中仍然有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尽管近期供给出现中断,但全球贸易量预计在2021年增长9.7%,2022年将放缓到7%”[4]。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逐步走向复苏,成为新冠疫情影响下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同时,中国也在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不断“引进来、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的平台优势,在严峻形势下不断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合作进程。

(三)两次事件在政治影响层面上的差异性

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后,虽然西方各主要資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以应对经济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但全球贸易的萎缩进一步激化各国国内矛盾,实质上加剧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催生了各国国内的法西斯组织以及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法西斯国家采取了扩张政策,以得到并扩大国际市场、转嫁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并在此期间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策源地,促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冠疫情暴发后,世界各国在抗疫过程中乱象频生。例如,美国政府抗疫不力,导致超过69万例的死亡病例,将疫情防控作为政党斗争的工具,在国际社会不断污名化中国,拒绝国际合作与交流,甚至做出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的“荒唐”决定。疫情无差别蔓延到世界各国,加速了国际政治一些已有趋势的变化,加剧了国际政治的紧张态势。它激发了国际冲突和矛盾,激化地缘政治冲突,引发全球范围内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模式的反思和变革。但在疫情蔓延的悲观态势下,东北亚各国间呈现出合作、共克时艰的良好态势。在2020年2月初,日本和韩国先后多次支援中国抗疫物资,而后,日本、韩国两国疫情告急之时,中国也多次援助了包括口罩在内的防疫物资,并表示会进一步同日、韩两国分享信息和经验,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三、世界典型性事件对经济和政治造成影响的差异性原因

如上所述,1929年经济大萧条与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不同影响,本部分将重点分析使其影响后果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性

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中立国的身份优势,在一战中充当交战双方的兵工厂,同时为两大敌对阵营提供军需物资,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由一战前的债务国转而变为债权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重心向北美移动。从世界经济局势的大背景来看,一方面,战争消耗使得金本位制难以维持,资本世界处于变化和过渡时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众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信贷消费和股市、房市投机广受欢迎,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泡沫化经济更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危险性,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新冠疫情的暴发与传播发生在21世纪20年代,从世界发展状况来看,历史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复合相互依赖不断深化,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在总体上,世界经济发展处在变动、改组、调整时期,呈现出发展更加不平衡的倾向;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经济格局、治理方式、发展中国家和科学技术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量。

如上所述,新冠疫情被认为“是二战以来对世界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全球公共卫生事件”[11],它始于2019年末,并迅速成为一场全球性灾难,从公共卫生危机逐渐演变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危机,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疫情发生后,世界多国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出台各项政令措施减缓疫情的继续扩散。

(二)中国的作用与担当

新冠疫情暴发后的世界,绝望与希望并存。逆全球化思潮再次涌起;美国、印度等国因疫情防控不力而导致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内政外交不断受到沉重打击。但经济全球化并未就此止步,世界政治虽然动荡,但并未走向战争的泥潭,反而不断趋于合作共赢。这与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中国的作用与担当成为造成二者差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最先向世界各国通告疫情的存在,“率先向世界公布新冠肺炎病毒基因测序资料,为世界疫情防控打下基础”[1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13]。中国始终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国内经济恢复发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始终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摒弃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动推动并展开国际合作、积极展开各项援助。中国始终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保持经济贸易,“北部湾港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一举突破500万标箱,同比增长32.23%,增速稳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一位”[14]。此外,还建立了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便利与东盟国家的海上运输往来。在疫情防控的信息通报方面,从2020年1月3日起,中国主动及时向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举措,并参加《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分享疫情信息。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构建完善的国际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国际合作面临困境的时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据统计,中国发挥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的优势,2020年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4 385亿元[15],“截止到2021年8月4日,中国已经通过援助、出口、联合生产等多种方式,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7.7亿剂疫苗,对外提供疫苗占本国接种用苗比例超过45%。”[16]

四、“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所谓“后疫情时代”,借用学者的观点,是指新冠疫情过去,但未完全消失,“随时可能会有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7]“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将在坎坷中不断发展,而中国将会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促进全球合作的重要力量。

(一)“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政治与经济

新冠疫情大流行加速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为管控疫情严格管制人员和货物运输,大大减少了经济活动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欧美国家逐渐发觉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不合理布局。因此,新冠疫情将加速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欧美国家极有可能会将部分产业链条迁回本土,经济全球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减缓。这在短期内,会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产生较大影响。

尽管新冠疫情带给世界各国无差別的普遍性伤害,但由于各国应对策略、防疫效率的巨大差异,其受损伤程度也大不相同,突出表现为不平衡性,并最终体现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变化上。大国关系会更加多变且趋于复杂化,但竞争与合作,将仍然是大国关系的重要基调,中美关系也是如此。从当前现状来看,新冠疫情的确使国际体系结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在短期内加速了国际权力重心的转移,但是,从长远来看,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美国是国际权力中心的现状,美国依然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疫情的发展与影响将逐渐可控,其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的力度将减小。

(二)“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行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新变量。中国的和平崛起引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疑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的崛起环境并不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视频主旨演讲中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18]目前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着复杂的外交环境,怎样处理好内政、外交,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来看,“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经济格局将更加复杂,世界各国间出现经济壁垒的可能性变大,中美两国的贸易争端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中国需要正确认识自身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发挥自身国内市场广阔,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的优势,坚持鼓励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继续扩大内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应正确面对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国际经济格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畅通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共赢。

从政治角度来看,“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格局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但是会在其原先发展轨迹上加速演进,中国将会面临更加多变复杂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中国应该妥善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充分认识中美矛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综合使用多种手段保证中美关系“斗而不破”。同时还应该清楚,中美双方虽然有分歧和冲突,但更有在全球治理、公共卫生、文化等方面合作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从根本上看是全球性的问题,要想从本质上解决,只能将其放在全球性框架中加以思考与分析。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深化疫情防治的国际合作,主动拓展外交关系,继续稳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增进同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做好“中国行动”“中国方案”的同时,还应讲好“中国故事”,包括坚决抵制抹黑中国、污名化中国的言论,维护中国正面的国际形象,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陆琛.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当代价值探究——以1929—1933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为中心[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27.

[2]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实时动态[EB/OL].凤凰网,https://news.ifeng.com/c/special/7uLj4F83Cqm.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年度报告[EB/OL].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ar/2020/eng/spotlight/covid-19/.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ER/OL].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1/03/23/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21.

[5]吳承义.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21(1):35.

[6]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J].世界历史,1985(3):40.

[7]赵可金.疫情冲击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及其根源[J].东北亚论坛,2020,29(4):28.

[8]方柏华,米彦佑.全球问题视角下新冠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4):48.

[9]文建东,李思璇.新冠疫情与去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前景:镜鉴三次重大经济危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9-40,44.

[10]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EB/OL].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global-economic-prospects.

[11]苏长和:新冠疫情治理的国际政治思考[N].北京日报,2020-05-25(13).

[12]刘春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诠释——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6):28.

[13]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03-25(1).

[14]打开门就是越南 走两步就进东盟——中国南疆构建起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EB/OL].新华网,http://m.news.cn/gx/2021-09/17/c_1127871225.htm.

[15]我国去年出口口罩2242亿只,相当于除中国外全球每人近40只[EB/OL].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1059503

415629.html.

[16]外交部:中国已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7.7亿剂疫苗[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8-10/9540496.shtml.

[17]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

[18]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EB/OL].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1-04/21/content_34779271.htm.

猜你喜欢

新冠世界疫情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